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容县石头乡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发动农民大种玉桂和八角。目前,全乡玉桂和八角总面积已达8.1万亩,人均1.53亩。去年,全乡玉桂和八角总产值达1277.11万元,人均245元。今年仅桂皮、桂油和出售桂苗,全乡便收入370多万元。石头乡人均有4分田、5亩山。近年来,部分农民在山上大种玉桂、八角。由于这两种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连年看好,这部分农民很快走上了富裕的  相似文献   

2.
容县广大桂农抓住玉桂市场全面复苏的有利时机 ,抢收玉桂出售。到6月上旬 ,全县已对投产的12万多亩玉桂树剥桂皮、收桂叶 ,共收干桂皮8100多吨 ,干桂叶1.4万多吨 ,总收入7400多万元 ,比去年增加1.31倍 ,桂农人均增收370多元。1992年以来 ,容县县委、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连片开发荒山种植玉桂。首先是允许土地有偿转让 ,让有资金、懂技术的能人集约开发。目前 ,全县由经济能人兴办起的玉桂场有130多个 ,面积达8.6万亩。其次是吸引县外投资者大办玉桂场。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在土地租赁、特产税…  相似文献   

3.
广西容县将玉桂皮加工成桂板或桂砖,然后蒸煮成桂油销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市场。至6月6日,全县已外销经过深加工的桂皮7600多吨,桂油3.5万公斤,总收入6220万元人民币,桂农人均414元,出口创汇1100多万美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容县发动群众连片开发荒山种植玉桂。他们允许土地有  相似文献   

4.
藤县各级党政领导,采取措施,发展玉桂生产,全县玉桂面积达157114亩。1980年至1988年的9年里,全县种下玉桂80229亩,比1949年至1979年30年间种下的玉桂72330亩增加了7999亩。桂皮产量1987年达22678担,比1986年增加12365担,增长1倍多,比历史最高年产的1974年增加5565担,增长3成多,按1987年每担收购价260元计,桂皮收入3876280元;1987年桂油产量647担,  相似文献   

5.
宁蒗彝族自治县的“三、三、五”工程是在“六五”计划后期,在农业区划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综合论证后确立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的经济林果开发工程。这项工作以发展3万亩梅子、3万亩花椒、5万亩苹果而得名。这项工程从1984年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种植花椒3万亩,梅子3.46万亩,苹果4.5万亩。这些果木大多数已进入初果期,1992年,全县苹果产量达100万公斤,收入近100万元;干花椒产量1.5万公斤,收入24万元;梅子产量9万公斤,收入14万元。山区农民从发展林果业中得到实惠,其中收入达到百元以上的农户有2000多户,千元以上的农户有400多户,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户。如今“三、三、五”工程已成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和龙头产业。  相似文献   

6.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纳翁乡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地下挖乌金,山上造绿林的以短养长,矿林同步开发的方针,取得了近期脱贫、远期致富的显著成果。1985年到1987年,全乡人均现金收入由90元七升到252元;人均产粮由180公斤上升到259公斤;3年内全乡共营造杉木林2.8万亩,人均造林5亩。  相似文献   

7.
宁明县那陶村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山区优势,积极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八角生产,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去年全村共收干八角30万公斤,收入540万元,农民八角人均收入达1448元。今年八角树硕果累累,收入更为可观。八角生产已经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柱产业。那陶村山多田少,全村9个自然屯,520户,3700多人,人均有水田面积不足半亩。该村自古有种植八角的传统。1980年以来,他们以党的富民政  相似文献   

8.
京郊大兴县芦城乡鹅房村根据本地沙质土壤、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桃树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果树,提高生产条件,广开销售市场。今年,该村200万公斤大桃销往岳各庄、新发地等批发市场,批发价每公斤在2.0元以上,最高达3.0元。预计全村桃总收入达540万元。户均桃收入13043元,比去年提高3622元;人均桃收入3330余元,比去年提高900余元。今年,全村2000亩桃园预计产量225万公斤。鹅房村是本市著名的大桃生产专业村。全村经营承包桃树的户有414户,占全村总…  相似文献   

9.
韩城核桃目前栽植面积3万亩,其中低产林2万亩、幼园1万亩,主栽品种为香玲、辽核、西林2号、元丰等一系列优良品种。2008年总产量达1000吨,核桃总产值达2000万元,单产为40公斤/亩,售价为20元/公斤,农民人均核桃收入7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8%。  相似文献   

