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鲜黄连种子在自然条件萌发需要10~11个月且萌发率低,为了提高其种子萌发率,通过形态解剖、抑制物质提取、赤霉素浸种后层积处理等方法探讨鲜黄连种子休眠类型及快速破除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鲜黄连种子有线型胚,种子含有萌发抑制物质.其种子休眠主要是种胚发育不完全和种子含有萌发抑制物质而引起的形态生理休眠.赤霉素浸种后层积处理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对其萌发生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佳处理方法为:赤霉素质量浓度500 mg·L-1浸种48 h后,在20℃环境沙藏30 d,再转入10℃环境沙藏90 d,萌发率可达31.11%,种皮开裂率可达80.00%.此方法相较于自然环境萌发缩短近5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2.
刺楸种子沙藏过程中胚的发育与休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楸气干种子在东北地区表现为深休眠,其主要原因是胚的分化不完全和未能完成形态成熟。欲打破休眠,须采用适宜的温度进行沙藏。以5~15℃的昼夜变温可促进胚的形态成熟,打破休眠,促进种子发芽。如果能以稀盐酸浸种再给以昼夜变温则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芍药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态特征及物质消化情况变化的比较研究,探索出打破芍药种子休眠的关键时间节点,为深入揭示芍药种子双重休眠形成和解除双重休眠的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筛选出的饱满芍药种子进行变温沙藏层积处理,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此过程中芍药种子的解剖结构变化,特别是种胚的结构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用于沙藏层积的芍药种子的种胚已经分化出子叶、胚根、胚轴和胚芽,即芍药自然成熟的种子,种胚在形态上已经发育完全,因此不存在胚的形态休眠;15℃沙藏生根过程中胚的形态变化较大,而胚的结构与未沙藏种胚的结构相似;15℃沙藏层积45d(芍药种子裂口露白),胚乳细胞伸长且内含物质消耗明显,随着胚根的生长下胚轴的分生细胞显著伸长,大量细胞核伸长,细胞分裂旺盛,因此该阶段是打破下胚轴休眠的关键时间节点;胚根突破种皮后继续15℃沙藏层积,此过程中根逐渐伸长,待15℃沙藏层积122d(芍药种子根长3~4cm)时,胚芽已经分化出初生叶的形态,此时进行4℃低温层积催芽,待4℃低温层积28d时,胚周围的胚乳细胞已经解体且排列疏松,上胚轴明显伸长并汇聚大量分裂旺盛的细胞,因此该阶段是打破上胚轴休眠的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对变温层积过程中芍药种胚的形态和结构及胚乳组织的观察,获得打破芍药种子双重休眠的关键时间节点,对芍药种子休眠萌发在学术和生产实践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从刻叶紫堇(Corydalis incisa)种子种皮透水性测定、种胚休眠特性检验、种子萌发抑制物的生物测定3个方面探讨了刻叶紫堇种子休眠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不同层积方式和激素处理等方法探讨解除刻叶紫堇种子休眠的最佳处理方法。结果表明,种皮和种皮中含有的萌发抑制物并不是阻碍刻叶紫堇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而是由于刻叶紫堇种胚本身存在休眠,决定了其必须经过形态-生理后熟才能萌发;刻叶紫堇种子须经过沙藏层积才能打破休眠,本试验中低温转暖温沙藏是最佳层积方式,与GA3浸种结合既可以提早打破休眠,还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5.
黄精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几年更受关注。其传统繁殖方式为根茎繁殖,成本高且易产生品种退化。种子繁殖受到关注,但黄精种子具有休眠性,发芽率低。为了打破黄精种子休眠,解决黄精人工育种栽培遭遇的困难,总结了黄精种子休眠类型及原因,包括种子结构、内源抑制物、种胚发育状况、综合因素与种子休眠的关系和打破黄精种子休眠的方法及其机制,包括机械处理、温水浸种处理、层积处理、化学试剂处理、激素处理、萌发温度及光照条件、综合处理,认为黄精种子的休眠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可以通过层积和激素处理等方法打破休眠。  相似文献   

6.
