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脂肪酸组成差异上分析研究了广西柳州、河池、百色、桂林、贺州等5个油茶主产区10个代表性产地的茶油营养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茶油品质以产自百色的茶油最好,其次是产自柳州的茶油,之后依次是产自河池、桂林、贺州的茶油。总不饱和脂肪酸均达80%以上,说明广西的茶油总体上质量都很稳定。  相似文献   

2.
茶油是一种纯天然高级可食用油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作者简述了茶油的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从茶油的不同使用途径,阐述其具体功能特性,且分析了茶油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非常适用于茶油生产之中。因为在大力发展茶油的过程中,积极引用软枝油茶造林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茶油种植问题,提高了茶油生产质量和水平。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和研究软枝油茶造林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要点,希望此项技术可以更加广泛的、有效的应用于实际茶油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安全、高效、无毒的烤烟抑芽剂,研究了不同浓度菜籽油、茶油对烤烟腋芽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抑芽率和抑芽效果均以50%菜籽油最好,10%茶油最差,菜籽油、茶油整体抑制效果优于氟节胺乳油;菜籽油的抑芽作用优于茶油,其抑芽率比茶油高24.08~24.59个百分点,抑芽效果比茶油高14.57个百分点;植物油抑芽剂的浓度越高,抑芽效果和稳定性越好,10%菜籽油即可达到与氟节胺乳油相当的抑芽效果,建议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5.
茶油抑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茶油的抑菌性能及其对常见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滤纸片法研究茶油的抑菌能力;用气相色谱法对茶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简单的测定。[结果]茶油对细菌、霉菌和酵母均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和米曲霉、啤酒酵母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3%、4%、7%、3%、1%,其抑菌效果与100μg/ml的氨苄青霉素效果相当。茶油在pH值4~9的范围内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茶油溶液经80、100、121℃加热处理20 min后,茶油仍保持良好的抑菌效果。[结论]茶油对常见的微生物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且其抑菌能力几乎不受pH值影响,热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6.
李梅  夏建陵  黄坤  连建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08-21209,21216
[目的]研究工业级茶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条件。[方法]以茶油精炼副产物提取的工业级油脂为原料,采用碱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工业级茶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选择酸度不大于1、酸值小于2的工业级茶油,在甲醇用量为原料油重量的20%,KOH用量为原料油重量的0.8%的条件下,于60℃反应1.5 h,茶油转化率可达94.33%。利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生物柴油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结论]该研究确定了工业级茶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7.
茶油精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莉  陈乃富  汪四赞  刘正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684-10687
[目的]为茶油的精加工提供指导。[方法]以机榨毛油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结果]常规水化脱胶可满足茶油的脱胶要求,且对茶油的酸价影响较小,茶油得率较高;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和油同时升温至70℃,脱胶时间10min,加水量7%;8.78%的NaOH溶液对茶油的脱酸效果最好;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油重的7%,脱色时间30min,脱色温度140℃;同时,试验过程中采用氮气为保护气可防止油脂过氧化值升高。[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  相似文献   

8.
1998年潞西市开始引种茶油树 ,通过对茶油树生长期的光、温、水等气候条件进行分析 ,论证潞西市气候条件对茶油树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茶树是宝,经加工后,不仅可作烹调油,还有很多好处,《农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茶油可润燥、清热和利头目;《农政全书》中有茶油可疗痔疮、退湿热的记录;《纲目拾遗》说,茶油可润肠、清胃和解毒杀菌。在中国民间产茶油的地方,产妇坐月子时,还会喝用茶油煮的鲫鱼汤。另外,茶油对头发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养护作用。《随之居饮食谱》这样说茶油,"茶油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  相似文献   