10.
文殊乡陈栅村匡湾村民组,位于光山县城西南部,全乡22户,100人,耕地面积5.33公顷,山地面积17.33公顷,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 1993年开始,这个村民组在退休老支书匡世兵同志的带领下,合理利用山地资源,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立体种植,闯出了一条发展优质高效林业的新路子。 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通过对残次林改造和开发宜林地,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共发展板栗、品种桃李、樱桃等果树200余亩,人均2亩,由于注重科学管理,各种果树长势良好,视见效益。今年已产桃子1万多公斤,桔梗1万多公斤,预计  相似文献   

11.
简讯     
苍梧县六堡乡昔日黄土裸露的荒山,今日终于被上了绿装。到目前为止,全乡有林面积38万多亩,人均有林17亩,森林覆盖率达69.8%。真正推动全乡全民植树造林高潮到来的是近年来林产品价格的上升,木材、松脂、八角、玉桂等俏销且价格看好。许多人看到造林种果是一条稳妥的致富门路,纷纷承包荒山造林,个人造林面积占全乡新增林面积70%以上。同时,个人造林向规模经营发展,许多人种植优质用  相似文献   

12.
新村乡位于山东省郯城县西南,沂河东岸,南与江苏省邳县接壤。这里以广种银杏而闻名,被誉为全国银杏第一乡。全乡有27个行政村,7700户,31600人,粮田面积22500亩,人均0.71亩。银杏种植面积11800亩,其中银杏丰产林3000亩,银菜间作3000亩,银粮间作2000亩,银杏园3000亩,银杏苗圃800亩,银杏林网、带长54华里。初步实现了户户有银杏树,村村有银杏园,银杏林网遍布全乡的格局。目前,全乡结果银杏树达21000棵,年产于白果80万斤,收入1000多万元,人均3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5%。新村乡素有“银杏之乡”的美称。据记载,该  相似文献   

13.
思礼乡夏神庙村民组位于济源市西北太行山浅山区。全组110户,440口人。近年来,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山区优势,在宜林荒山上营造了四条高效林果生态经济沟。栽植李子415亩,13800株。苹果170亩10000株,红果130亩7000株,果树总面积达715亩,人均拥有果树70株1.6亩。93年果品产量达31万公斤,收入22万元,占全组工农业总产值52万元的42.3%,年人均收入1100元,其中林果收入人均500元。全  相似文献   

14.
会泽县纸厂乡自然条件适宜核桃生长,种植核桃历史悠久,纸厂乡抓住省市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良机,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核桃,全乡核桃种植面积已达7万余亩,进入初果期的达5000余亩,人均3.64亩。2011年核桃产量5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1076元。  相似文献   

15.
铜川市以核桃、花椒、柿子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截至2008年底全市干杂果林总面积已达100万亩,其中核桃70万亩,花椒25万亩,柿子及其它5万亩。去年干杂果总产量1.25万吨,总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62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客观说,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候家庄乡地处太行深山区,全乡13个行政村,63个自然山庄,共计6957人,1700户。总面积9.7万亩,其中耕地3176亩,人均不足0.5亩,而宜林山场7.6万亩,是耕地的26倍。长期以来,这里山秃林少,土地瘠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仅有217万元,人均收入120元。近几年通过科技开发,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脱贫  相似文献   

17.
屏西乡地处四川东北部的丘陵地区。1.4万人,耕地1.7万亩,占全乡幅员43%。该乡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才460元,尚有156户未解决温饱问题。屏西乡无论是地理自然条件、森林等资源人均拥有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在渠县乃至在  相似文献   

18.
合浦县乌家乡地处低丘陵地带,有林业用地24万多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乡累计造林10.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7万亩),平均每年造林近万亩。目前,全乡有林面积21万多亩,人均有林16.7亩;林木蓄积量达13.7万立方米,人均9.6立方米;森  相似文献   

19.
昔日穷山恶水、森林覆盖率只有2%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大坝沟乡,从乱砍滥伐森林中吸取教训,15年来坚持以植树造林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方针,向全乡821个山头和3条大川开战,造林面积达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8%,人均年收入从21元上升到770元。在今年7月以来遭受的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面前,绿色植被建立奇功,全乡农田房屋安然无恙。大坝沟土地贫瘠,石质山丘遍及全乡。全乡男  相似文献   

20.
(一)我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总土地面积354万亩。供取薪柴的林地面积251.9万亩,人均18.8亩,占总土地面积71%;耕地面积19.9万亩,人均1.49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5.6%。全县3.17万户,其中农户3.03万户,总人口14.16万人,农业人口13.38万人。县内有高山、半高山、低山川道3个类型区,其间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都有较大差异。全县薪柴蓄积4亿多公斤,人均2994公斤,年可供薪柴2.21亿公斤,人均1654公斤;年产各类作物秸秆4078万公斤,人均305公斤,其中用于燃烧的233.3万公斤,占秸秆总产量的5.7%。牲畜粪便目前尚无能源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