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原阳县1971—2012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原阳县雷暴年、季、月及持续期和产生方位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原阳县的雷暴防报和防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菏泽市近51年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菏泽市1961~2011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菏泽市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以及年际阶段变化分布。[结果]菏泽市年均雷暴日为25 d,随着年代的增加,雷暴日数平均以1.9 d/10a的速率减少。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以7月最多。初终日间隔最少86 d,最多264 d。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9月16日。雷暴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论]该研究为菏泽市雷暴的预测、评估及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利用1958-2013年本溪地区雷暴天气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高斯滤波、M-K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6年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年代际尺度上,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较常年偏多,1995年后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少;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56年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但存在准2~5年、准10年和准30年周期,且准2~5年和准10年周期有随时间增强趋势,振荡周期随时间有所加长. 相似文献
7.
8.
根据1980 ~ 2012年昌都地区7个测站冰雹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33年来昌都地区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多少雹年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多雹区位于西北部及东南部,次多雹区位于昌都、左贡一带,少雹区位于洛隆、八宿一带;近33年来昌都地区年平均冰雹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着准3年、7年、15年、25年的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冰雹主要集中在5 ~10月,冰雹月变化呈现明显双峰型;冰雹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日之中冰雹时段集中在10:00 ~22:00;多、少雹年存在明显的环流差异,多雹年昌都地区处于负距平区,少雹年对应正距平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4~2012年修文县逐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线性倾向等方法,对修文县雷暴天气的年际变化和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文县各月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9月,其中8月最多,12月最少。一年四季也均有雷暴天气发生,且雷暴天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雷暴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雷暴天气发生最为频繁的是20世纪80年代,其次是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60年代和70年代相对较少。从总的气候趋势来看,雷暴天气总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3.17d/10年。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 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 d/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 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 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13.
深入了解莱芜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利用1971~2000年莱芜市观测站资料,从雷暴的初、终日及绝对变率、雷暴日的年、月分布及变化趋势,以及雷暴初、终日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随着年代的推移,初、终雷日的平均日期都更加趋于稳定,但终雷日的年际差异大;雷暴期相对稳定,年代际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变短的倾向,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是减少的,平均倾向率为每10年-2.5 d;雷暴的月分布基本呈单峰对称分布,7月份是雷暴的最为集中的1个月份;雷暴日与气侯平均气温的对应关系是,雷暴初日所对应的气侯平均气温为12℃,雷暴终日所对应的侯平均气温为14℃。从60年代到90年代,莱芜市平均初雷日、终雷日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15.
应用直方图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了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烟台地区年雷暴日数的变化规律,并简单介绍了利用Excel函数方法绘制直方图和正态分布曲线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1961—2010年哈密地区50年雷暴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哈密地区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近10年下跌趋势很大,在过去的50年中各测站雷暴日数变化速率-0.32~-2.00d/10年。1年中雷暴的活动期在3~10月,活跃期5~8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0.0%以上。1日中雷暴多发生在正午到前半夜。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明显少于北部,且雷暴日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219-223
利用青海省50个国家站1961—2010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资料,运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雷暴日数对防雷等级划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共有39个台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划分未发生变化,有9个台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出现降低趋势,有2个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出现了上升趋势;50个台站1961—2010年雷暴日数变异系数平均值为8.57%,有13个站雷暴日数1961—2010年间的变异系数超过10%,海晏和乌兰2站雷暴日数的变异系数超过了25%;50个站中除格尔木、冷湖、小灶火3个台站外,其余各站的雷暴日数均出现了突变;建议采用近30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作为防雷工作雷暴日数,以确保建(构)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防雷等级划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20.
寒潮是一种强冷空气活动过程,给人们生产、生活及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分析文成县1971-2006年发生的寒潮天气过程,得出寒潮发生的月份、年度分布特征和风力、降温、冰冻等天气特征,为预报寒潮影响提供依据;同时统计寒潮的灾害影响程度并提出防御措施,从而减少因寒潮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