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沿海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江苏海北垦区和港口2011—2016年的大风资料,对盐城市大丰区沿海大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北垦区和港口的年平均风速分别为4.7、5.3 m/s,两者之间的年平均风速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海北垦区和港口近6 a最大风速年平均值分别为14.4、14.0 m/s,2个地区最大风速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只是风速数值不尽相同;海北垦区和港口近6 a极大风速年平均值分别为19.2、18.8 m/s,极大风速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极大风速的峰值出现在2015年8月11日,风速分别为31.8、30.4 m/s,其次出现在2016年9月16日,最大风速分别为25.3、26.8 m/s.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0—2010年莎车县气象站逐月风速、风向数据序列和1980—2010年风向数据,通过一元线性趋势线分析等方法分析莎车县风速年、季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莎车县年均风速为1.59 m/s,风速呈逐渐减少趋势,风速年际变化较大;四季平均风速逐年变化有差异,春季为-0.256 m/(s·10年)、夏季为-0.281 m/(s·10年)、秋季-0.210 m/(s·10年)、冬季为-0.100 m/(s·10年)。风速月变化也有差异,6月风速最大,为2.16 m/s,5月次之,为2.12 m/s;12月最小,为0.92 m/s,其次是1月,风速为1.03 m/s。1980—2010年莎车县NW风向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该文选取安徽凤阳2017年3月1日一次冷空气影响的大风天气过程,对自动气象站采集的2min平均风速、10min平均风速、瞬时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对EC集合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风速展现的风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滑动平均时段的延长,其平均风速逐渐减小;极大风速变幅最大,10min平均风速变幅最小。当EC集合预报的10min平均风速分别≥6.1m/s、≥7.2m/s、≥8.5m/s时,极大风速可能分别超6级、7级、8级。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6—2016年平凉市六县一区7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风速观测资料,分析平凉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1年平凉市年平均风速为1.8 m/s,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凉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均呈春季大、秋季小的季节分布特征。平凉市平均风速减少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减弱、下垫面摩擦系数增大3个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锦州国家基本观测站及沿海8个锦州沿海加密自动站逐日及逐小时10 min平均最大风向、风速和极大风向、风速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锦州站及沿海海域风的差异特点。结果表明,沿海大于等于6级以上的风明显多于锦州站,全年6级大风日数在半数以上,而极大风与锦州站差异不大;从沿海海域日最大风风速、日极大风风速与锦州站日最大风风速、日极大风速差值来看,日最大风风速差值较大,平均差为2.2 m/s;日极大风速差值较小,为1.1 m/s,且两者都存在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大差值增大。其中,锦州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时,日最大风风速和日极大风平均差值较大,分别为4 m/s和2 m/s左右,东南风和西北风差值较小,小于2 m/s。  相似文献   

6.
基于1971—2010年盖州市逐月地面风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其风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盖州市年平均风速为3.0 m/s,最大为3.7 m/s(1980年),最小为2.6 m/s(2007年)。风速月变化呈双峰型,4月风速最大(4.0 m/s),11月次大(3.2 m/s),8月风速最小(2.4 m/s)。四季中春季风速最大(3.7 m/s),秋、冬季次之(2.9 m/s),夏季风速最小(2.7 m/s)。年平均和四季风速均呈弱减小趋势,年平均风速变化倾向率为-0.031 m/(s·10年),四季中春季风速变化倾向率最大,为-0.064 m/(s·10年),秋季最小,为0.001 m/(s·10年)。4个年代中风速先增大后减小,20世纪80年代风速最大(3.3 m/s),70年代和21世纪初的10年风速最小(2.9 m/s)。近10年风速呈弱减小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018 m/(s·10年),但2008—2010年风速连续增大,应关注近年风速增大的后续趋势。生产上加强对春季大风的防范,沿海地区夏季偶有台风来袭,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10年风向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风向频率玫瑰等方法,分析文登市风速风向的变化特征及风速的年际、季节、日变化幅度.结果表明,近30年文登市平均风速为3.4 m/s;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风速通常是午后大,午夜至清晨小;近30年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7.2 m/s,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1.1 d;出现最多风向为C、NNW和S.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9.
为青藏高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下风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北麓河地区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该地植被生长季不同月份(5月、6月、7月、8月和9月)、不同年份(2012年、2013年)和不同高度(0.5m、1.0m、2.0m和4.0m)的风速、风向变化,建立该区植被生长季的风速廓线方程和风向玫瑰图,探讨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植被生长季风速、风向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2年5月的平均风速(3.15m/s)显著高于6月(2.6m/s)、7月(2.67m/s)、8月(2.46m/s)和9月(2.45m/s),风速随月份推后呈降低趋势;2013年不同月份间风速差异较大,风速随月份推后呈增大趋势。2)风速与高度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y=2.15e~(0.118x),R2=0.95,P0.05),且在植被生长季中期(7月)略高于前期(5—6月)和末期(8—9月)。3)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存在6个频率较高的风向,分别为SE、SSE、S、SSW、SW和WSW,风速在2.5~5m/s。  相似文献   

10.
利用肃北国家气象观测站1973—2016年逐月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对肃北地区近44年大风日数、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及风向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4年,肃北县年平均大风日数21.0 d,总体呈增多趋势,春、冬季为大风多发季;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5.6 m/s,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前30年显著减小,后14年显著增大;平均风速为2.7 m/s,最大出现在春季,冬季次之,夏、秋2季最小,平均风速年、四季变化总体均呈减小趋势;全年SSE向风最多,NW和SE向风次之,ENE、E、SW、WSW向风最少。  相似文献   

