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山西霍山五角枫不同海拔种群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山西五角枫(Acer mono Maxim.)不同海拔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7个种群200个个体的叶片、果实和种子22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五角枫不同种群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差异,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为42.61%,表型变异系数(CV)在7.98% ~ 33.41%之间,7个不同海拔种群的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和S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164和0.8316,表明五角枫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4.39%,其中果实、叶片贡献率大于种子贡献率。22个表型性状及表型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的钾、磷、pH、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土壤有机质、含水量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微生境对其遗传变异的影响。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将7个五角枫种群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板栗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巢式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90个板栗地方品种叶片表型、坚果表型及品质12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板栗12个农艺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广泛变异;(2)叶片表型性状、坚果表型性状及坚果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7%、4.4%和6.8%,表明坚果表型性状遗传稳定性高于叶片表型及坚果品质性状;(3)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23.42%,远远小于群体内变异(76.58%),群体内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利用群体间最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0个板栗群体分为4大类,反映不同地理群体板栗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新疆天山山脉地区疏花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郭宁  杨树华  葛维亚  葛红 《园艺学报》2011,38(3):495-502
 在新疆天山山脉地区选取疏花蔷薇(Rosa laxa Retz.)6个天然居群,对叶片、花序、果实和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疏花蔷薇种内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型性状居群间分化系数为41.84%,表明居群间和居群内多样性同样丰富。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2.79%,离散程度较高。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花序和种子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疏花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疏花蔷薇6个天然居群可以分为3类,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4.
以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元宝枫天然居群的叶片、果实、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以期揭示元宝枫表型变异程度与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0个种源元宝枫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4.65%~40.34%,其中果实张开角变异幅度最大,而着生痕稳定性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元宝枫居群表型多样性来源依次为果实贡献率叶片贡献率种子贡献率。表型性状相关性表明,果实和种子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叶片相关性状与种实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不同种源元宝枫表型性状与各地地理生态因子分析表明,经纬度对元宝枫种实及其相关性状影响较大,而叶片相关性状受年均温的影响更加明显。聚类分析将元宝枫10个居群分为4类,各居群并未完全依照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10个省份(群体)的164份板栗种质为材料(种植在立地条件相同的同一地块,连续3年采用相同的修剪技术和标准修剪),对母枝结果枝数、雄花枝数、纤弱枝数、结果枝长度、果前梢长度、结果枝节间长度、结果枝粗度、结果枝节位数和结果枝结苞数等9个表型性状量化赋值后进行系统分组设计、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母枝的9个表型性状值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这些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9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9.4%~64.0%,其中母枝上雄花枝数、纤弱枝数和果枝结苞数的变异系数 40%,说明这3个性状改良潜力较大;9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65.9%,群体内为34.1%,说明这些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通过系统聚类,依据表型差异可将10个群体划分为4大类群,基本按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6.
研究基于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表型变异,通过相关性、主成分以及聚类等分析,对9个硬叶兜兰野生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究硬叶兜兰居群间及居群内表型多样性,为硬叶兜兰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硬叶兜兰在居群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居群内变异较少。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64%,居群间表型分化高于居群内表型分化。22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范围为9.52%~31.48%,9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为14.55%~18.51%,在表型间差异显著,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花纵径等花部性状和株高等营养性状是硬叶兜兰变异的主要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中萼片长和花瓣长与大部分性状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冠幅、叶片数等营养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花横径、花纵径等生殖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居群可以聚类为3个类群,和硬叶兜兰地理分布距离一致。  相似文献   

7.
脱皮榆山西天然居群叶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昕  孟超  姬志峰  王祎玲 《园艺学报》2013,40(10):1951-1960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山西脱皮榆(Ulmus lamellosa)6个天然居群150个个体的叶片14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脱皮榆14个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2)脱皮榆叶脉、最宽处锯齿、叶片、叶柄4个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5.425%、23.731%、25.446%和45.168%,叶脉性状较其他性状稳定性高,叶柄性状稳定性较低;(3)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28.104%,远远小于居群内变异(71.896%),居群内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脱皮榆居群表型变异呈纬度梯度规律性,随着纬度的增加,叶片逐渐变小,叶柄宽和叶厚也呈现递减的趋势;(5)利用居群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6个脱皮榆居群分为3大类。  相似文献   

