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蜂是中蜂生物学物性之一,而逃群则是这一特性的另一种表现.蜂群弃旧巢飞往他处称逃蜂,也叫逃群、飞蜂、飞群,但习惯称逃蜂.土生土长的中蜂在自然生存竞争中,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了环境良好就营巢定居,环境不佳则飞往别处繁衍生息的习性.这种逃蜂习性是有利于中蜂物种的生存.在正常情况下,蜂群基本是不会逃蜂的,在不利于蜂群的种种因子干扰下,蜂群就会逃亡,概括为如下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好分蜂易飞逃是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飞逃是中华蜜蜂躲避已危及蜂群生存的“险恶”因素,实现继续生存的本能表现。不逃则亡,因此也称其为逃亡。虽然中蜂的恋巢性没有意蜂强,但除非在分蜂的情况下是不易弃掉蜂巢飞逃的,中蜂群发生飞逃是由于原巢不适合生活而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蜂群是基本不会飞逃的。养蜂者只要弄清其中的规律,就能有效预防中华蜜蜂的飞逃。  相似文献   

3.
徐传球 《蜜蜂杂志》2010,30(8):27-27
<正>野生中蜂性格暴躁,容易离脾,稍处理不当就有飞逃的可能。一般中蜂飞出结团:一是分蜂飞出,这种情况往往在蜂团中有许多雄蜂跟随;另一种情况是中蜂生存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饲养的中蜂主要由野生中蜂驯化而来,而飞逃又是中蜂的主要特性之一。这是中蜂在野生状态下适应环境,维持种群在自然界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是中蜂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这种习性对野生中蜂在自然界的生存是十分有利的。而人工饲养以后,人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蜂产品,中蜂的这种爱分蜂、易飞逃的特性则不利于养蜂生产。  相似文献   

5.
尹刚 《蜜蜂杂志》2009,29(4):30-30
中蜂作为我国独特的蜂种资源,其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特别在山区.山区人民都有饲养巾蜂的习惯,但由于不了解中蜂的习性,大部分是处于半野生状态下的饲养,任由其自生自灭,蜜蜂飞来了就高兴,认为是家业兴旺的预兆,飞逃了就认为是由于运气不好所致,没有将飞逃的原因作认真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野生中蜂的收捕●杨朝环●中蜂新法饲养基础讲座之31怎样收捕自然分蜂群和迁逃群各地中蜂自然分蜂和偶然飞逃的时间差异很大,如云贵高原地区一般是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出现。无论是新法饲养、还是旧法饲养的中蜂群,大部分会发生自然分蜂和迁逃,这是收蜂养的大好时机。下...  相似文献   

7.
在饲养中蜂的过程中,飞逃是养蜂者经常遇到的麻烦事。即使是有经验的老养蜂者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蜂群飞逃,新手连原因还不知道,蜂就飞逃了。饲养中蜂如果管理不到位,春夏秋都有飞逃的可能。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中蜂喜欢飞逃,一个健康的蜂群没有外在原因,它决不会弃子弃蜜弃巢飞逃。中蜂有很强的恋巢性,但也有很强的求生欲。一旦蜂群发生生存危机,逃离是蜂群重新选择环境的本能。蜂群的飞逃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养蜂者没有细心观察,去寻找和了解中蜂飞逃的原因,找到飞逃原因可使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免去许多麻烦与损失。  相似文献   

8.
中华蜜蜂是我国土著的“近祖型”应激反应强的蜂种。中蜂最大的缺点是好分蜂,好飞逃。饲养中蜂在分蜂季节或蜂群有迁栖意图时,群数少有专人守候,能控制飞逃。若群数多,即使有人守候,以上情况一旦产生,养蜂人也往往会手忙足乱顾此失彼,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分蜂季节,中蜂群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分蜂热;有病敌害会产生逃亡情绪。不经逐群检查,仔细分析,很难查觉其飞逃先兆的。蜂场中若其中一群分蜂或飞逃群飞出,其蜂群产生的信息素信号,足以带动影响其它群提前汹涌奔出,其轰鸣声加大,混乱飞舞,数群混集成一团或相互斗杀,造成难以挽救的局面。若蜂…  相似文献   

9.
土法养中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广大的山区农村,仍习惯用土法养中蜂,土蜂蜜深受消费者所喜爱。土法养中蜂的分蜂依靠自然分蜂,虽然有许多优点,但自然分蜂的最大缺点是分蜂群飞逃,蜂群一旦飞逃难以收回。重庆市武隆区是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开展土法养中蜂防止分蜂群飞逃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土法养中蜂的分蜂收蜂装置。该收蜂装置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男女老少皆可操作。  相似文献   

10.
陈汝意 《蜜蜂杂志》2012,32(12):27-28
在我30余年的养蜂生涯中,有许多苦与乐、失与得,对养中蜂有一点肤浅认识,现想谈谈。川东北地区地形复杂、蜜粉源丰富、气候温暖,长期以来基本上大多饲养中蜂,而且大多是野外收回野生蜂进行原始状态饲养,这种把蜜蜂强行装在桶里就不管它饥饿还是寒冷的“自生自灭”的方法造成夏天气温高飞逃。花期到来,由于花前没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中蜂好飞逃具有共同的规律。然而,事物在共同的规律下各有其特殊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湖北鹤峰中蜂与鄂南地区中蜂相比,表现出具有更加强烈的飞逃习性。丘陵和低山地区的中蜂,产生飞逃意念后,只要迅速改变不适应的环境,就可以消除飞逃意念。鹤峰中蜂则不同,一旦产生飞逃意念,虽对不适应的环境迅速改变,调入虫脾,连续饲喂,均无济于事,最终仍然置卵虫脾于不顾,弃巢而逃。在五倍子、乌泡流蜜期,蜜粉源极其丰富的情况下,我们过箱25群,整个过箱过程都进行的很顺利,但在过箱数天后,发生飞逃13群。  相似文献   