10.
茶油是一种良好的化妆品用基础油之一.本文介绍了茶油的性质,生产工艺及用途,且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利用茶油作为化妆品基础油,设计生产出理想的具有护肤功能的茶油膏霜类化妆品.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准确地测定茶油中脂肪酸含量,建立了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选取市售的156份茶油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油样的光谱数据,并分析原始(R)光谱、SG平滑(SG)光谱和二阶导数变换(SD)光谱与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比较全光谱波段与显著性波段对建模精度的影响,优选出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定量检测模型。结果表明:茶油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428%~10.931%、78.036%~84.621%、7.013%~9.863%;采集的茶油近红外光谱曲线特征变化较为明显,光谱特征峰的位置分布于8 600~8 200、7 300~6 900、6 000~5 500、4 800~4 500和4 500~4 000 cm–1;茶油中棕榈酸含量与R、SG光谱吸光度呈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与R、SG光谱吸光度呈负相关,SD光谱数据与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与R和SG光谱吸光度比较,相关性极大被削弱;基于全波段建立的PLSR模型对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整体预测精度略高于显著性波段所建立的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837~0.956和0.818~0.938。从模型的复杂程度分析,采用显著性波段建模的输入变量的数量可压缩至全波段建模的25%以下;SG–PLSR模型对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综合预测性能最优,相应的RP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38、0.930、0.925和0.560、0.438、0.287。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山茶油添加对凝胶中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特性的影响以及结构与凝胶特性间的关系,为其在鸡肉糜类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鸡胸肉于4℃下提取MP,在添加山茶油条件下测定其流变特性,水浴加热制成凝胶后测定其硬度、保水性和水分布特性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表面疏水性(S0-ANS)、总巯基含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分析,探讨山茶油对MP凝胶微观结构、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热变性的影响,并分析山茶油添加量、凝胶特性和MP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山茶油添加促使凝胶特性改变的原因。【结果】MP凝胶的硬度、保水性和束缚水的百分比(PT21)随着山茶油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在4%时分别达到最大值116.60 g、95.77%和80.05%,5%时有所下降。山茶油添加量为4%时,MP加热过程中的储能模量(G’)最高,凝胶弹性最大,此时扫描电镜下的MP混合凝胶网络结构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最低。山茶油的添加(0-5%)影响MP的二级结构,其α-螺旋含量从39.94%显著降低至26.07%(P<0.05),...  相似文献   

13.
江西油茶产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推进江西油茶产业的发展,该文对江西油茶产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江西油茶产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茶籽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温煎炸条件下茶籽油各理化指标的变化及酚类物质的耗损规律,为合理食用茶籽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检测茶籽油在煎炸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茴香胺值、极性化合物含量、脂肪酸组成以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等指标来判断茶籽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及煎炸温度的升高,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茴香胺值、极性化合物含量均逐渐升高,碘值和多酚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煎炸过程中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煎炸温度在160、180和200℃时,煎炸20 h后多酚类物质含量急剧减少,32 h时酚类物质损耗率分别达82.93%、85.22%、92.13%。[结论]茶籽油营养成分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升高而不断损失,油脂品质下降明显,因此要严格控制茶籽油的煎炸时间及煎炸温度以延长茶籽油的煎炸寿命。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是中国油茶的主要产地之一,油茶也是中国富有特色的重要木本植物油品种,其生产的高品质茶油对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采用2013 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新整编的1961-2010 年中国地面0.5°×0.5°气温、降水格点数据,提取福建省各年代相应气候要素数值进行统计和变异分析,应用普通油茶含油率综合评估气候模式,运用ArcGIS 地理信息技术和概率统计学方法对1961-2010 年福建普通油茶含油率的时空分布进行区划,分析油茶关键生育期中油脂转化积累期(9 月份)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含油率变化关系,评价1961-2010 年气候变化影响下福建省油茶含油率年代和区域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9月份平均降水量与福建油茶含油率显著正相关,对油茶含油率变化起主要作用;含油率有着明显的高低年代交替变化特点,存在高油率年代(1960s、1980s、2000s)和低油率年代(1970s、1990s)之分,具有20 年的高低变化周期。气温变异系数(CvT)差别小,对含油率影响不明显,降水量变异系数(CvR)和含油率变异系数(Cvf)差别大,两者在福建沿海地区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和反映,沿海降水量比内陆地区波动大,降水不稳定也是影响油茶含油率高低的主要因素。福建省年气温降水符合油茶油脂转化积累期适宜的气候条件,为生产高油率品质创造了良好基础,油茶含油率随年代气候变化略有下降,但全省总体水平较高(42.5%~54.4%),具有开发油茶种植的气候资源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6.
油茶籽油中酸值与过氧化值的现状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浙江省内油茶籽油产量较高的几个县市区实地抽检,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浙江省内油茶籽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油茶籽油有效样本数均为50个,酸值(KOH)平均值0.36 mg/g,符合DB33/T 525-2004《无公害油茶籽油》标准要求(酸值≤1.0 mg/g),含量范围0.11~1.00 mg/g;过氧化值平均值3.52 mmoL/kg,符合DB33/T 525-2004《无公害油茶籽油》标准要求(过氧化值≤6.0 mmoL/kg),含量范围0.42~9.20 mmoL/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