8.
秦岭与子午岭地区紫斑牡丹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境内秦岭与子午岭地区7个具有代表性的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天然居群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采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叶片、花、果实器官等20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紫斑牡丹20个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极显著,在居群内仅有株高、全叶长和种子径差异极显著;20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_(ST))为71.07%,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2)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7.04%~21.66%,性状离散程度低;果实相关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4.45%,大于叶片(13.19%)和花器官(11.40%)。(3)相关性分析表明,紫斑牡丹生殖生长受营养生长影响较小。(4)地理生态因子与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经纬度对花器官性状影响最大,而年降雨量对果实性状影响最大;(5)表型性状聚类分析表明,7个紫斑牡丹天然居群被划分为3类,各居群之间没有严格按地理距离聚类,而是与各居群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居群表型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天山地区5个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居群进行叶片、果实、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弯刺蔷薇各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5.76%,远低于居群内的64.24%,说明居群内的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4.78%,性状离散程度较低;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弯刺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弯刺蔷薇部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性状存在相关关系;果长与其居群所处地理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单果种子数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表型性状聚类结果表明,5个居群划分为4类,各居群之间没有严格按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10.
杏黄兜兰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云南地区3个野生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居群,进行叶片和花器官等19个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采用巢式方差、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讨论杏黄兜兰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杏黄兜兰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居群间有花瓣长、子房长等13个性状表现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居群内有植株冠幅、合萼片宽等10个性状差异极显著或显著;杏黄兜兰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02%,处于中等水平,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略大于居群内的表型分化;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9.68% ~ 26.36%,3个居群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3.27%、15.85%和14.96%,变异系数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在表型性状间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对植株表型差异贡献率最大的是株高和花茎高;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杏黄兜兰花被片相关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花茎高与植株的其他性状均显著正相关,尤其与指示花器官大小的性状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山西脱皮榆(Ulmus lamellosa)6 个天然居群 150 个个体的叶片 14 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脱皮榆 14 个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2)脱皮榆叶脉、最宽处锯齿、叶片、叶柄 4 个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 15.425%、23.731%、25.446%和 45.168%,叶脉性状较其他性状稳定性高,叶柄性状稳定性较低;(3)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 VST均值为 28.104%,远远小于居群内变异(71.896%),居群内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脱皮榆居群表型变异呈纬度梯度规律性,随着纬度的增加,叶片逐渐变小,叶柄宽和叶厚也呈现递减的趋势;(5)利用居群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 6 个脱皮榆居群分为 3 大类。  相似文献   

12.
基于花表型性状的梨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内保存的梨13个种625份资源的花器官11个表型性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了花表型性状的分布频率、变异系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aver指数,并对每花序花朵数、雄蕊数、柱头数、花冠直径在5个栽培种的种群内和种群间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对脆肉和软肉梨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梨花器官表型多样性丰富,以白色花蕾、紫红色花药、柱头高于花药和花柱基部无茸毛等类型居多,分别占相对应描述符分布频率的50.56%、47.52%、63.20%和80.96%。(2)花药颜色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aver指数较高,分别为0.719和2.351,多样性最为丰富,并新发现深红色和深紫色花药两种类型资源。(3)每花序花朵数、雄蕊数、花冠直径和柱头数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9.50%、15.12%、13.74%和8.50%,表明柱头数性状的遗传稳定性高于另外3个性状。(4)根据花冠直径分布统计分析,提出了5级数值分级指标与参照品种。(5)梨花4个表型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种群内和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72.97%和27.03%,表明种群内变异更为丰富。(6)聚类分析显示,196个脆肉梨地方品种可划分为5类,72个软肉型秋子梨可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3.
岷江百合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的7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花瓣长、叶片数、花朵数、叶片长和叶片宽等6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岷江百合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6个性状群体间的F值为4.878~34.915,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群体内只有叶片长和叶片宽达极显著水平,其他4个性状均不显著。6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61.5%,群体间变异(26.2%)大于群体内变异(20.0%),说明群体间变异是百合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岷江百合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花朵数和叶宽与纬度成显著正相关,而其它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岷江百合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14.
青海高原西伯利亚白刺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高原5个西伯利亚白刺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探讨了居群间与居群内表型多样性的变异特点,以揭示其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居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居群间的变异是青海高原西伯利亚白刺表型总变异的主要部分.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环境因子中,年均降水量对性状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度.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形系数、核形系数、果序重、鲜果百粒重等性状是主要影响因素.聚类分析显示,西伯利亚白刺的5个天然居群可以初步分为2类,第1类为宗加居群、夏日哈居群、诺木洪居群,第2类为可鲁克湖居群与戈壁车站居群.  相似文献   

