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HS-SPME-GC-MS分析莲须、莲子心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莲须、莲子心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合理有效地利用中药资源。结果表明,莲须中检测出24种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的是右旋萜二烯(14.12%);莲子心中检测出26种成分,含量最高的是右旋萜二烯(52.63%),莲须、莲子心中含有己醛、壬醛、右旋萜二烯、樟脑、癸醛、1-石竹烯、十五烷、萜品烯、苯乙醇9种共有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PEG浓度(0%、5%、12.5%和20%)对茴香生长、精油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EG浓度处理对茴香的生长(株高、叶片数、叶长、叶宽、鲜重、干重、根冠比和干物率)有抑制作用,而对茴香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可溶性糖、蛋白质、SOD、POD、MDA、精油含量和成分的影响却不同,其中5%浓度有利于提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地下部的精油产量和MAD含量,20%浓度增强了茴香地上部和地下部的SOD和POD活性,提高了地上部的MDA含量和精油产量。茴香地上部精油鉴定出16种成分,其中反式-茴香脑含量为46.30%~62.94%,柠檬烯17.28%~33.16%;地下部鉴定出9种成分,其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含量为35.26%~58.77%,肉豆蔻醚含量为7.55%~36.36%,γ-萜品烯含量为11.0%~26.01%。反式茴香脑、肉豆蔻醚和γ-萜品烯含量随着PEG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柠檬烯和莳萝芹菜脑呈相反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精油产量与全株鲜重、干重、可溶性糖、蛋白质、反式茴香脑、γ-萜品烯和肉豆蔻醚正相关,其中与全株鲜重正相关显著,与SOD、POD、MDA、柠檬烯和莳萝芹菜脑呈负相关,其中与SOD和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var.velutina(Wall)King]和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Desr.)A.Juss]3种楝科植物挥发物组分,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了这3种植物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3种楝科植物挥发物组分有萜烯类、芳香烃类、醇类、醛类、烷烃类、酮类、酯类、酸类和酚类,且均以萜烯类为主,以(1R)-(+)-α蒎烯为主要成分。红椿释放22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67.41%;毛麻楝释放19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55.96%;非洲桃花心木释放21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81.27%。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茴香挥发物对三七主要根腐病菌的抑制活性及主要抑菌物质,为利用茴香与三七多样性种植防控三七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茴香茎叶挥发物对3种三七根腐病菌(茄腐镰刀菌F-3、恶疫霉菌D-1和毁灭柱孢菌RS006)的抑制活性;收集茴香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挥发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通过化合物抑菌活性测定明确挥发物中主要的抑菌物质.[结果]茴香茎叶挥发物对3种三七根腐病菌(F-3、D-1和RS006)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均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且对D-1和RS006的抑制能力强于F-3;当用量达2.0 g/皿时,茎部挥发物对F-3、D-1和RS006的抑制率分别为14.50%、66.10%和85.90%;叶部挥发物对F-3、D-1和RS006的抑制率分别为15.20%、67.60%和79.10%.GC-MS分析表明,茴香挥发物中主要是烯烃类(39.47%)和萜烯类(25.68%)物质,主要的单体成分为1,6-二甲基-1,5环辛二烯(36.82%)、4-烯丙基苯甲醚(17.05%)、萜品油烯(9.28%)、茴香脑(7.68%)和罗勒烯(5.19%)等.挥发物单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4-烯丙基苯甲醚的抑菌活性较强,在1200 mL/m3时对F-3和RS006的抑制率分别为48.59%和86.17%,在800 mL/m3时对D-1的抑制率已达100.00%.[结论]茴香挥发物能较好地抑制三七根腐病菌生长,主要的抑菌单体成分为4-烯丙基苯甲醚,可利用茴香与三七进行间作或套作以防控根腐病.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生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及酒仙茅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生仙茅中分离出22个峰,鉴定出16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72.73%,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右旋萜二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6.22%;从酒仙茅中分离出28个峰,鉴定出2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5.71%,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壬醛,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0.09%。仙茅酒制后部分挥发性成分消失,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挥发性成分,为仙茅药材开发利用和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高良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GC-MS联用技术对高良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从高良姜中分离鉴定了72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1,8-桉油精、α-萜品烯基乙酸酯、香榧醇、异长叶烯和喇叭烯等,相对含量分别为38.54%、6.55%、7.74%、3.64%和3.93%。[结论]同时蒸馏萃取法提供的高良姜挥发物信息比水蒸气蒸馏法、顶空加热法提供的信息更丰富,结合这3种方法可以建立更完善的高良姜挥发性成分GC-MS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白花羊蹄甲化学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白花羊蹄甲花朵在20℃和50℃温度下萃取所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温度对白花羊蹄甲花朵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20℃时,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在50℃时,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50℃下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20℃的含量高。50℃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愈创木烯(26.96%)、β-榄香烯(7.98%)、β-杜松烯(6.47%)、依兰油烯(5.92%)、β-人参烯(3.98%)、α-芹子烯(2.92%)、2-甲基-呋喃(0.07%)、玫瑰醚(0.03%)、3,7-二甲基-6-辛烯-1-醇(0.11%)、茴香脑(0.03%)、γ-榄香烯(0.08%)和异榄香脂素(0.15%)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青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青皮中分离出68个峰,鉴定出56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7.98%,分别有右旋萜二烯(15.06%)、芳樟醇(10.88%)、顺式香芹醇(7.88%)、反式香芹醇(6.49%)、(E,Z)-α-法尼烯(6.26%)、α-松油醇(3.59%)等。首次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青皮挥发性成分,旨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明明  罗静  钟永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322-9323,9360
