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文摘译     
90.131 中国乌龙茶与日本半发酵茶香气成分的比较/久保母悦郎·堀田等∥茶业研究报告第69号,1989,6,P35。作者利用气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仪对中国乌龙茶与日本半发酵茶的香气组成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香气浓缩物中已识别的40种成分中的31种化合物,结果表明:中国乌龙茶中的橙花叔醇、法呢烯、茉莉内脂、苯甲基氰化物和吲哚含量比日本半发酵茶高得多,这些化合物可能就是中国乌龙茶具有花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半发酵茶(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香气成分中与芳香有关的成分有:萜烯醇、苯甲醇、苯乙醇等,这些成分在香气高的上级茶中含量较多,此外,由于产地和品种的不同,这些成分的组成比率也有差异。半发酵茶中的这些成分看来是由不挥发性物质通过酶的分解而游离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茶被用作饮料。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现在,各种各样的茶叶在世界各地生产和消费。根据制茶的工艺过程,将茶划分为三类,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发酵茶(红茶)。茶叶香气是在制造过程中形成的。三类茶的香气特点是不同的,而且茶的香气在很大程度上受茶树品种、茶区气候及其地理位置的影响。近来,乌龙茶在日本的消费量加大了,人们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半发酵茶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在日本将会有其新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为半发酵茶其审评重视内质,香气和滋味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重要条件。而“乌龙茶”香气与茶树品种关系很大,本文首次报道著名的中国福建乌龙茶:铁观音、色种、武夷水仙和武夷奇种茶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5.
乌龙茶的香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主产于我国福建、广东和台湾,属半发酵茶,具滋味浓醇爽口,茶香浓郁和叶底绿叶红镶边等独特的品质风格。滋味和香气是确定品质的基本因子。对乌龙茶而言,香气因子更是衡量乌龙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乌龙茶自然、幽雅、馥郁的花(果)香,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了提高乌龙茶香气,本研究对八仙茶和岭头单枞的香气进行分析,力求揭示乌龙茶的香气特征,为选育和制作高香乌龙茶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供试材料八仙茶是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栽培的八仙茶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照乌龙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乌…  相似文献   

6.
乌龙茶和红茶香气的食品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0年以前在中国西部发现茶树以来,茶一直被用作饮料。现在出产的茶叶,种类很多,消费遍及全球。 根据制造过程的不同,茶叶可分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和发酵茶(红茶)三大类。茶叶香气是在采摘后的加工过程形成的,三大茶类的香气特征各异。而且,茶叶香气在很大程度上受茶树品种以及种茶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煎茶、锅沙茶和乌龙茶等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特殊香型。为了探讨这些特殊香型的茶叶香气成分,并弄清各种茶的香气特性,对煎茶、锅沙茶、包种茶和乌龙茶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种茶类香气成分组成的不同)。供作试验茶叶,采用煎茶(川根、金谷产)、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主要产于我国福建南部(闽南)、北部(闽北)及广东和台湾等地,不同产区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品质特征。本文选取不同产区有代表性的乌龙茶样品,采用专家感官审评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了香气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碳氢化合物、酚类、含氮化合物等,但不同产区乌龙茶香气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反-橙花叔醇(40.96%)与α-法尼烯(20.00%)是台湾高山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反-橙花叔醇(46.22%)、吲哚(15.20%)和α-法尼烯(23.01%)是闽南清香型铁观音的主要香气成分;反-橙花叔醇(13.51%)、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11.87%)和紫罗酮类物质(5.26%)是闽北水仙的主要香气成分;而反-橙花叔醇(31.43%)和吲哚(35.83%)是广东乌叶单枞的主要香气成分。