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物秸秆是地球上最大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之一,利用途径广泛.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技术条件限制,综合利用程度很低,大量秸秆被丢弃或在田间焚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调查分析,找出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是1个生物质资源蕴含丰富的省区.本文主要对自治区内秸秆生物质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汇总;简单介绍了区内利用能源作物秸秆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生物质燃料乙醇和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生物质热电联产、供热、发电情况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秸秆生物质资源量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农作物产量数据,定量测算了河南省秸秆生物质资源的实物量、理论可获得量,并探讨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2002—2007年河南省秸秆实物蕴藏量平均值7 244万t,主要分布于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等5个市,地理分布不均匀,可用于生物质资源的理论可获得量平均为1 835万tce;平均能源密度为110.89 tce/km2,较高密度地区主要是漯河市、周口市、许昌市、濮阳市等4个市。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资源存量大,综合利用范围广,是一种非常好的生物质资源.肥西县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新型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文阐述了肥西县秸秆资源利用的现状、成效和做法,旨在为秸秆资源更好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郭平  黄子琪 《河南农业》2023,(16):14-15
<正>农作物秸秆通常指农作物生产中,果实收获后剩余的叶、茎等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秸秆产出大省,常年秸秆产出量在1亿t左右。长期以来,秸秆的焚烧和丢弃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大量浪费,科学、合理、有序利用秸秆是一个重大而急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农业生物质资源能源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挖掘农业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利用潜力,根据河南省农业统计数据(农作物产量和畜禽养殖量),经计算可知,河南省每年可用农业生物质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3 045万t;采用不同的生物质供热和发电技术,每年具有1.74×107 MJ供热潜力和542亿kW.h发电潜力,可节省2 455万t标准煤。河南省农业生物质资源具有巨大的能源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秸秆发电厂草木灰的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用于肥料、饲料和燃料是实现秸秆资源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生物质发电厂的相继投产,秸秆的资源利用已经得到规模化发展,其中产生的大量草木灰的利用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调查江苏省秸秆发电厂草木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秸秆发电厂草木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区是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农业生物质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生物质秸秆焚烧/粉碎还田,未能实现农业固体生物质废弃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业生物质秸秆在生态修复和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目前,应用农业生物质秸秆制备阴/阳离子吸附剂、生物炭和生物炭复合材料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综述生物质秸秆吸附剂作为污染物强化吸附材料在修复水体环境、治理水体环境有机和无机污染方面的具体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物质吸附剂修复水环境污染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新疆地区农业生物质秸秆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本身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它可以作为燃料、肥料、饲料以及工业原料被广泛利用。为研究农户秸秆利用行为,采取问卷调查法来研究河南省鲁山县219家农户的秸秆处理方式以及资源化利用意愿,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个性特征、家庭年收入、收益、政策支持和环境认知等都会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产生影响;其中学历、政治身份、政策因素、环境认知等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家庭年收入状况、距县城的距离、处理秸秆的收益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秸秆资源潜力及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市秸秆资源量及分布入手,分析秸秆资源的可利用量以及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以期为探索北京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方式,进一步优化农村的能源结构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2006-2010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可利用量、能量密度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对其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河南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秸秆实物蕴藏量为8.97×1011t,秸秆生物质能实物总蕴藏潜力为1.34×1018J,理论可利用的量为1.14×1018J,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和信阳;(2)依据各地区秸秆分布及其资源条件等具体情况,划分了重点开发利用区(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和信阳)、适度开发利用区(新乡、安阳、开封、许昌、洛阳、濮阳、平顶山、焦作、郑州、漯河)、不宜开发利用区(鹤壁、三门峡、济源),并对各区提出了不同的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菌菇工厂化高效栽培为目的,依据菌菇对栽培基质营养需求的差异,结合蚯蚓熟化生物质的特性,通过整合培养料的梯次循环利用加工技术和菌菇工厂化生产技术,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以及菌渣等生物质资源量大、循环利用率低,食用菌规模产能大、产业链条偏短、关键技术积累少、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菌菇工厂化生产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它可以作为饲料、燃料、肥料和工业原料被综合利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目前每年产生的各类秸秆总量约有7亿t.但是由于秸秆利用途径狭窄和综合利用技术相对滞后,大量秸秆被丢弃或在田间直接焚烧,使“资源”变成了“污染源”,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多层次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如何推进秸秆的开发利用,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分析了江苏省秸秆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秸秆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及需要贯彻的原则,探讨了秸秆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预测了秸秆利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多层次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背景下,数量庞大的秸秆类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关注.移动作业式秸秆造粒机是一种集秸秆的收集、粉碎和制粒于一体的设备,可以在田间地头完成对秸秆等生物质的收获造粒,其移动方便,有效减少储存和运输的成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很有意义.为此,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的移动作业式秸秆造粒机的工作特点以及结构特性,从而提出了我国发展移动作业式秸秆造粒机的制约因素,对未来我国移动作业式秸秆造粒机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的一项重要生物质资源,秸秆产量占作物生物产量的50%左右。秸秆资源利用可有助于食物安全,有助于能源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加以利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就秸秆转化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加以阐述,并对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利用方向和发展的策略详细探究,希望借助此次理论研究,对生物质能源利用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前景广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启动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强生物质产业技术研发、示范、储备和推广,组织实施农林生物质科技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地、荒坡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河北省具有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甜高粱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快这一产业发展,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解决江苏省农作物秸秆及菌渣等生物质资源量大而再利用效益低、菌菇规模产能大而产业链条偏短、关键技术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菌菇产业发展,2013年以来,我们以企业为基地,开展菌菇新品种引进筛选、集成创新培养料高压灭菌、养菌育菇环境智能化调控、菌渣再利用栽培双孢蘑菇和草菇等试验研究,建立健全了生物质梯次利用工厂化栽培菌菇关键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阳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河南省南阳市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总结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模式,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以为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