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是黑龙江省主栽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栽培模式多样,八十年代主要栽培方法是平播后起垄,九十年代初引进大豆垄三栽培技术,近五、六年来,先后引进、推广了平作窄行密植、行间覆膜、平播等栽培技术,这些技术目前在嫩江县都有一定的应用面积,垄三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50%;窄行密植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30%;行间覆膜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7%;平播栽培应用面积约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通过近三年的调查,将嫩江县大豆不同栽培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效益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豆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其种植范围广、面积大。大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豆类也是重要的小杂粮作物,在人们的饮食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具有重要地位。大豆营养价值高、适用范围广,在吉林省适合种植与推广而得到大面积种植,吉林省大豆产量高、质量好,所以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是农户所关心的话题,本文从大豆种植的技术要点出发,总结了如何通过科学种植技术保证大豆稳产、高产,供广大种植户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既可使玉米不减产,又能提高大豆产量。对宁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与优势、推广示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及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的基础是这两种植物的生长特性互补以及种植季度相同的特征,在单位面积上同时种植玉米与大豆,提高单位面积生产率,促进集约化农业发展,是立体农业的一种.文章从目前四川大豆的生产状况出发,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点,结合四川大豆生产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当地玉米大豆带状种植的改进策略,以期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友谊农场为研究区,基于RS与GIS技术开展2009-2011年大豆、玉米的重迎茬监测研究,旨在完善作物重迎茬监测方法,掌握研究区大豆与玉米的重迎茬状况,为黑龙江省垦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结果显示:友谊农场近三年玉米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豆与玉米总种植面积占旱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稳定在88%左右;大豆重茬率由2010年的49.28%攀升至2011年的51.75%,玉米重茬率由2010年的43.29%增长到2011年的46.58%;2011年,大豆迎茬率为41.88%,玉米迎茬率达27.81%;友谊农场大豆、玉米重迎茬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东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少、重迎茬率低,西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广、重迎茬率高,中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重迎茬率变化较快;友谊县地貌态势、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外部农业市场环境是造成大豆与玉米种植重迎茬时空格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大豆种植的经济收益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大豆的种植面积、种植区域以及种植技术决定着大豆的收益多少,而大豆种植技术中品种的培育技术是改变大豆生产量的关键,因此,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改良要从品种的培育开始。1大豆的品种培育与研究1.1品种选择大豆品种的选择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地湿润度、土地养分含量等,来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大豆品种,然而大豆的种类繁多,因此,在挑选上要注意对比,如  相似文献   

7.
大豆加工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豆的质量越来越受当前消费者的关注。由于大豆用途广泛,近年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受到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大豆产量及质量始终不高,本文将针对大豆种植技术的要点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50%左右,是我国大豆产业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为确保黑龙江省大豆高产高效,本文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条带少耕种植技术、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免耕种植技术、大豆垄三种植技术、大豆窄行密植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以及大豆大垄窄行种植技术,以期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节本增效以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和依据,为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持续发展和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有序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豆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对于病虫灾害的防治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技术人员和一线种植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国家各种政策的带动下,辽宁本地大豆种植面积连年增加,要结合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对大豆种植、管理与收获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同时注意霜霉病、根腐病与虫害的防治措施,促进大豆产业的不断提高,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试析大豆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近几年,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大豆种植期间,却总是因种植技术的不科学、病虫害等影响了大豆品质与产量,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大豆栽培技术,并对大豆主要病虫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豆就是人们常说的黄豆,是最为实用最受人们欢迎的豆类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小杂粮。大豆原产于我国,种植面积广泛,在我国很多地区均有种植,因地域性差异,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大豆质量更好,产量更高,在市场上销售量位居前列。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多数农户也可以通过种植大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大豆的连年种植和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造成大豆减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要想保证大豆高产丰收,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是关键。本文主要总结了大豆的种植技术要点,供广大种植户借鉴和参考,希望对大家种植大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鲁南地区多年玉米大豆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结合当前粮食规模种植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通过玉米和大豆科学合理间作,按照大小垄种植模式,集成推广品种改良、行株距调控、化学除草、植株化控、机械播种收获等关键技术,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稳定玉米产量,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是传统间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扩大鲁南粮食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能探索出科学可行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豆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粮食农作物,包含蛋白质、维生素、异黄酮、磷酸、核酸等多个人体所需物质,深受食品加工行业的喜爱。北方作为种植大豆的主要地区,合适的气候环境以及科学的种植技术,是保证大豆种植发展的关键。因此,完善当前北方大豆种植技术,是我国农业种植的研究重点。本文分析了北方大豆种植技术,以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种植建议。  相似文献   

14.
1、五大连池市大豆生产概况五大连池市大豆生产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以种植技术和产量的提高作为明显标志的。在这三个阶段中大豆亩产由低于90千克发展到130于克,种植技术由牛马人工种植发展到现代化生产设备的使用,种植面积也跃升到目前的130900hm~2。1.1缓慢发展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五大连池市大豆种植面积只占耕种总面积的30%,由于受传统生产观念的束缚,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较大,由此限制了大豆面积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大豆的种植  相似文献   

15.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也是油料产物的主要原材料,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较为广阔,但是我国大豆种植的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偏低,无法保证大豆种植质量以及产量,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大豆种植人员应采取科学种植技术开展种植工作,同时做好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提升大豆种植经济效益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传统玉米间混大豆和间套种其它作物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边行优势,在确保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前提下,有效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达到大豆玉米均增产增收的种植模式,是保证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应用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时,能够利用玉米与大豆2种作物互补的特点,将2种作物种植在一起,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农田的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深入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的概念、优势、应用的方法,并提出了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推广的措施,希望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在国家大量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背景下,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回升。为了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本文将大豆高产示范技术中关于品种选择、精细整地、大豆精播、深松耕翻等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有效推广该项技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一、种植技术的更新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在全国众多大豆生产基地中种植面积一直名列前茅。近些年来,因为种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要远远超过于种植大豆的收益,所以农民种植大豆的面积一直属于下降趋势。在生产初期,由于受到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偏低的限制,再加上引进了进口大豆,大豆的生产收益一直属于下滑状态。针对大豆当前的生产状态,应当选用一种合理的方案来维护非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  相似文献   

20.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产能的有效途径。山东省认真落实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任务,通过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政策支持、做好技术指导、遥感精准监测等举措,在面积落实、产量效益、模式探索、品种筛选、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面临种植效益未充分展现、农户种植意愿有待提高、关键技术环节存在短板等突出问题,还应进一步强化技术攻关、开展技术培训、完善扶持政策、加强社会化服务,确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持续高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