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研究板栗内生真菌的分布特性为目的,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的叶、叶柄、茎韧皮部、茎木质部得到69株内生真菌,并利用直接调取制片法和裁片培养法,鉴定为14个属,其中叶部32株涉及8个属,叶柄11株涉及4个属,茎韧皮部25株涉及10个属,茎木质部1株涉及1个属。鉴定结果表明:板栗的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有明显差异性。为板栗的病虫害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板栗致腐微生物种群鉴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板栗在贮藏期引起其腐烂的微生物复杂多样,通过两年多的鉴定,在腐烂栗果检查到真菌13个属,细菌1个属通过致腐性测定认为泡囊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vesicularis Galarneault et Leifson、多主小穴壳菌Dothiorella ribis Gross et Duggur是主要的致腐微生物。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侵染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 5种 .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 ,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 ,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 ;Dothiorellagregaria致病性较强 ,潜育期的长短受种子活力的影响较明显 ;Fusariumsolani,Phomopsissp .和Rhizopusstolonifer致病性较弱 ,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 ,且发病率也低 .在栗果不同发育阶段和种子贮藏时期分离检查花器和栗果组织带菌状况 ,病原菌在板栗雌花受粉期以后开始侵入花柱和栗苞外壳 ,8月中旬花柱和果皮上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增多 ,9月中旬栗果近成熟期病原菌进入种仁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侵染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5种.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Dothiorella gregaria致病性较强,潜育期的长短受种子活力的影响较明显;Fusarium solani,Phomopsissp.和Rhizopus stolonifer致病性较弱,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且发病率也低.在栗果不同发育阶段和种子贮藏时期分离检查花器和栗果组织带菌状况,病原菌在板栗雌花受粉期以后开始侵入花柱和栗苞外壳,8月中旬花柱和果皮上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增多,9月中旬栗果近成熟期病原菌进入种仁.  相似文献   

5.
新疆哈密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辉 《新疆农业科学》2000,37(3):127-130
通过对田间生长哈密瓜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果实组织带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 ,表明哈密瓜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均可受到致腐病原菌潜伏浸染 ,主要潜伏真菌为 :Alternaria alternata,Fusarium semitectum,,其次为青霉和灰霉。主要通过网纹裂口侵入  相似文献   

6.
霉变板栗病原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霉变板栗样品中分离出10种真菌,根据其菌落特征及繁殖方式,进行了初步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青霉菌、曲霉菌、毛霉菌、炭疽菌和疫霉菌的致病力都在80%以上,混合菌感染为100%。  相似文献   

