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5%吡蚜酮粉剂对小麦田灰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麦田灰飞虱已成为南京地区小麦上主要害虫之一,它不仅为害小麦,而且为害玉米、水稻等作物,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已给本地区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小斑病和灰斑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这两种病害都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且主要在玉米抽雄后发生.其中灰斑病自1991年在辽宁丹东、庄河大发生后,目前已蔓延到全国各玉米产区.由于目前缺少抗灰斑病的杂交种,其为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对于小斑病,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面积推广感病杂交种,小斑病的为害日趋严重:70年代后,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为害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抗病性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和全球的气候变暖,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鉴于其对玉米生产的潜在威胁,笔者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以期明确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抗性差异,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荔波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因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玉米螟、黏虫等病虫为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害轻的,产量损失10%~20%,为害重的,产量损失30%~50%。近几年黏虫在荔波县个别乡(镇)的玉米部分田块为害十分严重,造成绝收,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减少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因此,搞好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是确保玉米丰产  相似文献   

4.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是一项高产、抗旱新技术。但是随着大面积推广应用,其顶腐病为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本研究依据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为害现状,开展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顶腐病发生为害与其栽培新技术的相关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秋覆膜、垄沟点种、提旱播种、连作3年以上、土壤旋耕病株率分别为8.6%、6.9%、7.85%、19.25%、12%。依据掌握的发病规律,在玉米顶腐病发生严重的区域示范推广适地、适时、适墒开展顶凌覆膜,在春季墒情较好的情况下示范推广垄侧点种、残膜过冬与露地过冬间隔3年轮换深翻冬晒等农业综合栽培技术可以预防顶腐病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5.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基腐病和茎腐病是近年来影响玉米生产的病害,在江苏以茎腐病的发生较普遍。两种病害的症状有些相似,但前者为害茎基,后者主要在玉米拔节期以后为害植株的中部,引起茎腐。玉米基腐病是由腐霉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 引起的。玉米茎腐病是细菌性病害,本文报导病原细菌鉴定方面的研究结果。玉米茎腐病的病组织中分离到的菌株,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玉米球跳甲 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 国内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和台湾省。国外分布于日本及越南北部。该虫在甘肃省首次发现。玉米球跳甲主要为害玉米,其次还为害高梁。成虫为害玉米叶片。在成县,玉米受害株率达100%;高粱受害株率也达80%以上。该虫通过玉米秸秆长距离传播,玉米是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应注意该害虫的传播蔓  相似文献   

7.
受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滴灌节水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推广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新疆博州玉米主要病虫害已经发生演变。原有的重要害虫玉米螟已减轻,玉米三点斑叶蝉、玉米禾谷缢管蚜、长跗双斑萤叶甲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原偶发为害的玉米叶螨也呈常态化发生趋势。玉米瘤黑粉病在普通田轻发生,但在制种玉米田发生较重,影响玉米制种产业;玉米锈病、顶腐病局部为害成灾;玉米粗缩病等偶发为害。应掌握发生规律,采取有效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防控江苏省滨海县玉米粗缩病,从发生规律入手,系统分析了该病害发生特点、为害情况,明确了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并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当地的玉米粗缩病绿色防控技术.通过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显著降低了粗缩病的发生,保障了玉米高产稳产. 2002—2018年,累计减少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3 263.11 hm2,共挽回产量损失5 806.88 t,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沈建新  张水妹 《江西植保》2000,23(4):107-109
90年代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大面积推广小麦套种春玉米以来,玉米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目前我县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是“三病二虫”,即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茎基腐病,玉米螟和大螟。针对其发生为害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日趋增大,病害的发生对玉米造成极大为害,病毒病对玉米稳产高产已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安徽、山东和辽宁玉米主要种植区病毒病危害较重。为了检测发病玉米的病毒种类,本研究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玉米病毒,明确种类,以期为制定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40多种玉米病毒病(http://en.wikipedia.org),在我国发生并报道的有5种,分别为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玉米红叶病和玉  相似文献   

