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农业部委托举办的第五期全国麻类生产技术干部培训班,于四月二十日在湖南沅江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开学。本期培训班将以三个月的时间,重点学习苎麻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剥制加工、鲜干皮脱胶和分级检验等技术,结合学习黄麻、  相似文献   

2.
全国茶叶技术干部训练班于二月十六日在浙江农大开学。本期训练班受农业部委托外,并代湖北省培训茶叶技术员,共计学员65人,来自10个省。为了办好这期训练班,农业部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生活上的安排都十分关心,把这项工作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期训练班期间为一年,学习内容有: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应用科学、经济政  相似文献   

3.
《中国麻作》1981,(1):50-50
一九八。年,我所受农业部委托,举办了全国麻类技术干部训练班,讲授了苎麻、黄麻、红麻的基础知识,编印了《苎麻讲义》和《黄麻、红麻讲义》。这两本讲义,结合建国三十年来麻类作物的生产成就,科研成果,深入浅出的详细论述了苎麻、黄麻、红麻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麻业》1981,(1):50-50
一九八。年,我所受农业部委托,举办了全国麻类技术干部训练班,讲授了苎麻、黄麻、红麻的基础知识,编印了《苎麻讲义》和《黄麻、红麻讲义》。这两本讲义,结合建国三十年来麻类作物的生产成就,科研成果,深入浅出的详细论述了苎麻、黄麻、红麻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农牧渔业部第二期茶叶技术干部训练班,于三月四日在浙江农业大学正式开学。他们来自陕西、江西、贵州、云南、广西、江苏、河南、山东、甘肃、广东、浙江等十一个省(区),共计三十六人。学习时间为一年,教学内容包括农业科学基础课程,茶叶专业课程,专题讲座等。根据首届茶训班  相似文献   

6.
邵阳地区于82年12月16日—31日,举办了茶叶技术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人员有各县、社、队茶厂负责人和技术员,县主管茶叶生产的领导及专业技术干部,共计300多人。这次训练班是针对我区82年在茶树栽  相似文献   

7.
7月8-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翟虎渠院长、湖南省人民政府杨泰波副省长到麻类所检查指导工作。在该所中层领导干部座谈会上,熊和平所长就该所迁址长沙后的工作进展、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争取情况和国家麻类创新基地建设尚待解决的问题作了简要汇报。  相似文献   

8.
农业部农业司同全国麻类专业委员会联合于1990年7月16~1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了首次全国亚麻高产现场观摩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农业部农业司副司长罗文聘、刘桥副处长、黑龙江省农业厅高忠江副厅长、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孙庆祥所长、孙家曾副所长、全国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郎续纲、副主任侯如印以及常委、顾问、委员,还有主要产麻省农业厅负责麻类业务处长和技术干部、黑龙江省亚麻纺织公司经理亚麻原料所所长等共45人。这次活动听取了黑龙  相似文献   

9.
麻类作物是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为高端纺织、食品医药、生物材料等领域提供重要工业原料,持续加强麻类产业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新时期麻类产业发展承担的新职能,文章梳理了近年来我国麻类产业技术研发重要进展,分析了麻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并结合新兴技术研发态势,提出了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研究建议: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应进一步夯实种质资源研究,推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加快抗逆丰产技术创新,在盐旱渍涝污染等边际土地中拓展种植空间;研发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促进麻类生产高产高质高效;创新加强麻类新材料创制,带动麻类产业创新发展,赋能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0.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精神,"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同时充分发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凝聚和团结全国从事麻类生产机械化方面的技术力量,提升我国麻类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麻类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根据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10月28-29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研究室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了"全国麻类生产机械化学术研讨会暨苎麻剥麻机展示会".  相似文献   

11.
麻类所麻类育种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全面回顾了麻类研究所麻类育种工作五十年的历程,较为详尽地阐明了麻类育种工作开展的过程.五十年的麻类育种工作经历了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评价、鉴定与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运用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基本形成了我国麻类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先后收集和整理麻类资源近万余份.选育出新品种30余个,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红麻品种"7804"、苎麻品种"圆叶青"和"中苎1号"及黄麻品种"湘黄麻1号"等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亿元.选育了亚麻品种中亚麻1号,结束了我国南方没有自育亚麻品种的历史.现代的麻类育种向多元化育种目标发展,为麻类的不同用途选育出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12.
对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是对麻类资源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了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为麻类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千麒 《茶叶通讯》2007,34(3):47-47
1950年2月,我入中茶公司安化茶厂工作.在著名茶叶专家黄本鸿厂长的培养指导下,同黄千清姐姐一道学习工夫红茶的精制技术.同年冬,参加了中茶总公司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制茶干部训练班,有幸会晤了吴觉农、胡浩川等一批茶叶大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深深感到茶叶精制技术,不过是整饰形态、剔除劣异,使茶叶外形美观,对其内在品质不能起根本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是对麻类资源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了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为麻类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唐守伟 《中国麻业》2006,28(1):28-28
2005年12月23日-24日,受科技部委托。全国供销总社、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中的八个课题进行了会议验收。“特产资源”项目涉及茶叶、麻类、葫芦巴胶、辛香料、特种昆虫、蜜蜂、蚕桑和特种动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其中“麻类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课题,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分别为“环保型麻地膜及其制造工艺”和“一种利用欧文氏杆菌提取β-甘露聚糖酶的工艺”,建成麻类脱胶酶制剂生产线1条,选育麻类专用新品种5个。  相似文献   

16.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党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之时,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迎来了五十周年华诞,在此,我谨代表农业部向麻类研究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麻类研究所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尽快扭转油料生产的被动落后局面,迅速把花生生产搞上去,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林部委托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在山东莱西县举办“全国花生技术训练班”。培训的对象为全国花生生产基地县农业方面的领导干部、技术骨干。该训练班七八年计划举办两期,每期学习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第一期已于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开学,五月二十九日结束。参加这一期学习的有山东、江苏、安徽、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通过了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成果鉴定。本成果是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及岗位专家彭源德研究员率领的两个研究团队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助下共同完成的。通过对苎麻机剥副产物进行青贮饲料加工和食用菌培养研究,以机剥苎麻副产物为原料,将青贮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0月9日,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设备研究室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全国麻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农业部农机化司王国占处长、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王罗方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文学处长等有关领导,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农业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苎麻技术研究所以及东方红剑麻集团等国内从事麻类机械研究与推广的专家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20.
国家麻类产业体系执行专家组工作会议于2009年3月7日至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体系执行专家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参加技术需求调研的各小组组长列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为产业技术需求调研情况汇报、讨论体系未来五年的核心任务和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细则等.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全体科技人员旁听了上午的调研汇报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