15.
以甘肃省22个群体的226份实生农家类型核桃坚果为材料,对其表型12个质量性状和6个数量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其表型特征和变异特点,以期揭示甘肃省实生核桃表型特征及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测定的核桃实生群体坚果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5.95%~63.10%,平均为22.79%;群体遗传性状Simpson指数为0.109~0.749,Shannon-Wiener指数为0.110~2.268,说明甘肃省核桃坚果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18个坚果表型性状变异差异明显,平均变异系数为5.95%~63.10%,22个群体间的变异系数为18.18%~35.95%,群体间变异较小,说明群体内变异是甘肃省坚果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UPGMA聚类结果显示,武都、康县、文县、西和、礼县、两当、宕昌、徽县、成县和舟曲聚为一类,凉州、红古、积石山、会宁、正宁、环县、合水、西峰、宁县、清水和秦州聚为一类,肃州单独聚为一类,聚类分析结果与地理距离或气候条件呈正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13个农家板栗品种为试材,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品种5个叶片表型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不同农家板栗品种间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结果表明:13份农家板栗品种叶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品种间均有较大程度的变异,按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叶柄长(CV=21.61%)单侧锯齿数(CV=12.44%)叶长(CV=9.95%)叶宽(CV=9.46%)叶形指数(CV=7.11%);各种质不同叶片表型性状变异程度大小不尽相同,叶柄长、单侧锯齿数变异程度较大(CV10%),表型多样性丰富;该研究为板栗种质收集、分类及核心种质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种源大别山山核桃种仁主要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多样性以及变异规律,为大别山山核桃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大别山山核桃主产区19个天然种群198个单株的11个坚果种仁主要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进行测定,进行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相关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群坚果种仁主要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多样性丰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表明大别山山核桃11个性状在种群间存在丰富变异(p<0.01);表型分化系数表明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为68.68%,种群间变异是主要变异来源。大别山山核桃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变异幅度为2.30%~25.18%,平均变异系数为13.46%,其中脂肪含量的变异幅度最小,β-维生素E含量的变异幅度最大,JGXZ种群的多样性最为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种仁性状各成分之间达到显著相关的共10对,脂肪含量与其他组分的相关性最显著,淀粉、δ-维生素E含量与其他性状均不存在相关性;11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742%,各营养及功能在成分中均占有重要位置。【结论】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源种仁主要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遗传...  相似文献   

18.
青海核桃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6个核桃产区152份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要性状指标的变异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探讨青海核桃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单果重、核壳厚、露仁情况、取仁难易、核仁饱满度等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品种选育宜将这些指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在6个核桃产区中,循化产区各性状的变异程度总体最大,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综合表现以尖扎产区的最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5时,青海的6个核桃产区可聚为3类。不同地理位置下,不同的气候与降水条件导致核桃表型变异程度不同、遗传多样性丰富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红河橙(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柑桔种质资源,仅在元江、红河南岸有零星分布,其单身复叶的翼叶极为发达。本研究对红河橙在绿春县、红河县和元江县的11个居群进行调查和取样,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2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河橙12个叶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叶表型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同一叶表型性状在不同居群间的变异程度不同;在红河橙12个叶表型性状中,叶翼叶宽/本叶宽的变异系数(91.36%)最大,叶总长变异系数(8.24%)最小;居群内变异是红河橙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在调查收集红河橙种质资源时,应适当增加居群内的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异性表型的植株;叶总长、翼叶长、总叶柄长、翼叶长/本叶长、本叶长/叶总长这5个叶表型是红河橙叶片变异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燕山板栗资源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和依据,对燕山地区11个群体的149份板栗资源的2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了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群体间23个数量表型性状中仅有4个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 <0.05或P <0.01),5个质量性状均无显著差异,但在群体内所有数量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说明燕山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变异处于较低水平,在群体内存在丰富变异。(2)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80%,远小于群体内变异在总变异中的占比(92.20%),认为燕山板栗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3)燕山板栗28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5.91%和1.24,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4.44%,0.82)、叶缘特征最低(只有具锯齿表型);23个数量性状的CV在4.52%(气孔宽)~28.32%(锯齿深度)之间,H’在1.97(叶片长/宽)~2.09(叶柄长)之间。生理指标、外观形态和解剖结构这3类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5、2.04和2.04,CV为外观形态(12.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