[目的]分析小茴香茎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首先采用固相微方法萃取小茴香茎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分离和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小茴香籽的结果对比.[结果]从小茴香茎中鉴别出的挥发性成分22个,涵盖了醚、酮、酯、烃和萜等类,其中以反式茴香脑为主,其次是柠檬烯,两者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1.61%和16.16%,与小茴香籽的主要成分相同;小茴香茎的次要成分主要是1,3,3-三甲基-二环[2.2.1]庚-2-醇乙酸酯(6.23%)、大根香叶烯D(5.01%)、乙酸小茴香酯(4.25%)、β-法尼烯(3.66%)等,与小茴香籽的次要成分差异较大;同主要和次要成分相比,微量成分之间的差异更大.[结论]小茴香茎的挥发性成分与小茴香籽一样,主要以反式茴香脑和柠檬烯为主,但次要及微量成分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林杰  江汉美  卢金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65-166,199
[目的]分析杜仲和杜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这2种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杜仲和杜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出40种化学成分,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72%;从杜仲中共分离出39种化学成分,鉴定出13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83%。杜仲和杜仲叶2种药材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都为壬醛,含量分别为17.47%、13.53%。[结论]杜仲与杜仲叶中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提取金钱草鲜草与干草叶中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金钱草鲜草与干草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金钱草鲜叶和干叶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19和14种化合物,采用溶剂萃取法从金钱草鲜叶和干叶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20和11种化合物。用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组成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都为β-香叶烯(鲜叶和干叶中分别达到39.67%和42.80%),而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都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鲜叶和干叶中分别达到18.05%和28.64%)。[结论]不同的提取方法所得金钱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不同,且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挥发油的成分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建文  黄艳  何开家  刘布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56-14156,14168
[目的]研究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脂溶性的化学成分,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质谱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25个成分,并鉴定出其中14个成分,主要成分为7,11-二甲基-3-亚甲基-(E)-1,6,10-十二碳三烯(23.750%)、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1S-(1α,7α.,8aα)]-萘(15.541%)、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S)-环己烯(30.349%)和角鲨烯(11.485%).[结论]这些成分均首次从粗齿冷水花中分离鉴定,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该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鲜姜与干姜水溶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方法]以乙醇-水为溶剂分别提取鲜姜和干姜中的风味物质,以固相微萃取(SPME)顶空进样,采用GC-MS法测定2份提取液中风味物质的组成.[结果]鲜姜和干姜提取液中共鉴定出57种化学成分,其中有19种在鲜姜中未检测出来,有8种在干姜中未检测出来.鲜姜、干姜中的主要呈香呈味物质是倍半萜类物质,分别为α-姜黄烯、姜烯、α-法呢烯、β-甜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但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α-姜黄烯,分别为17.924%和25.402%.鲜姜、干姜水溶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是:在2种提取液中相对含量大于3%的化学成分干姜比鲜姜少2种,分别是柠檬醛、枯茗醛,干姜没有的物质在鲜姜中的含量也很低,这些物质对姜的特征风味有较大的贡献.[结论]鲜姜提取液色泽透明、香气清新浓郁,无苦味,而干姜提取液色泽半透明,香气浓郁,但有苦味.  相似文献   

15.
GC-MS分析长柱金花茶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GC-MS分析长柱金花茶脂溶性成分.[方法]通过硅胶层析柱法分离纯化长柱金花茶石油醚部位,提取其脂溶性成分,并对其进行甲酯化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鉴定出长柱金花茶石油醚部位中的25种脂溶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类,占总量的39.53%,其中亚麻酸(11.16%)、棕榈酸(9.16%)、β-香树精(6.63%)、亚油酸(5.46%)含量最高.[结论]为开发利用金花茶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产香真菌ZY-2,测定、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及挥发性物质组分,筛选产有益挥发物质菌株.[方法]通过18S rDNA序列分析对产香真菌ZY-2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目标菌,测定ZY-2菌株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并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物质组分进行分析.[结果]产香真菌ZY-2在PDA培养基上不产孢,18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鉴定为蒙塔涅梨孢假壳(Apiospora montagnei Sacc.);ZY-2挥发性物质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抑制率有一定变化;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苯乙醇,其相对含量为98.982%.[结论]产香真菌ZY-2的苯乙醇相对含量高,有作为生物生产苯乙醇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日本晚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日本晚樱叶挥发油中的挥发油,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日本晚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04%,以醛、酯、醇类为主,含量最高的成分为苯甲醛(57.00%)。[结论]日本晚樱叶挥发油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陈雪  吴林  李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45-8647
[目的]研究越橘酒中主要香气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对3个地区越橘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在3个地区的样品中共检测到主要挥发性物质40种,其中普遍存在的成分有21种。[结论]苯乙醇在所有样品中含量最高,是越橘酒香气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9.
香槟玫瑰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槟玫瑰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蒸馏提取法从香槟玫瑰花干样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46种主要化合物,其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7.77%。香槟玫瑰花挥发油的主要组分分别为乙醇(8.23%)、异丁醛(18.94%)、α-蒎烯(4.73%)、芳樟醇(4.09%)、乙酸金合欢酯(4.31%)、橙花醇(4.59%)、香茅醇(15.59%)、乙酸香茅酯(3.91%)、异丁香酚甲醚(2.58%)、缬草醛(7.73%)。[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香槟玫瑰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