11.
对张家口坝上地区康保、沽源、尚义和张北4县1960-2017年错季蔬菜温室育苗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各旬不同级别大风日数以及大风出现概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极端风速多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康保、尚义出现风灾的概率略大,沽源出现风灾的概率最小;4月上旬至5月上旬坝上最大风速出现在张北,为29.7 m/s(1981年5月2日);近些年最大风速和大风日数均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61—2010年喀左县逐年风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该县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风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左县的风速呈线性减少的趋势,并通过对近年来设施农业的风灾统计分析,得知6、7级风是危害当地设施农业的主要风灾,并针对风灾提出设施农业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临沂市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临沂市气象观测站2003-2013年11年间617次酸雨观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临沂降水pH值、酸雨频率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了酸雨与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临沂市11年间酸雨平均pH值为4.84,酸雨频率为47.0豫,2003-2013年间酸雨频率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特征为秋季和冬季酸雨频率较大,春季和夏季酸雨频率较小,表明秋、冬季两季的酸雨污染比春、夏两季严重。当风速≤3.0 m/s时,酸雨发生频率达67.6豫,随着风速的增大,酸雨发生频率越来越小。当风向为偏东北风和偏东南风时,酸雨发生的机会偏大。  相似文献   

14.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春旱以陇东黄土高原出现频率最高,为0.35~0.39 次·a-1;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出现频率最少,为0.18 次·a-1;初夏旱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为环县,为0.35 次·a-1,最少为西峰、成县及秦安;伏旱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环县及麦积,最低为张家川;秋旱出现频率最高为环县,最低为武都。各地干旱均以轻旱为主,其次为中旱。40 a中,20世纪90年代干旱出现频次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秋旱发生频次明显减少,春旱则有相对增多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受旱灾影响风险最小,种植保险率最高,为92%~93%;其次为关山区,种植保险率为91%,干旱风险较小;渭河流域及渭北旱区风险较大,种植保险率为88%~89%;陇东黄土高原种植保险率最低,为83%~85%,冬小麦生长受干旱胁迫最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天文学知识,计算了江苏徐州地区的天文辐射及其月际变化规律,以海拔高度、纬度、月平均云量和月平均风速作为参数,运用气候学方法,得出徐州地区太阳辐射的月际变化呈低-高-低的趋势,其中6月最高,12月最低。20世纪60~70年代,太阳辐射较低,进入80年代后太阳辐射明显上升,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评估结果认为:徐州市太阳辐射资源属一般可利用地区,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但年际变化较大,这直接影响了对太阳辐射能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武威市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性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对武威市种植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武威市目前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作物比例过大(72.9%),饲料作物面积太少(1.1%);②武威市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③武威市今后的粮食生产应以高产节水型的间套作为主,积极发展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④武威市种植业粮经饲合理比例应为42.3∶22.1∶35.6,预计2030年的合理粮经饲比例为31.1∶26.5∶42.4。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该研究旨在分析潍坊市干旱与洪涝气象灾害的演变特征和发生规律。[方法]基于1961-2010年潍坊市9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指标,计算出潍坊市近50年逐月的SPI指数,分析了潍坊市的干湿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潍坊市干湿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对较为湿润,并且由60年代初期的极端湿润向70年代末期干旱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潍坊市区域持续干旱,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震荡波动变化趋于平缓。潍坊市干湿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20世纪60年代中西部区域相对较为湿润,东南部区域较旱;70年代各区域干湿程度相差不大;80年代各区域普遍较旱,其中东南部干旱最重,北部最轻;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各区域干湿变化基本一致。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局地的干湿分布异常现象,如1999年;各年代间干湿时间长度的空间分布也有各自特点,为抗旱防汛部门的统一部署带来难度。[结论]该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潍坊市抗旱防涝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滨州市干热风气候特征及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涛  马焕香  翟贵明  吴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98-12900,12920
利用1961~2009年(5月15日~6月10日)滨州市7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14:00相对湿度、14:00风速及1980~2009年逐年小麦千粒重资料,采用周期方差外推法、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滨州市49年来干热风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周期等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还就不同类型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干热风日数、干热风天气过程等级和干热风年型等级的年平均发生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年代际变化规律:20世纪60年代出现次数平均值最大,70、80年代有下降趋势,90年代发生次数最低,2000~2009年出现次数比90年代略有上升;干热风日数存在6、16年左右的周期;小麦千粒重与重干热风天气过程出现次数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背景下重庆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水稻抽穗扬花与灌浆结实两个高温敏感期为切入点,确定了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划分轻、中、重度3个等级,利用重庆34个气象站48年(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尤其是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水稻抽穗扬花期,重庆东北部、中部、西南部高温热害较重;灌浆结实期,长江河谷地区高温热害重.  相似文献   

20.
利用近32年东营市辖区内大监站气象资料和区域自动站气象资料、各乡镇人口和经济资料、地理信息及灾情普查资料,对东营市低温气候特征和发生灾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率统计、层次分析、专家打分、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和GIS技术,计算出各地低温灾害的风险系数,进而对该灾害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自1981年以来,东营市共出现寒潮低温138次,其中秋末出现次数最多,其次为冬初,冬末和春初出现寒潮低温的概率相对较小;从东营市寒潮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来看,全市自南向北及自西向东遭受寒潮低温灾害的风险呈依次减小态势.由于南部和西部区域为大面积农田区并有设施农业分布,受寒潮低温影响较大,受灾风险较高;而北部和东部区域为盐业生产或沿海港口,对寒潮低温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受灾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