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鲟鱼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鱼类,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年产量高达8万余t,占世界鲟鱼养殖总量的80%以上.由于高密度养殖等诸多因素,导致鲟鱼病害频发,患病后死亡率不断升高,影响了鲟鱼养殖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有关鲟鱼感染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报道较多,由此病原菌引发的鲟鱼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8~20℃下,将体质量为(59.16±4.18)g的杂交鲟浸浴在质量浓度为25、50μg/L和100μg/L的壬基酚环境激素中28d后,检测杂交鲟血液指标、肝脏指数和糖原的含量,研究了壬基酚对杂交鲟的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壬基酚质量浓度为25μg/L时,杂交鲟肝糖原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壬基酚质量浓度为50μg/L时,杂交鲟血糖的含量、谷丙转氨酶的活性以及肝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壬基酚质量浓度为100μg/L时,杂交鲟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提高,肌糖原的含量降低(P0.05)。而不同质量浓度壬基酚对杂交鲟红细胞数目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环境激素壬基酚影响杂交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糖原的含量,损伤杂交鲟的肝脏,但杂交鲟可能已经启动了自身解毒系统。  相似文献   

3.
<正>鲟鱼,又称鲟龙,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原始软骨硬鳞鱼类。由于其养殖模式的扩大、密度的增加及人工配合饲料营养不均衡等,造成鲟鱼养殖环境持续恶化,鱼体健康状况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有可能会在养殖过程中爆发大规模的疾病,进而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目前的养殖条件下,如何提高鲟鱼自身的免疫力从而减少鱼体对养殖环境的应激,避免鱼类疾病的爆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自然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等水域,是我国20多种食用海参中质量最好的一种。刺参具有极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刺参养殖业已成为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然而集约化养殖业也造成了病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刺参的养殖过程中也经常使用抗生素及化学药品,抗生素等药物易产生残留,严重影响到产品质量安全并  相似文献   

5.
水流对杂交鲟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大,且在90min内趋流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实过过程中0.3 m/s和0.5 m/s两组摆尾频率都高于0.1 m/s和静水组,但在各个时段内,摆尾频率与趋流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杂交鲟幼鱼的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0.1 m/s流速下以逆流前进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6.3%;0.3 m/s流速下以逆流静止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8.1%;0.5 m/s流速下以逆流后退为主,约占时间比例80.7%。在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两种游泳状态下,杂交鲟幼鱼的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呈线性相关。但在逆流后退和顺流而下两种状态下,两者之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且此两种状态下其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随流速增加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拌饵投喂不同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对鲟鱼血清中一些指标(GPT、GOT、AKP、SOD和溶菌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30mg/kg体重(正常量)组的试验鱼血清中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投喂300mg/kg体重(超10倍量)组的试验鱼血清中GPT、GOT、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OD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超量使用盐酸恩诺沙星使试验鱼血清中的GPT、GOT、AKP活性升高,反应出对肝脏等组织有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杂交鲟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淀粉酶活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属于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硬鳞总目(Ganoidomorpha)鲟形目(Acipenseriforms)犤1犦,为软骨硬鳞鱼,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被誉为“活化石”,大多数为介于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之间的亚冷水性鱼类。其肉厚骨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黑色黄金”之称。尤其用鲟鱼卵加工成的鲟鱼籽酱,更是驰名中外的高档食品,是欧美各国的国宴珍品,素有绿宝石之称。鲟鱼皮可制胶,同时也是高档的皮革原料;其软骨具有抗癌作用,可直接食用,实为高级营养保健食品。但是,由于全球范围内对鲟鱼…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鲟鱼养殖大国,杂交鲟是主养品种.然而,随着杂交鲟养殖密度增高,水环境恶化、病害频发、抗生素使用过度等问题威胁到鲟鱼养殖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已报道的鲟鱼致病菌有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rvia、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  相似文献   

