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阿拉善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20年8月11日—12日阿拉善地区暴雨螺旋度特征,为今后短时强降水预报及其暴雨量级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暴雨发生前,hp中心值>310×10-6 Pa/s2,hxy强度为100×10-2 Pa/s2,沿40.2°N作垂直螺旋度剖面图可见,700 h Pa在105°E正值中心增大至360×10-6 Pa/s2,400 h Pa附近有负值中心,中心值为-30×10-6 Pa/s2,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从散度、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来看,最强辐合中心位于850 h Pa附近,散度中心值达-14×10-9 g/(cm2·h Pa·s),500~650 h Pa为辐散区,最强上升速度出现在700 h Pa,垂直速度达-8 Pa/s,700 h Pa在104°E相对湿度达到...  相似文献   

2.
2014年7月12~18日澧水流域、沅水流域上游及湘北连续出现强降水,由于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时段集中,导致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针对这次天气过程,通过对探空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等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大槽的建立与维持,西南低涡东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的相互配置引发了这次强降水;TBB低值带与强降水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西南涡东移路径上地面潜热通量的加入促进西南涡发展,增强降水;强降水过程中湘北地区K指数维持28℃,假相当位温维持76℃,以上阈值可作为湘北强降水发生的阈值;低空螺旋度维持30×10-8h Pa/s2,高空螺旋度维持-30×10-8h Pa/s2,可作为湘北地区强降水动力条件阈值;低层大气受涡度平流和辐散影响为正值层,高层大气受平流项影响为负值层,有利于大气动力对流加强;分析视热源发现,低层暖源、高层冷源有利于热对流活动。  相似文献   

3.
临夏州“8·10”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物理量场的实况资料,对2010—2014年织金县暴雨天气的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对当地暴雨有较好指示意义的物理量的阈值。分析表明,暴雨的发生对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能较好地表征这些条件的物理量是:汽条件-比湿、水汽通量散度;动力条件-700hPa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热力条件-假相当位温、总温度;不稳定能量条件-K指数、Ky指数。对于各区域而言,区域性暴雨对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要求更高,北部型暴雨对热力条件和不稳定能量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6.
马晓刚  李月安  李丽光  魏涛  李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19-19622
利用2010年5月~6月初中国南方持续暴雨资料,对K指数、低空急流的预报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K2对未来24 h区域暴雨强度及落区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性、超前性和相关性,正相关系数达0.987;低空急流对未来24 h区域暴雨强度及影响范围同样有较好的超前指示意义,相关系数达0.8以上。将K2和低空急流作为主要因子,建立了暴雨落区的基本概念模型。该模型已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了业务自动化。其中,K2为暴雨强度和落区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择了2013年6月6~7日江西省彭泽县出现的最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发现此次暴雨天气系统中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不稳定条件的时间与上下位置基本一致,均符合利于强降水出现的3个典型条件,这为今后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模式:1)此次暴雨天气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形成,表现出典型的江淮气旋特点,雨区(即风速幅合区)则主要位于低空西南急流与切变线之间;2)水汽条件:此次暴雨系统有着湿度在90%以上深厚湿层;有着14m/s以上、最大26m/s西南急流输送水汽;处于有着大量水汽聚集的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内;3)垂直运动条件:在7日03-08时彭泽县正处于-1.0大值中心区内,有较强烈水汽辐合上升运动;4)热力及不稳定条件:K指数一直维持在36~40,最大达到40;假相对位温均在34.0以上,最大达到35.5,利于云滴的碰撞合并使云滴增大形成较强降水;5)降水特点:此次暴雨系统东移南压迅速,持续时间短,量级非常集中,降水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6)预报差异:开始时间比预报提前约6~8 h,结束时间亦提前了近十几个小时;实况雨量级别亦比预报大2个级别。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013年5月15-16日广东大浦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对产生强降水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涡度场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空切变线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高空槽东移南压、西风急流加强对于暴雨区水汽输送十分有利;中低层水汽抬升和西风带活动成为近地面与中低层之间产生较强的辐合对流效应的触发机制;层结稳定,水汽充足,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当地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涡度场发生演变过程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9.
2012年7月21—22日朝阳地区暴雨局地大暴雨预报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大气环流形势、物理条件、数值预报诊断、雷达等方面,对2012年7月21—22日朝阳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是由贝加尔湖南下冷空气和沿副高外围北上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形成的,加上副高稳定少动,同时高空正涡度平流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动力结构,为朝阳区域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9,(12):72-75
2013年5月24日14时至26日08时贵州省中西部出现一次暴雨天气,为类似天气的预测预报及其对外服务提供参考,对此次暴雨的形势、条件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受高原槽、南支槽、高低空切变及地面辐合线的共同影响,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能量和触发条件。暴雨开始前,贵州西北部处于高能值区,气团指数(K)也逐渐增大,随着高空低槽的增强东移,大的不稳定区也随之东移南下,对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非常有利。同时配合上相当的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也可以解释这次过程降水强度大、由贵州省西北至东南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艳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70-4772,477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FY-2E气象卫星、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8月28 ~30日本溪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结合是此次过程的主导环流系统,副高减弱南撤是此次降水预报的关注重点,850 hPa切变线移动和冷暖性质是预报过程中的难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较好,水汽条件不足,低空急流未形成,中尺度分析更加清晰地阐述了暴雨过程发展演变情况,为暴雨成因分析提供了更好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把可公度预测方法尝试应用到宁夏固原市的天气过程和气候预测中,结果表明在夏半年降水较多时预报准确率相对较好,冬半年降水少时空报较多;对异常旱涝信号的趋势有一定的预报能力;给出了7天以内降水过程预报的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13.
刘海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2):123-127
利用MICAPS资料、葵花卫星资料、天气雷达资料、虹桥机场观测METAR实况观测报文资料、华东空管局AMEFS预报系统、美国NCEP数值预报和江苏省气象局WRF模式等数值预报产品综合分析了上海1次切变线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切变线南侧衍生出的中小尺度系统是导致上海地区2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南海热带低压系统为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提供了动力支持。AMEFS预报模式(ARPS)对上海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以及暴雨落区预报均存在较明显偏差,属于漏报,但是其高空探空产品预报较为贴合实况。NCEP全球模式预报产品,对于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强天气,参考意义不大。WRF模式较好地预报了上海地区此次强天气过程,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资料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黄淮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暴雨过程发生在气旋暖区,为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云降水,降雨范围大、效率高;对流性的特征仅表现为短时强降水,雨量分布相对于单纯的积云降雨更均匀.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时段的预报普遍较好,但由于预报的气旋路径较实况更偏东,造成降雨量级上大多偏大.  相似文献   

