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选择试验中,原寄生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显示对柞蚕卵的偏爱,而来自玉米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则对玉主螟卵嗜好。当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转用玉米螟卵培养后,逐代玉米螟卵寄生率、子代蜂数等,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接受寄主行为是可塑的。可明显改变雌蜂显示的寄主偏爱性,需要用特定的寄主卵连续培养34代。 相似文献
2.
几种赤眼蜂品系对欧洲玉米螟卵寄生选择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种赤眼蜂品系对欧洲玉米螟卵寄生选择性比较王振营,周大荣HassanS.A.(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联邦德国农村生物研究中心生物防治研究所)利用不同种类和品系的赤眼蜂对寄主选择(嗜好)性的差异,在实验室条件下筛选防治目标害虫的...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方法 ,研究了甘蓝夜蛾赤眼蜂G品系和F品系对我国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 ,G品系对亚洲玉米螟卵和麦蛾卵的选择性无明显差异 ;在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上 ,G品系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差异不明显 ,可作为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蜂种。F品系对麦蛾卵的选择性强 ,已丧失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G和F品系以及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弱。在对棉铃虫卵的寄主选择性上 ,G和F品系同螟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 ;但在寄生能力上 ,G和F品系均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 ,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候选蜂种。G和F品系以及广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小菜蛾卵的选择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的增加而线性降低,84h寄主卵不能被成功寄生。以发育0~12h的卵为寄主时,赤眼蜂6h内所能寄生的寄主卵数、寄生后羽化蜂总数及雌蜂数最多,分别为14.9粒、20.0头和17.4头。6h寄生产生的总后代数量受供试寄主卵龄的影响显著,基本随寄主卵龄的增加而下降,以0~12h最多,72~84h的最少。共计死亡蜂数以0~12h、12~24h和60~72h的处理较多;0~12h和60~72h卵为寄主时无羽化孔的寄主卵内完整死亡蜂数较其他时间的显著要高。除0~12h卵为寄主外,发育而未孵出的寄主幼虫数随供试寄主龄期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以72~84h的最高。在寄主卵龄期0~84h内的每一处理中,供试寄主卵的发育结果均有三种情况出现:①寄主幼虫孵化;②赤眼蜂羽化;③既无赤眼蜂羽化,亦无寄主幼虫孵出,且死亡的寄主卵数随供试寄主卵龄增加而增加。推测寄生发生后,在赤眼蜂和寄主胚胎间存在进攻与防御现象。 相似文献
5.
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Ⅱ)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行为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种赤眼蜂在多种寄主卵单独或共存条件下,趋向产卵的行为反应趋势相似。各“蜂一卵”组合之间,在上卵蜂率,偏嗜指数等行为反应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该趋势与寄生特性不尽吻合,不同蜂种对不同寄主卵有各自的偏嗜性选择。繁蜂所用中间寄主卵,对蜂种原有的寄主选择嗜好性具有驯化改造作用。赤眼峰对寄主卵的有机溶剂抽提物有敏感的趋向行为发生。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行为可能与寄主卵的化学信息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Ⅲ)生理生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0种不同寄主卵的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普适、寡适和不适寄主卵,在氨基酸种类、含量和组成比例方面,与赤眼蜂的寄生特性无明显相关性。2种不适寄主卵对赤眼蜂产入的卵可形成包囊或抑制性物质而终止赤眼蜂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气候变暖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趋势,连续3年调查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和发生高峰期,同时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嫩江县3个农场玉米田中玉米螟,结果表明,2014年亚洲玉米螟成虫出现的高峰期比2012年和2013年有所提前。释放赤眼蜂后玉米植株的被害率、折雄率、残虫率以及钻蛀率较未放蜂田均降低,玉米产量增加,防治效果明显。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和嫩北农场赤眼蜂防治效果分别为60%、66.7%和56.7%,比未放蜂田产量分别提高39.1、47.6和67.0 kg/667 m~2。3个农场平均防治效果为61.1%,产量平均提高51.2 kg/667 m~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挽回经济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Trichogrammaspp.)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寄生蜂。本研究对3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对玉 相似文献
9.
10.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寄主卵龄从0—6小时增加到18—24小时时,上述寄生指标就下降了一半多。而其余供试因子影响不显著。本文结果还表明,虽然亚洲玉米螟不是松毛虫赤眼蜂嗜好的寄主,但在适宜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卵粒寄生率可达50%—60%,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潜能,可在玉米螟防治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12.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赤眼蜂在北京10月下旬以预蛹虫态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完成一个世代在15℃中需30.5天,30℃中需7.4天。该蜂营两性生殖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平均产卵81.4粒。成蜂饲以糖饲料,可以显著延长寿命和增加产卵量。温度(相对湿度75%情况下)对成蜂的寿命、产卵量和寄生能力有明显影响。25℃时产卵量和寄生率均为最高,35℃中即不能产卵寄生。在27℃情况下,湿度对该蜂的影响不明显。在29.5、38、50.5、71和91.5%的相对湿度中,分别饲养两代,处理间的寄生率、产卵量、出蜂率和成蜂寿命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15.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云南省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德宏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和苏典乡勐嘎村开展了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显著,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74.27%和76.30%,被害株减退率分别为62.28%和66.50%,百秆活虫减退率71.76%和76.74%,虫孔减退率分别为63.83%和75.24%,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5.96%和72.82%;总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7.79%,平均每公顷挽回经济损失420.06元,投入产出比1:1.47。 相似文献
16.
17.
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比较了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发生48h后,蛋白质谱带出现明显差异。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内含有的97kD蛋白质在60h后明显减少,而前者含有的90kD蛋白质在寄生发生60h时含量明显增加;此外,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电泳后均出现约50和44kD蛋白质条带,但在寄生发生84h后,这两条蛋白质带明显变浅,且未被寄生卵的改变更明显。同一时期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50%蛋白质条带出现在相同位置,而72、96h的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30%。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之间,同一时期的蛋白质条带数一般相差4条左右,但寄生发生6h后相差的条带数多达9条,这一时期出现与寄生和抗寄生有关的特异性蛋白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适合度高于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amura的适合度,本文比较了两种赤眼蜂寄生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卵的出蜂率,并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龄期的玉米螟赤眼蜂出蜂率均显著大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对应龄期寄主的出蜂率。玉米螟赤眼蜂整头雌蜂和高浓度雌蜂腹部提取液对卵龄为12 h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玉米螟赤眼蜂的提取液能使亚洲玉米螟胚胎发育畸形;而松毛虫赤眼蜂整头雌蜂提取液和雌蜂腹部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