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倒刺鲃属杂食性鱼类,喜食青饲料,加上抗病力强,适合培育为无公害水产品。在准备工作中,要选好场地。在生产过程中,重视鱼病预防、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使用中草药防治鱼病以达到对鱼病防治的监控;使用有信誉的厂家生产的、新鲜的饲料多投青饲料,掌握科学投喂方法以达到对鱼类营养的监控;在养殖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施用益生菌等以达到对养殖水体质量的监控。  相似文献   

2.
中华倒刺又名清波、乌鳞、清板,鲤属鲃亚科。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体污染严重,中华倒刺鲃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今后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人工养殖对象。本文将其养殖技术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1、生活习性中华倒刺属广温性鱼类,在我国南方地区可常年进行养殖,但水温对其生长影响较大,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 ̄28℃。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表现为食欲减弱;水温超过34℃时,基本停食。不耐低氧,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高,溶氧量在4毫升/升以上。中华倒刺主要生活在流水较急且底乱石多的江河中,属底栖性鱼类,摄食周围的饵料和沉入水底的菜叶、谷物等…  相似文献   

3.
4.
在对已有的研究报道、著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试验研究的结果,阐述了中华倒刺鲃与同亚属的另2种鱼的区别方法、食性和养殖中训食的技术、生活习性、日常管理的特点及常见病的防治等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中华倒刺鲃的养殖爱好者和野生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对已有的研究报道、著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试验研究的结果,阐述了中华倒刺鲃与同亚属的另2种鱼的区别方法、食性和养殖中训食的技术、生活习性、日常管理的特点及常见病的防治等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中华倒刺鲃的养殖爱好者和野生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华倒刺鲃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与生长等生物学习性,并对其良好的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野生中华倒刺鲃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中,在芜湖市境内引进中华倒刺鲃良种苗种,通过人工驯化摄食全价颗粒饲料,养殖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9.
中华倒刺鲃和光倒刺鲃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的肌肉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和光倒刺鲃肌肉(鲜样)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这两种鱼肌肉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3.61%、68.27%(质量分数,下同,干重),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分别为氨基酸总量的43.83%、44.09%,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1.34%、66.34%,其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4.22%、22.59%(干重),两种鱼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脂肪酸中EPA与DHA含量均较高,矿物元素比值合理。上述分析表明,中华倒刺鲃和光倒刺鲃肌肉均为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但中华倒刺鲃的营养品质优于光倒刺鲃。  相似文献   

10.
中华倒刺鲃在繁昌县2年来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销售价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适合在当地进行更大面积推广,但该品种对水质要求高,应保持水质清新。  相似文献   

11.
中华倒刺鲃、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rendahli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华倒刺Ba、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 rendahli 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华鳈饲料开发及其鱼肉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国标规定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30尾华鳈的可食部分含量与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对其肌肉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华鳈可食部分含有率为61.38%±2.42%;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7.26%±0.39%、18.47%±0.65%、2.96%±0.32%和1.14%±0.29%。肌肉鲜样中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为18.06%,肌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57.03,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13,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含量为7.21%;肌肉中主要含有14种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为21.14%,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含量为5.63%,DHA与花生四烯酸(ARA)的比值为1.00。肌肉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结论]华鳈肌肉具有较佳的食用口感、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pH值下,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酵素饲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29 d,测定中华倒刺鲃外部生长指标以及与鱼生长有密切相关的淀粉酶活性、活力指标。结果表明,活性酵素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华倒刺鲃的生长,并对其肝胰脏淀粉酶的最适pH值有较大的影响。随着pH值的变化,淀粉酶活性也随之变化。正常情况下其最适pH为6.8~7.7,酶活力为10.97μg/min;在饲料中添加0.2%、0.4%活性酵素时,其最适pH值下,酶活力分别从10.97升为12.38和12.15μg/min;在饲料中添加0.6%活性酵素时,其最适pH值下,酶活力从10.97升为13.87μg/min。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有氧运动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幼鱼形态特征的影响,在(25±0.5)℃水温条件下,将大小相当的144尾中华倒刺鲃幼鱼(19.52±0.03)g,(10.29±0.02) cm轻度麻醉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 bl/s(体长/秒)训练组、2 bl/s训练组和4 bl/s训练组,在相应流速下训练8周(18 h/d)后,从各实验组中各随机挑选中华倒刺鲃,幼鱼12尾,测量并计算其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显示1 bl/s训练组尾柄侧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 bl/s训练组的腹鳍前长、头长、叉长、尾柄侧面积及尾鳍面积等参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4 bl/s训练组头高、体高、体高与体长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他形态参数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形态特征产生了显著影响;中华倒刺鲃幼鱼在不同流速下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差异可能与其游泳速度和能量消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下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25±0.5)℃水温条件下,中华倒刺鲃仔鱼初次开口摄食的初次摄食率达86.7%,6~11日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8日龄进入PNR。延迟1~6d投饵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之后,开始显著下降(P<0.05)。完全饥饿条件下,累计死亡率超过50%发生在19日龄,22日龄全部死亡。饥饿对仔鱼全长、头长、眼径、体高和尾柄高5项形态学生长指标的影响不同步,分别在延迟投饵时间达6,7,5,3,4d起显著低于正常投饵组(P<0.05)。饥饿仔鱼鳍发育停滞,饥饿达7d以上仔鱼除出现头大身瘦,脊索弯曲,肠道萎缩等饥饿仔鱼的一般形态特征外,还出现胸角现象。中华倒刺鲃仔鱼开始投饵的最适时间建议在6~8日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的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稚鱼期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的成熟卵近圆球形,卵径1.8~2.0 mm,金黄色,受精后卵膜吸水膨胀,卵膜直径达2.6~2.8 mm;25.0~27.2℃温度下孵化的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43±0.31)mm.在(25±0.5)℃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50 h 28 min,孵化积温1 261.75℃;克氏囊在尾芽期开始出现,心脏搏动期前消失;出膜后5.5目龄仔鱼初次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8.5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20日龄时,进入稚鱼期.全长与日龄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TL=0.450 1D+7.056 4(P<0.01).  相似文献   

18.
荔枝蒂蛀虫繁殖生物学及饲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荔枝蒂蛀虫是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该虫羽化、求偶、交尾、产卵、繁殖等生物学特性与食料、温度、湿度、光照、天敌等影响因子有密切关系;对该虫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及饲养技术进行探讨,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黑脊倒刺鲃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脊倒刺鲃为分批产卵型,1年中有3次产卵高峰,分别为5月、8月和10月.雌雄比例为1∶0.58,其中5月最高,为1∶0.67.黑脊倒刺鲃怀卵量较少,波动于2200~14 181之间,平均6 041粒,但卵粒大,最大卵径可达2.4 mm,平均1.94mm.绝对怀卵量与体重关系式为R=1265.9e3.8805W(r=0.9337),与体长关系式为R=48.425L1.4493(r=0.9585).黑脊倒刺鲃生殖群体体长20.0~30.0cm,体重对应在0.35~0.75 kg之间,以3龄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