15.
宋堃 《农业与技术》2014,(7):193-19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得出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及切变线和地面倒槽锋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与暴雨天气匹配较好。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17,(22):131-132
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降水模式预报等方面对7月11日的区域性暴雨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低空急流以及切变线的配合为此次区域性暴雨提供有利条件;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为对流性降水;EC模式预报对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从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上升速度中心的分布和移动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化来看,均是有利于我市中南部地区的强降水,与实况有一定偏差;T639降水模式预报是与实况最为接近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7月19~23日抚顺地区出现暴雨成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该次暴雨天气过程天气系统为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低层有低空急流,切变线。该次降水物理量场有较好的对应,正涡度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产生提供动力条件,高温高湿为暴雨提供热力条件,大水汽通量区为暴雨提供水汽条件。该次暴雨是由发生在高空槽前切变线上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地形作用对降水有增幅作用。数值预报检验中尺度预报降水量级误差较大,可信度不如日本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预报水平,总结预报经验,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对2016年8月25日山东省滨州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槽冷锋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锋前暖区暴雨,以锋面降水为主;由于副高的阻挡,没有明显的南部暖湿气流的向北输送,水汽条件主要依靠本地提供;地面冷高压强度较大、范围广,地面气压梯度大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因素;假相当位温、K指数、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有效配置是暴雨预报的重要指标,与此次暴雨落区对应较好;冷锋锋面抬升是此次过程低层不稳定能量的主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孙仲毅  李继华  岳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39-16842
[目的]分析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河南省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出现在河南省中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暴雨发生时河南省中北部物理量场的特征和天气形势演变。[结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中低层低涡的动力抬升和西南低空急流强盛的水汽输送,造成河南省中北部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正涡度平流中心自西北向东南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维持,为这次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中低层露点锋的抬升作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冷暖空气形成对峙,是造成区域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TBB特征分析表明,整个强降水时段河南中北部TBB在-60~-50℃,其移动速度与西南涡移速相当;这条TBB低值带与河南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TBB最低值中心与降水最强中心基本一致。[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7月15-18日四川盆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的强盛阶段和持续阶段,盆地内的上升气流均非常强盛,达300 hPa以上;在暴雨强盛阶段,气流的辐合层并不十分深厚,气流的辐合运动在500 hPa以下;此次过程中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大值中心与暴雨区对应的相对较好,气流辐合辐散强度较旋转强度大一个量级,散度在系统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暴雨强盛阶段,对流层低层非平衡值U〈0,较强的非平衡振动有利地激发辐合运动发展,对流层上层非平衡值U〉0,激发高层辐散运动发展,高层辐散带动低层辐合,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