本文还分析比较了不同做青程度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同时探讨了香气成分含量与乌龙茶香气品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分析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本试验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平台,分别考察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3种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对3个福建代表性乌龙茶样品(铁观音、肉桂和水仙)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香气成分萃取方法可从供试茶样检出262种香气成分,其中以肉桂香气种类最多(204种),水仙其次(175种),铁观音最少(120种)。应用HS-SPME干样萃取法可获得最多种类的检出成分(186种),其次为HS-SPME湿样萃取法(139种),并以SDE法检出成分最少(33种)。不同萃取方法对香气成分的检出存在良好的互补作用,但以基于HS-SPME干样萃取法,应用65βμm PDMS/DVB(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萃取头进行检测分析可相对较好地反映3种供试茶样香气化学组成特征,并能实现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乙醇、苯乙腈、水杨酸甲酯等多种乌龙茶常见或特征香气成分的重复性检测。肉桂和水仙茶样相较铁观音茶样的香气种类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且以肉桂茶样的香气组成更为复杂多样,该结果与闽南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迥然不同的花香品质及肉桂相较水仙拥有更为浓郁高显的香型特征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台湾省与福建省一样生产数种半发酵茶,它们可以分为包种茶和乌龙茶二类。 包种茶有非常优雅的花香,其成分先前已有研究。本文主要报道日光萎凋、室内萎凋(摇青)和团揉对包种茶和铁观音茶香气成分形成的作用。 本实验用三个品种:武夷种(A)、黄心乌龙(B)和青心乌龙(C)。各品种分四种处理,第一种处理是不经萎凋和摇青直接杀青、揉捻、干燥(分二次);第二种处理在第一种处理上增加日光萎凋或加温萎凋;第三种处理是在第二种处理上增加室内萎凋和摇青;第四种处理为正常工艺。把经以上处理得到的12只样品分别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仪进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香气成分在茶树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进行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鲜叶及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共可检出香气成分365种,其与癸酸乙酯峰面积比值经数据标准化预处理后,再行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聚类分析(欧氏距离-近邻法)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金观音和黄观音茶样可按品种划分成两个类群,不同生育期芽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且能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进行较好区分。金观音和黄观音茶样的橙花叔醇、香叶醇、法呢烯和植醇等香气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香叶醇和芳樟醇伴随茶树新梢生育呈递减趋势;橙花叔醇、吲哚和法呢烯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大幅增加。由此可见,清香型乌龙茶香型品质的形成不仅与茶树品种和芽叶嫩度有关,还受制茶工艺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香乌龙茶——玉兰香的香气化学组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兰香高香型乌龙茶是潮州凤凰单枞十大香型茶之一。其品质特点是外形壮实、匀整,色泽乌油润,干香清新纯正,内质香气清幽馥郁,汤色清沏明亮,滋味浓醇鲜爽,饮之齿颊留香。弄清其香气特征的化学本质,可为乌龙茶的品种鉴定、加工工艺的改进、拼配、产品质量标准化提供依据,为此,我们用色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玉兰香茶的香气化合物及含量,现将结果胪述如下: 一、材料及来源 玉兰香高香乌龙茶取材于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西北春北溪村,由陈宝民同志提供,1997年春茶。 二、香气提取方法 将样品50g置于连续蒸馏抽提装置(SDE)中,用纯化的二氯甲烷提取,定标物用癸酸乙酯,萃取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爆,用KD浓缩器浓缩得到淡黄棕色挥发油,供分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晒青(萎凋)工艺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香型茶类 ,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 ,具有天然的花果香和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品质。乌龙茶香高味醇的优良品质的形成 ,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鲜叶原料 ,二是制造工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制法精细、复杂 ,其第一道工序晒青 ,是形成乌龙茶良好品质的重要工序 ,晒青质量的好坏 ,对乌龙茶香气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晒青即日光萎凋 ,是乌龙茶制造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后 ,在一定时间内生命活动还在继续。对其它茶类而言 ,鲜叶只需要在室内萎凋或摊凉失水就行 ,而对乌龙茶 ,则必须在晒青失水…  相似文献   

14.
