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茶叶科学技术史大事纪要(续)中国农业博物馆舒耕公元1440年(明)朱权作《茶谱》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他在政治上遭创痛之后,为避皇权之争,专求清静和韬晦,于江西南昌郊外“构精庐一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科学技术史大事纪要(续)中国农业博物馆舒耕公元935年前后(五代)毛文锡撰《茶谱》毛文锡生卒年代不详。五代时蜀人,字平,原籍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通音律,能诗工词,十四岁,登进士第。开始在唐末做官,后入蜀跟随王建,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叶科学技术史大事纪要中国农业博物馆舒耕公元前59年(西汉)茶最早作为饮料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的传说。饮茶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汉宝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所撰的...  相似文献   

4.
七、显赫四世南宋时期,北苑茶在朝廷和社会中还有很高的声望,向朝廷进贡的数额很大,就以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来看,北苑茶上贡达到21.6万斤。北苑的地盘在南宋也还是继续扩大,据现存的南宋年间作的东峰镇裴桥村石刻记载,北苑的范围是: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口。其中“新会”的地域就是当今小桥乡的南部,而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载的北苑地域并没有“新会”地区,说明南宋时北苑的地域还在扩大。  相似文献   

5.
婺绿的精制工艺婺绿精制工艺由于各个茶司的掌握不同而存在差别。大抵毛茶进厂以后,先用三号与七号筛筛之。分为三、五、七三段以后,再进行分别补火。因粗细茶叶干燥快慢不同,混在一起干燥对品质会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过去和未来(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农业科技的展望发展目标 根据我国农产品增长因素的未来发展趋势,国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方法主要以专家咨询为主,定量方法则主要采用历史趋势外推法、生产函数法和多向量回归模型法,综合预测了2l世纪我国农产品产量变动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 10 流行性感冒(流感) 取茶叶30克,紫苏100克,生姜120克,葱白7根。将上药加水4升,煎沸取液3升,候温。牛1次灌服,每日1剂,连服2日。 11 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 取细茶叶31克,三棵针31克,甘草15克,煎汁1碗,灌服。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 茶叶、陈皮、葛根、炒六曲、炒山楂、酒赤芍各14克,水煎服(25公斤体重猪的剂量)每天1  相似文献   

8.
宋仁宗于景祐三年(1036年),又命李谘等总结茶法变更的经验教训,恢复贴射法。”谘等复言:“爽等变法,岁损财利不可胜计,且以天圣九年至景祐二年较之,五年之间,河北缘边十六军入中虚费缗钱五百六十八万,今一旦复用旧法恐豪商不便,依托权贵,以动朝廷,请先期申谕’。于是帝下诏戒敕”景祐三年,恢复贴射法:(1)“罢河北入中虚估,以实钱偿刍粟,实钱售茶,皆如天圣元年之制”。(2)。又以北商持券至京师,旧必得交引铺为之保任,并得三司符验,然后给钱,以是京师坐贾率多邀求,三司吏稽留为奸,乃悉罢之,命商持券径趣榷货务验实,立偿之钱”。(3)“前已虚估给券者,给茶如旧,仍给景祐二年已前茶”(4)“天圣四年,尝许陕西入中愿得茶者,每钱十万,在所给券,径趣东南受茶十一万一千,茶商利之,争欲  相似文献   

9.
公元907年起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的马政制度几乎全部被摧毁了。所以《宋史》上说:“国马之政,历五代而寝废”。在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中,畜牧业遭到很大损失。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而建立宋朝后,才又逐渐统一起来。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宋朝一开国便在中央机构中设立了管理马政的机构,并在大名、洛州、卫州、洛阳、郑州、同州、相州、澶州、邢州,中牟、许州等地设十四督牧,对于唐代原来在西北的养马基地各监牧所几乎全部废除或衰败。这样把养马基地安排在京城(开封)附近,当时从巩固政权方面考虑,也许有些理由,但从养马业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失策。所以宋代的养马业远不如唐代繁盛。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业历史概略(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秦汉和六朝茶业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先秦时茶业在巴蜀就已有一定发展。秦人取蜀后,随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茶叶的生产、贸易,不但在巴蜀,而且在两汉时的荆楚等地方,也进一步发展了起来。魏晋南北朝时,这期间除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以外,我国又处于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文献中虽然有两晋和北朝北方上层社会饮茶的记载,但两汉以来的茶叶文化传播势头,终没有在北方而只是在南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也即是说,在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国家的再度分裂,我国的茶叶文化,仍未能在黄河流域生根、开花,形成为一种固定风俗;而只是由简约的巴蜀文化,扩而展之,与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相会相容,形成为一  相似文献   