11.
桃蛀螟为害夏玉米果穗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为害夏玉米果穗对产量的影响,于2012—2013年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接到吐丝期玉米果穗上调查果穗被害程度,分析接虫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穗腐病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桃蛀螟主要通过降低百粒重、缩短果穗长度和减少行粒数等影响产量;当接虫密度每穗为1、3、5和10头时,不同处理的百粒重均比对照显著降低0.65、1.03、1.07和1.60 g;当接虫密度为每穗5和10头时,果穗长度比对照分别显著缩短9.66 mm和13.17 mm,行粒数减少5.15和5.45粒;桃蛀螟为害可诱发穗腐病的发生,主要病原菌为轮枝镰孢菌、青霉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穗腐病的发生率分别为84.91%、54.45%和40.97%;接虫密度为每穗1、3、5和10头时,平均单穗产量损失率分别为0.73%、4.19%、11.65%和17.71%。研究表明,桃蛀螟为害不仅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还可加重穗腐病发生,影响玉米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宁晋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2003年以来,瑞典蝇在本县玉米田严重发生.严重发生田块玉米产量损失达15%~25%.2006年夏玉米苗期,一般虫株率5%~10%,严重田块达50%左右.主要为害品种是浚单20和郑单958,其中浚单20最严重.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和频次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每年由病虫害引起的损失为6%~10%.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具有暴发性强和难防难治的特点.本文对玉米小麦轮作区主要玉米病虫害暴发时间、症状表现、为害部位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以期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为粮食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四川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是严重为害玉米生产的叶斑病害,近年来在四川省玉米生产中的为害日益加重.为有效防治该病,笔者就该病的发生原因、影响发病的条件,以及四川省主要发生区域、为害情况及防治方法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玉米黑束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年秋,甘肃省种植引进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母本773,穗期田间发生大面积枯死.病菌侵染玉米茎部维管束,致使植株叶片从上到下枯萎而死,病情发展迅速,造成严重为害.经调查发病率为66~98.9%.根据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试验,鉴定为直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strictum W.Gams (=CePhalas porium acremoninm Cda)侵染而引致的玉米黑束病,该病在我国引进玉米上大发生还是第一次.种子检验发现南斯拉夫玉米杂交组合的种子,均不同程度带有病原菌,带菌率为1.25~13%.经研究明确,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母本773对直枝顶孢霉菌高度感病,而当地品种中单二号和户单一号等表现抗病.田间大面积发病的菌源主要来自土壤.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王同伟(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济南250100)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aizeroughdwarfrirus)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害,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染。该病毒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染小麦、大麦、野燕麦、...  相似文献   

17.
玉米灰斑病是祥云县山区、半山区玉米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2006~2008年对全县玉米主要种植区的10个乡(镇)进行系统调查,并就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8~9月份为发生为害高峰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品种、海拔、种植密度及方式、施肥等影响病害发生程度.当地常用化学防治药剂中,以苯醚甲环唑类、丙环唑类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系统调查了安徽省不同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发现:安徽省全境玉米适生期长,玉米种植结构复杂,北部地区以连片种植夏玉米为主,南部地区以插花式播种春玉米为主。与为害夏玉米的害虫相比,南部春玉米害虫种类更为多样。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全省玉米的主要害虫,其中铜陵地区春玉米苗期受亚洲玉米螟为害最重,被害株率达25.6%。蜗牛在夏玉米穗期和春玉米苗期为害严重,部分田块被害株率达100%。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春、夏玉米穗期的另一主要害虫,常与亚洲玉米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混合发生,但在淮北地区玉米秸秆中未发现冬后存活的桃蛀螟幼虫。  相似文献   

19.
2009年郧县玉米种植面积1.6万hm2,是郧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7.33hm2,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45.8%,大斑病造成的损失达到8000t,发生严重的地块病株率达到100%,病情指数达到90%以上,减产幅度达到60%以上.近年来,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为害,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态学手段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试验和调查分析玉米粗缩病发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为主,治虫防病"的策略,建立了以选择避病的安全播种期.辅以推广种植耐病品种等生态控病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体系简单、易行、安全、环保,能较好地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