根据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设计的清高香乌龙茶加工工艺,研制出的清高香乌龙茶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紧结、卷曲、略带毫,色泽乌润,香气清花香或清花果香高而长,滋味不苦不涩,回甘快而显,汤色橙黄,叶底明亮、匀嫩、叶缘红点或边稍红,属较轻度半发酵茶,是乌龙茶中创新产品,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就其制法与传统闽南和闽北制法对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是我省的特种茶类之一,属于半发酵茶。它通过复杂而细致的工艺,可以制成香气极高,滋味甘醇的产品,在我国众多茶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并以其悠久历史和优异品质,驰誉中外。  相似文献   

16.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香气是衡量毛茶品质和市场价值的重要因子,相同工艺下,高香与非高香茶树品种制成的乌龙茶香气差别大.为探明高香与非高香茶树品种制成乌龙茶后的差异香气组分,筛选高香乌龙茶品种关键选育指标,本研究以高香乌龙茶品种'春闺'为对象,'福云6号'为对照,以闽南乌龙茶工艺制成春闺乌龙茶(CG)和福云6号乌龙茶(F6).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两个茶样的香气组分进行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CG和F6香气特征及主要差异香气组分.结果如下,主成分分析显示,CG和F6之间香气特征差异较大,CG中代表性香气组分为橙花叔醇、吲哚、(E)-4,8-二甲基壬-1,3,7-三烯、2-甲基丁酸苯乙酯、己酸叶醇酯、苯乙醇、(Z,E)-α-法尼烯、脱氢芳樟醇、茉莉内酯等;F6中代表性香气组分为2-甲基戊酸甲酯和α-法尼烯.呈花香的闽南乌龙茶特征性组分橙花叔醇与吲哚组分在CG中相对含量可达50.4%,而在F 6中仅为3.8%.说明,茶树品种对乌龙茶香气类型和含量起到关键性作用,且橙花叔醇和吲哚含量可作为评价高香与非高香茶树品种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的制茶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优良品质,具有红茶的鲜浓和绿茶的醇厚,花茶的香气及“绿叶镶金边”等特色。乌龙茶优良风格的形成,一是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决定于制造工艺的方法特点及其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就乌龙茶加工原料而言,鲜叶采摘标准与红茶、绿茶的要求不一样。乌龙茶除适制品种外,采摘标准较为讲究,采摘方法要求严格,也就是说鲜叶内含生化成分含量要适宜,才能加工出优良品质的茶叶。目前我省乌龙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但在采摘标准上掌握的不大好,尤其是新区问题较突出。到现在为止,具有广东特色的乌龙茶原料内含物含量影响成茶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为了  相似文献   

19.
乌龙茶晒青新工艺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茶类,主产广东、福建、台湾,属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的不发酵和红茶的全发酵的制法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优良的品质,具有绿茶的醇厚、香气高和红茶的鲜浓及“绿叶红镶边”等特点,这些特色的形成一是取决于鲜叶的物质基础,二是决定于制造工艺。晒青是乌龙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关键工序之一,是为做青工序打基础。目前,乌龙茶加工受阴雨天气制约,致使适采适制优质茶的原料不能及时加工,影响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开展了传统日光晒青的主要技术指标及阴雨天人工处理萎凋技术的研究,为…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控温控湿环境[(22±1)℃、RH(71±4)%]条件下,借助茶叶香气成分GC-MS指纹图谱检测和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平台,以清香型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工艺制法在制品和毛茶为对照样,探讨了做青工艺[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做青强度(摇青次数)]对做青叶在制品香气组成特征的影响。通过“云图”绘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晾青失水”可明显改变做青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伴随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α-法呢烯、苯乙醛、香叶醇、3-己烯-1-醇和(Z)-己酸-3-己烯酯含量逐渐增多,而叶绿醇、吲哚、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乙基苯等成分含量则呈减少趋势,但仅结合不同强度的“单次摇青”将无法促成乌龙茶特有香型品质。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殊香型品质的关键工序,带有类似花果香型的吲哚、反式-橙花叔醇和苯乙醛等香气成分可作为乌龙茶做青工艺品质控制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