黄精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精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几年更受关注。其传统繁殖方式为根茎繁殖,成本高且易产生品种退化。种子繁殖受到关注,但黄精种子具有休眠性,发芽率低。为了打破黄精种子休眠,解决黄精人工育种栽培遭遇的困难,总结了黄精种子休眠类型及原因,包括种子结构、内源抑制物、种胚发育状况、综合因素与种子休眠的关系和打破黄精种子休眠的方法及其机制,包括机械处理、温水浸种处理、层积处理、化学试剂处理、激素处理、萌发温度及光照条件、综合处理,认为黄精种子的休眠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可以通过层积和激素处理等方法打破休眠。  相似文献   

7.
<正> 1 打破休眠 品种不同,刚收获的棉花种子休眠期长短不—。在休眠期内,有活力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也无法发芽。在此期间,要得到准确的发芽率就要先人工打破种子的休眠。据研究表明,人工打破棉花种子的休眠,一般采用打破种皮、赤霉素处理、80℃水浸种、40℃高温处理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种子的休眠原因,可采取下列方法解除休眠:破坏或去除种皮处理;低温处理;光照处理;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物质处理。1破坏和去除种皮处理人工破坏和去除种皮的方法很多,如用石灰、草木灰、或其它化学溶剂软化种皮,用砂纸磨、石磙碾压或人工剥除等。甘草播种时用磨米机处理1-2遍,使80%以上的种子种皮出现裂隙、小孔、磨痕,可提高发芽率。2温度处理绝大部分休眠种子都可通过温度处理打破休眠。温度处理有低温处理、变温处理和高温处理。3光照处理有的种子对温度不敏感,打破种子休眠需要光照。如莴苣种子只需几分钟的日光即能打破休眠。4植物激…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金果榄(Tinospora sagittata Gagnep)种子的生理特性和萌发、生长特性,分别用鲜果实和鲜种子进行沙藏处理后,对野生金果榄果实、种子和胚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用含5 mg/L赤霉素的MS培养基培养、沙藏2个月和4个月对金果榄种子进行无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室温(日夜温差10℃)湿润沙藏可打破金果榄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保持种子活力;赤霉素处理能快速打破种子休眠,15 d后发芽率达到80%以上;金果榄种子经风干后2个月、4个月的发芽率分别为20%和10%,表明金果榄种子不适合干燥贮藏。因此,金果榄的休眠类型主要是由于萌发抑制物存在而导致的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10.
日本厚朴种子具有休眠习性,常规层积方法打破休眠需时间长且播后发芽率不整齐。本实验研究了昼夜变温、阶段变温以及不同浓度GA处理结合低温层积的方法打破日本厚朴种子休眠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GA处理结合低温层积是打破日本厚朴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且随GA浓度升高,打破休眠的效果愈好;昼夜变温处理打破休眠效果次之,阶段变温最差。本实验采用24穴格穴盘对日本厚朴种子进行容器育苗,结果表明穴盘育苗方式与传统育苗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并介绍了日本厚朴的穴盘育苗技术,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打破休眠的措施、温度条件及种衣剂3个方面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对小麦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存在休眠现象,采取低温打破休眠比用双氧水打破休眠更可靠;在10~30℃温度范围内对小麦种子发芽率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对形成健壮幼苗有一定影响;用包衣剂包衣后的小麦种子有利于形成健壮幼苗,并且根系发达,但发芽时间推迟,有些包衣剂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美国白蜡树种在沿海防护林和风景林的推广和应用,对美国白蜡种子进行了不同休眠处理和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美国白蜡种子具有休眠的特性,种皮障碍、种皮和胚乳含有休眠抑制物质是美国白蜡休眠的主要因素;采用混雪堆藏的方法,有效的打破了美国白蜡种子的休眠;处理后的种子采用条播法进行播种,平均出苗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牡丹为我国的传统名花,除具有观赏价值外,还是传统中药材中重要的天然药物来源。本文对牡丹种子的休眠与萌发进行了综述,如大多数牡丹都有深度简单上胚轴形态生理休眠的特性;牡丹的种胚分化但发育不完全;种胚必须达到一定的长度,胚根才能突破种皮;牡丹种子的萌发需要经历暖层积打破种胚的形态休眠和胚根的生理休眠;上胚轴的生长需要冷层积,且只有胚根生长到一定的阈值,上胚轴才对低温敏感;赤霉素可以代替层积,促进种胚的生长和休眠的打破。最后,针对国内外的研究不足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金叶大叶黄杨种子具有明显的休眠现象,为打破其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采用赤霉素溶液浸种与低温层积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叶大叶黄杨种子进行催芽试验.结果表明:用500mg/L赤霉素溶液浸泡金叶大叶黄杨种子4d,后经低温层积30d,对于打破其种子休眠的效果较好,其种子发芽率达71.33%.赤霉素和低温层积相结合对打破金叶大叶黄杨种子休眠有一定作用,能显著提高其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15.