11.
四、隋唐宋时期农田水利的兴盛在长期战乱之后,唐宋均获得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经过六朝的经营,江南水利迅速发展。唐中叶安史之乱后,江浙地区圩田兴盛,遂成为封建政权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区,直到近代,南方农田水利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北方多沙河流大规馍的放淤实践,以及水利管理的重大进步也具有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说明一、本表始于公元前6000年,止于公元1911年,即起自有据可考的时期,止于封建王朝结束,共约8000年历史。二、本表编辑的方法是: 1.以历史朝代分阶段(新石器时代划为一个阶段)。每段分气象(附历法)、土地利用、水利、农具、肥料、作物(附育种)、耕作栽培、植保、贮藏加工、园艺、茶叶、畜牧、兽医,蚕桑、养蜂与经济昆虫、渔业等十六项,编排也按此顺序。每项再按年代先后编排事件。  相似文献   

13.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4):317-318
第三编 农田水利(续2003年1期) 一。本索引按内容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农田水利、农作图、家禽(附蚕桑、渔业)等五编,每编再分为若干类。本编“农田水利”已在《农业考古》1984年1期、1989年2期、1996年3期、2003年1期发表。本期发表的主要是2003年至2004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七宋元的畜牧业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北方的战争和王朝的更替非常频繁,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畜牧业当然也受到严重的损失。只有南方战祸较少,每一国的统治时间也比五代各朝长一些,因而社会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加上大量北方劳动人民为避战乱而南迁,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劳  相似文献   

15.
四、秦汉的畜牧业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统一,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西汉前期的统治者为接受秦灭亡的教训,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加上国家的统一,社  相似文献   

16.
八、明清的畜牧业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逐步完成全国的统一。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朱元璋确定了“休养生息”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他认为“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因为“农桑,衣食之本”,“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此为治之先务”。为此,明政府招诱流亡农民垦荒屯田,由官家发给耕牛、种籽和农具,免税三年或永不起科;迁徙长江下游的无业农民到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吉丁虫科种类名录(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窄吉丁亚科Agrilinae 1.Crptodactylus auriceps Saund.Saund.Journ.Linn. Soc.London, Ⅱ,1873,p513 分布:中国(云南),日本。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了谷子和稻谷之后,按照年代的顺序应是小麦和大麦。商代甲骨文中小麦有两个名称,大麦却一个也没有,考虑到小麦是一种“奢侈”的谷物,大麦却不是,甲骨文中虽然没有大麦,也不能就肯定商代晚期的老百姓不知道大麦。除开古文字的证据外,中国一直没有史前小麦和大麦发现。安徽北部淮河沿岸一个龙山文化遗址虽曾发现近1公斤炭化小麦籽粒,但因为装在一个周代陶罐中,一些慎重的中国考古学家不认为这些小麦属于史前时代(~(12):P160—161)。由于西方对小麦和大麦的科学和考古学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已非常精深,中国农史学家已无必要再来检验这两种粮食作物的起源。中国北方肯定不是小麦的故乡,因为这些谷物原产于西南亚冬季降雨地区,而中国北方的气候和降雨方式同西南亚和东地中海截然  相似文献   

19.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1):281-283
前言一,本索引按内容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农田水利、农作图、家禽(附蚕桑、渔业)等五编。每编再分为若干类。本编“家畜家禽”已分别在《农业考古》1984年1期至2003年4期发表。本期发表的主要是2003年至2004年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野生稻的分布及栽培稻的起源问题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成功的,而野生稻不只一种,栽培稻品系更为复杂。所以要探索栽培稻的起源,特别是某一地区是否即是起源中心之一,除了在那里必须发现有较早的栽培稻遗存以外,还必须有(或历史上曾经有过)野生稻的分布,而那种野生稻同当地最早的栽培稻又必须在遗传学上具有最密切的亲缘关系。对于我国现有野生稻的调查开始于本世纪初年。1917年,美国人麦尼尔在广东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一带首次发现了普通野生稻。1926年,我国水稻学家丁颖在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带发现了野生稻;随后在番禺、增城、丛化直至广西的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