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对5个小麦亲本双列杂交的分析表明,小麦未成熟胚的离体反应是受到复杂遗传控制的,其基因作用以加性为主,在研究的性状上,愈伤组织分化率一主要性状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力。各性状的杂种F1的表现不尽一致,合子胚提早萌发率和根诱导率两性状表现了较大的杂种优势,而愈伤组织分化率则表现倾低亲遗传。在愈伤组织诱导率,合子胚提早萌发率,愈伤组织分化率,体细胞胚数目Ⅱ等性状上存在着正反交差异,杂种F1的表现受杂交组合方 相似文献
4.
Lphopyrum elongatum(Host)A.Loeve染色体对小麦小穗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为遗传背景的中国春E^e染色体二体附加系或二体代换系或二体代换系为材料,研究了Lophopyrume-longalumE^e染色体对小麦小穗数的影响,发现Lophopyrum elongalum的4E^e染色体对增加小穗数有很强的效应。5E^e染色体、1E^e染色体对增加小穗数有较弱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含2mg/L2.4—D的MS培养基上,7个小麦品种(系)的幼胚和成熟胚都诱导出愈伤组织。幼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变幅为96.0%—99.3%;成熟胚的诱导率为幅为50.0%—96.7%,幼胚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明显地高于成熟胚,7个品种(系)细胚伤组织的鲜重变化为0.035—0.162g/块;愈伤组织分化率变动在55.6%—96.7%之间,平均为73.6%,说明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以及分化再生的 相似文献
6.
对5个小麦亲本双列杂交的分析表明,小麦未成熟胚的离体培养反应是受到复杂遗传控制的,其基因作用以加性为主。在研究的性状上,愈伤组织分化率这一主要性状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力。各性状的杂种 F_1的表现不尽一致,合子胚提早萌发率和根诱导率两性状表现了较大的杂种优势,而愈伤组织分化率则表现倾低亲遗传。在愈伤组织诱导率、合子胚提早萌发率、愈伤组织分化率、体细胞胚数目Ⅱ等性状上存在着正反交差异,杂种 F_1的表现受杂交组合方向的影响。对于愈伤组织分化率和体细胞胚数目两性状,其高值与隐性效应相联系,低值与显性效应相联系,低值呈部分显性。相关分析得出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愈伤组织分化率无相关,分化率高者其愈伤组织容易出现提早萌发现象,同时也易于获得产生的体细胞胚。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小麦不同部位叶片对籽粒微量元素(Zn、Fe、Mn和Cu)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的源库限制程度,以8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开花后去倒一叶、倒二叶、倒三叶和去50%小穗处理,分析成熟期籽粒中Zn、Mn、Fe、Cu和蛋白质含量与籽粒重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叶片的去除均降低了籽粒重和蛋白质含量,也降低了籽粒中Zn、Mn、Fe和Cu含量;几个品种平均来看,去倒一叶处理籽粒重下降幅度最大,为14.43%,去倒二叶处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下降幅度最大,Zn、Mn、Fe和Cu含量分别下降11.31%、15.27%、10.29%和8.32%,去倒三叶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为11.63%,各品种对去叶的反应有差异。去小穗减少库,剩余籽粒Zn、Mn、Fe、Cu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26.02%、25.01%、8.93%、8.99%和3.51%,剩余籽粒粒重提高10.41%,说明籽粒Zn、Mn、Fe、Cu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各元素供源限制,且受源限制程度因品种而异。籽粒中4种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及其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说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存在同步提高的可能性,蛋白质含量可作为衡量Fe、Zn等元素含量高低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用小麦体细胞离体培养的成苗技术,并明确用未成熟胚、幼穗以及嫩叶作外植体均可形成愈伤组织,但只有未成熟胚和幼穗的愈伤组织才分化出幼苗。幼穗的发育阶段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无影响,但未成熟胚却不一样,采样过早不能长出愈伤组织,过迟自外植体直接长出幼苗数量多,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研究认为以授粉12—14天的未成熟胚做外植体最好,愈伤组织形成的多,直接长出幼苗的外植体数量少。用根腐病菌毒素作选择压力,6%的毒素压力幼胚外植体可诱导成苗,12%的毒素压力虽也可形成愈伤组织,但未能获得成活的幼苗。品种对真菌毒素的耐力可能不同,因而各自的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对毒素的耐力也可能不一样,所以用毒素选择压力强度应根据品种确定。 相似文献
9.
1996年在因都卡草莓上,作了高美施有机腐殖酸液和BR-120生长调节剂的两次叶面喷雾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处理增产效应均极显著,分别为28.9%和19.1%。同时对座果率、单果重和叶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小麦过渡型复无柄小穗(TSS)对单穗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小麦过渡型复无柄小穗(TSS)除穗上部1/3和穗下部1/3外均可发生,且主要分布于穗中下部枝梗节上;TSS发育程度和育性的提高,对增加同节位正常小穗(NSS)和整个单穗的籽粒产量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除草剂对稻茬免耕麦田杂草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8和2003年对四川省稻茬免耕麦田播前杂草调查,比较5a前后调查结果,同时连续5a定点进行单用百草枯、单用草甘膦及2者轮换使用与杂草种群变化的典型试验,结果表明:2次调查的杂草发生种类没有变化,但种群演替明显;主要杂草看麦娘、水稻苗、棒头草、通泉草、碎米荠依然保持着优势,次要杂草大巢菜、白花水八角、半边莲等阔叶杂草的数量有所增加。分析认为除草剂单一品种的长期使用是播前杂草种群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水旱轮作免耕栽培制度是稻茬免耕麦田播前主要杂草依然保持优势种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以小麦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系C050S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性敏感期用外源IAA,GA3和ABA处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其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不育植株的不育度,提高可育植株的可育度;用乙烯利(CEPA)和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处理调控乙烯水平可以显著地改变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的育性。 相似文献
17.
18.
水稻大穗形成机理的研究(3)品种间每穗颖花现存数与颖花分化和抽穗期物质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每穗颖花现存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每穗颖花现存数差异很大,其差异主要由2次颖花现存数的变化所致。每穗颖花现存数高的品种,2次颖花现存数的比例大。每穗1,2次颖花现存数分别主要决定于1,2次枝梗现存数。每穗颖花现存数随每穗颖花分化数的增加而提高,但颖花现存率却随之降低。每穗颖花现存数可分解为抽穗期单茎干物重和每克干物质形成现存颖花能力2个因素,只有两者同时提高,每穗颖花现存数才能大幅度地增加。 相似文献
19.
以10MeV输出能量、4.3kW功率、218Hz扫描频率的电子束处理小麦,研究小麦在常规水平式输送带上和上倾斜式输送槽中被照射后的剂量分布和剂量均匀度系数。结果表明:当上倾斜角为3.3°、小麦流层厚度为50mm时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和合理的剂量均匀度系数。与现有的商业化辐照谷物杀虫处理装置相比,不但辐射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生产效率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20.
多效唑对小麦的形态和生理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初步研究了多效唑对小麦的形态和生理效应及大田应用技术。多效唑有抑制小麦胚芽鞘、地中茎和株高的效应,并可增加单株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有利于培育壮苗、壮株和防止倒伏。多效唑可提高小麦植株的生理活性,使茎叶含氮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这种生理优势可一直维持到成熟。浸种和根施的适宜浓度为50~100PPm;叶面喷洒浓度以100-200PPm为宜;浓度过高,抑制过甚,对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