昆明西山野生黄牡丹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打破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有效方法对于保护野生牡丹种质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用不同处理方法对昆明西山野生黄牡丹居群种子进行生根与发芽试验.结果表明:200 mg/L GA3溶液浸泡24 h、挫伤种脐处种皮和50℃温水浸种3种处理方法对黄牡丹种子胚根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其促根生长的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200 mg/LGA3溶液浸泡>种皮挫伤>温水浸泡;GA3溶液浸泡能打破黄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促进生根种子提前发芽,尤其是对根长超过3 cm的种子发芽更为有效,单纯的5℃低温条件不能打破黄牡丹种子的上胚轴休眠.15℃是野生黄牡丹种子生根和发芽都比较适合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16.
种子异型性指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同一植株上产生多种在形态(颜色、质量)和结构(散布结构)及萌发、休眠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种子.种子异型性现象在盐生植物中较为常见,多分为褐色和黑色种子,通常前者不休眠,萌发快,萌发率高,耐盐性强:后者休眠,萌发慢,萌发率低,耐盐性弱.盐生植物种子异型性是其对环境适应的重要特性,同时对种群的建立和繁衍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对盐生植物异型性种子的形态结构及萌发、耐盐与休眠、产生机制及生态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轮叶党参的种子形态及发芽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轮叶党参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发芽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轮叶党参的种子是由种皮、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和胚乳组成的具翼种子。在不同处理的发芽试验中,赤霉素处理效果最好,特别是400ppm处理。种子未发芽的原因除种子未完全打破休眠外,用赤霉素处理的未萌发的种子中产生的一种黄色、黄褐色或褐色的物质,可抑制种子的正常发芽。  相似文献   

18.
测定休眠种子的发芽力,必须针对种休眠的原因,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前处理,打破种子休眠,之后进行标准发芽 试验。  相似文献   

19.
紫椴和糠椴种子解剖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借助于立体解剖镜和显微镜对紫椴和糠椴种子形态、解剖构造进行了观察、描述和绘图,同时利用摄影显微镜和摄影体视镜对种子的部分性状进行摄影,为打破紫椴和糠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发芽,培育速生优质苗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赤霉素浸泡与层积时间对山樱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层积前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浸泡48 h以及层积时间对山樱(Cerasus serrulata Don.)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樱种子具有低温休眠的特性,未通过休眠的种子不发芽,通过低温层积能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层积前用赤霉素浸泡能显著缩短层积时间,提高种子发芽率.在所有处理组合中,以1 500 mg/L赤霉素浸泡48 h后层积60 d和层积40 d两处理打破休眠效果最好,其种子发芽率分别达到92.2%和88.1%,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其它处理组合.清水浸种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种子的发芽,但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