7.
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分离纯化在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腐烂猕猴桃中共分离出5株致病菌,对ITS区序列测序结果经GenBank数据库BLAST比对,A的ITS序列与Trichothecium roseum(EU552162.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B的ITS序列与Fusarium tricinctum(AB587078.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C的ITS序列与Penicillium expansum(AF330635.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D的ITS序列与Colletotrichum boninense(KF819619.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E的ITS序列与Botrytis elliptica(KJ638600.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由形态学及ITS区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A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为镰刀菌属(Fusarium tricinctum),C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D为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E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5种病原真菌中灰葡萄孢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板栗共生菌根真菌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调查能与板栗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有13属29种,分布的优势真菌有马勃属(lycoperdon)、须腹菌属(Rhizopogon)、秃马勃属(Calvatia)、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鹅膏属(Amanita)、松塔牛肝菌属(Strobilomyces)等。外生菌根真菌与板栗共生关系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真菌种类,马勃类和须腹菌与板栗共生菌根发育最好,其次为红菇属及牛肝菌属。不同真菌发生的规律不同,但子实体“潮”的出现与降雨最为密切。土壤通气性好、湿度较大有利于菌根真菌子实体发生,新开展育苗的苗圃地菌根种类不甚丰富。菌根的生长伴随着板栗新根的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板栗采后优势致腐真菌种类及植物精油对其控制效果,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板栗采后腐败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显微观察和双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优势致腐菌作进一步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紫苏醛、肉桂醛、柠檬醛、叶醛、丁香酚、芳樟醇、橙花醇、麝香草酚、香芹酚、香茅醇植等10种植物精油单组分对板栗采后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板栗病原真菌的分离和感染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霉变板栗进行了病原真菌的分离和感染力研究。从现有的样品中共分离出10种病原真菌,根据各自菌落特征及繁殖方式,进行了感染力试验。试验发现,青霉、曲霉、毛霉、炭疽菌和疫霉的感染力都在70%以上,混合菌感染为100%,为最终防治板栗变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种镰刀菌引起的板栗内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板栗内腐病的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BL-5、BL-7和BL-9共3株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BL-5在PDA培养基上初期菌丝白色,菌落中心部位有淡红色素,后期菌落逐渐变成深红色,菌落中心可见黄色菌丝;BL-7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绒毛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梨形、颜色透明、具隔膜;BL-9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棉絮状,初期菌落呈粉红色,随着菌落的生长,后期菌落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或褐色,分生孢子中间粗、两头较细长,似镰刀形,弯曲或直立,具有厚垣孢子。BL-5、BL-7、BL-9的ITS序列分别与Fusarium graminearum KJ847741、Fusarium proliferatum MW686898、Fusarium equiseti KU984711的序列同源性均达99%。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判断引起板栗内腐病的3种镰刀菌分别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为板栗内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板栗产地贮藏保鲜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食用防腐剂贮藏板栗的效果 ,结果表明 :苯甲酸钠和高锰酸钾处理使板栗保鲜分别达到 82 .0 %和 81.5 % ,山梨酸钾处理保鲜率达 74.1% ,处理前后板栗所含氨基酸总量几乎不变 ,据此认为食用防腐剂用于板栗的贮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对广西大学?果园的两个?果品种果树及果实不同时期带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开花期之前一个月就有蒂腐病菌潜伏在春梢上。从各时期组织中至少分离到10种引起?果果实腐烂的真菌,其中DothiorelladominicanaPet.etCif.、BotryodiplodiatheobromaePat.、Diplodinasp.为主要病原菌,Pestalotiopsismangiferae(P.Henn.)Sutton.、PhomopsismangiferaeAhmad为次要病原菌,其它真菌只在一定情况下引起蒂腐病症状。D.dominicana.、B.theobromae和P.mangiferae于开花期之前一个月潜伏侵染枝条,Diplodinasp.从幼果期侵入并潜伏至贮藏期发病,P.mangiferae从青熟果期开始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新疆果园为微生态环境下不同寄主间腐烂病交互侵染情况。【方法】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五团中的苹果(M.pumila Mill)、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和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腐烂病病样为材料,采用枝条烫伤接种法进行交互侵染实验;利用β-tubulin和EF-1α基因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查询同源基因的对应序列,再用邻结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不同寄主来源的腐烂病菌在苹果、新疆杨和库尔勒香梨之间能够相互侵染发病。其中来源于香梨的腐烂病菌发病最早。其次为来源于新疆杨的腐烂病菌,来源于苹果腐烂病菌发病最晚。β-tubulin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三种不同寄主来源的腐烂病菌各自聚为一类。来源于苹果腐烂病菌的同源序列的寄主都为苹果。来源于新疆杨的同源序列的寄主有苹果和梨。来源于库尔勒香梨腐烂病菌的同源序列的寄主为杨树。【结论】新疆果园微生态环境下的苹果、香梨和新疆杨的腐烂病菌之间存在交互侵染现象。  相似文献   

15.
板栗辐照冷藏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超  王宏  汪晓鸣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213-1214
研究了板栗辐照处理后在 0~ 4℃低温条件下的贮藏效果、板栗辐照生产工艺及贮藏的包装条件 ,同时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 :辐照剂量 0 .3~ 0 .5kGy ,可抑制板栗发芽 ,杀灭害虫 ,减少霉烂和失水 ;辐照结合低温冷藏可使板栗贮藏期达 10个月以上 ,好果率达 95 %以上。批量生产性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感染根腐病的柴胡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离体根部接种法,采用刺伤和无刺伤接种两种方式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致病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庆阳地区柴胡根腐病致病菌主要有尼伦伯格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锐顶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在柴胡种植栽培过程中尽量保持植株的完整性,有利于降低根腐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玉米茎基腐病是由病原菌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在山西省分布广、危害重,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可以危害幼苗,但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其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整株很快青枯死亡:后者一般在吐丝后发病,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死,发病后期茎基纵剖面髓部变色收缩,果穗下垂,易倒伏。经试验证明:其主病原(uajor pathogen)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串珠胶孢变种(F.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p.),其中串珠镰刀菌致病力最强。通过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连续分离证明:四种主病原都有潜伏侵染现象,串珠可以扩展到茎基第三节间,但并不扩展到穗部。次病原(Minor pathogen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多隔镰刀菌(F. decemcellulare)、弯角镰刀菌(F. camptoceras)等,它们是在主病原侵入后才侵入寄主的,本身致病力弱,但与某些主病原有协生作用,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引起国槐根茎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以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典型根茎腐烂病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株,并对所得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了国槐根茎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根据24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鉴定所分离菌株均为镰刀菌。致病性测定表明,24个菌株均能侵染寄主树皮组织使其腐烂变黑褐色。在Gen Bank序列数据库中,24个菌株的DNA序列分别与多隔镰刀菌(Fusarium decemcellulare)、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F.keratoplasticum和腐皮镰刀菌(F.solani)的ITS序列同源性为99%~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