12.
杨岳明 《蜜蜂杂志》2007,27(7):29-29
本人自小酷爱中蜂.在过去的岁月里,曾较长时间用郎式平箱养中蜂,常用糖浆奖饲、救助中蜂.由于所给糖浆量多、浓度高,加上饲喂的随意性,结果蜂群逃的逃、盗的盗,异常情况常有发生.甚至本人尚未"披挂整齐",就出现蜂群飞逃,真是"天上蜂子飞,地上'疯子'追",其狼狈样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相似文献   

13.
1 什么是中蜂乱蜂团? 中蜂乱蜂团的产生是由于一群中蜂飞跑引起多群中蜂群飞逃,严重的有十几群及几十群飞逃.逃亡群会聚集在树上及建筑物上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蜂团,称为乱蜂团.  相似文献   

14.
梁以升 《蜜蜂杂志》2008,28(3):24-24
1 什么是中蜂乱蜂团? 中蜂乱蜂团的产生是由于一群中蜂飞跑引起多群中蜂群飞逃,严重的有十几群及几十群飞逃.逃亡群会聚集在树上及建筑物上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蜂团,称为乱蜂团.  相似文献   

15.
本人反复读了《蜜蜂杂志》2004年第1期中《“蜂王之死”专题片与中蜂的保护》一文,深有同感。1995年的秋季,我中蜂场1km外来了1个安徽90群意蜂的转地蜂场,我三天没去看,结果蜂场全部被盗,近40群中蜂,飞逃的飞逃,死的死,伤的伤,于是连夜搬,但其他地区也有意蜂来访,最后搬到一个荒山上,到越冬期才保存了7个弱群。经过几十年中蜂和意蜂的饲养,我认为这两种蜂尽可能不要放在一起饲养,因为只要在检查中蜂群时,箱内蜜味散发出来,意蜂闻到就来光顾,一旦起盗就不可收拾。上海费起充先生认为:意蜂进中蜂退。而我认为只要有意蜂蜂场到来,中蜂就将彻底…  相似文献   

16.
戴元高 《中国蜂业》2000,51(4):14-14
最近读某蜂刊的《新千年话中蜂》一文 ,深有感触 ,该文提到“意蜂如狗 ,中蜂如狼” ,这充分体现了饲养中蜂的难度 ,难在哪里 ?第一是“娇气” ,第二是“傲气”。中蜂原是一个野生蜂种 ,几千年来 ,自生自灭 ,我国中蜂新法改良饲养的历史不长 ,经验不足 ,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亟待研究解决 ,所以发挥中蜂固有的生产潜力还须做很多工作。中蜂的“娇气”、“傲气” ,主要有如下的表现。一、中蜂爱子如命 ,有子则留 ,无子必逃本人养中蜂多年 ,为了防止蜂群逃亡 ,不是采用蜂王剪翅的方法 ,而是调给它 1~ 2框子脾 ,以安定其情绪 ,这种方法对新收…  相似文献   

17.
中蜂的生活习性,与其他蜂种不同。它的特点是:爱密集,爱新脾,好分蜂,好飞逃,怕惊扰,怕缺蜜,性急躁,飞行快,适应性强,嗅觉灵敏,工作积极,蜜成熟快,不采树胶,易起盗蜂,抗病抗螨力强,耐寒耐热力强,不善于驱除巢虫,失王后工蜂容易产卵等等。由于它有这些特点,我们在中蜂管理技术上就不能与意蜂相同,也不能与其他蜂种相同。  相似文献   

18.
辽宁山区中蜂的飞逃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小波  张大利 《中国蜂业》2005,56(10):18-19
中蜂飞逃现象是蜂群躲避饥饿、病敌害及不良环境而另择新居的一种飞逃行为,是蜂群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形成的一种习性,这一习性对野生中蜂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但对人工饲养却非常不利,给饲养者带来诸多不便,如管理不善,就会给养蜂生产造成损失.本文就中蜂飞逃的原因及预防加以探讨,供广大中蜂饲养户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蜂的分蜂性较强,容易发生飞逃的情况。根据几年来的调查和实践,发现中蜂的飞逃是有其规律性的。在280次中蜂飞逃的实例中:一般分蜂群不在附近暂时结团而直接飞逃的为1.37%;处女王分蜂群直接飞逃的为4.26%;逃亡群直接飞逃的为76.4%。产生飞逃的原因何在?我们对其进行观察了解,现将初步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笔者是一个退休干部 ,由于偶然的蜂针疗法治好了我的手关节炎 ,因此变成了一个业余养蜂爱好者。近 10年来 ,养蜂虽不多 ,可遇到的难题却不少 ,特别是中蜂爱飞逃是众所周知的 ,凡是病虫害、弱群、缺蜜等因素均可引发飞逃 ;尤其度夏、气温高、蜜源缺乏季节更是中蜂飞逃的高峰期。有一次笔者的 1群中蜂出现“怠工” ,开箱检查发现 :已无虫卵、无蜜 ,工蜂全部离脾。看来飞逃在即。马上喂糖浆 ,不吃 ;调入卵虫脾 ,一夜之间全被咬光 ,再调入未封盖的蛹脾也同样被咬掉 ,说明蜂群要飞逃了。这时领悟到 :飞逃是中蜂避免灾难的一种本能 ,应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