9.
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其苗种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西伯利亚鲟苗种相比,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的杂交鲟苗种更易得,但由于纯种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鱼类,生长较慢,所以很多养殖户担心此种杂交鲟的生长速度。本试验通过对西伯利亚鲟和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的杂交鲟仔鱼阶段、幼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浓度间甲酚胁迫下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了解间甲酚对鱼类幼鱼的潜在毒性作用提供参考。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苗平均体长(12.35±0.94)cm,平均体重(10.26±2.37)g。在水温(17.5±0.5)℃条件下,设置0.50、1.00、2.00、4.00和8.00 mg/L的间甲酚浓度梯度,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第20天时,胃中淀粉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第40天时2种酶活性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均呈\"升高-降低\"变化。(2)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肠中淀粉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时呈\"升高-降低\"变化,在第40天时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低浓度间甲酚暴露对杂交鲟幼鱼肠和胃中消化酶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胃中胃蛋白酶和肠中脂肪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盐度胁迫对杂交鲟生理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盐度胁迫下,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幼鱼的生理状态和存活情况,分别在0、5、10、15和20这5种盐度条件下分析了胁迫后1、6、12、24、48、96 h杂交鲟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肝脏抗氧化酶和鳃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盐度10、15、20试验组的杂交鲟分别在96、12、1 h内全部死亡,盐度5试验组及对照组杂交鲟没有死亡。盐度5试验组在盐度胁迫后,鳃部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迅速升高,血清总蛋白浓度在12 h达到峰值,碱性磷酸酶活力缓慢上升(P0.05),溶菌酶活力除48 h达峰值(P0.05)外,其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盐度10试验组溶菌酶活力在胁迫后6 h显著上升,碱性磷酸酶活力在胁迫24 h时达到峰值,之后在48 h急剧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活力除12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盐度5试验组。盐度15试验组在胁迫后6 h溶菌酶活力显著升高,血清总蛋白浓度急剧下降。各试验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缓慢升高的趋势,在胁迫12 h达到最低值,盐度10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盐度5试验组;各试验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力在胁迫1 h降至最低值(P0.05),而后升高,在12 h时达到峰值,再降低。  相似文献   

12.
在35d的试验周期内,研究了不同盐度(2、4、6、8)对杂交鳢(斑鳢♀×乌鳢♂)幼鱼生长及血液红细胞数量(RBC)、白细胞数量(WBC)、溶菌酶(LZM)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杂交鳢增重率分别为67.81%、68.26%、71.14%、32.96%和14.26%,存活率分别为100%、100%、100%、100%和93.3%。盐度2、4组增重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盐度6、8组增重率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血液红细胞数量呈下降的趋势,对照组和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而白细胞数量先急剧上升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盐度6组达到最高。血液中溶菌酶浓度随着盐度变化出现波动,盐度6组达到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盐度8组溶菌酶浓度有所回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溶菌酶浓度变化趋势相似,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当盐度升至6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至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盐度的增加逐步升高,盐度8组达到最高,且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正鲟鱼被誉为"活化石",是地球上现存较为古老的鱼类之一,具有肉厚、味美、骨软、营养丰富等特征,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比较高。然而随着鲟鱼高密度、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不断推广,由生物性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鲟鱼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及其它化学药物的使用在预防和抵制动物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消灭鱼体肠道有害病原菌的同时也会消  相似文献   

14.
三种杂交鲟幼鱼对盐度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鲟科鱼类(Acipenseridae)属软骨硬鳞类,在研究生物进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并且具有个体大、适应性强、病害少等特点,成为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其肉厚骨软,味道鲜美,尤其用鲟鱼卵加工成的鱼子酱,有"黑色黄金"之誉,经济价值极高。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鲟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养及成套养殖技术的研究,形成完整的养殖技术并在  相似文献   

15.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17.5±0.5)℃和盐酸恩诺沙星质量浓度1.56、6.25、25.00 mg/L和100.00 mg/L下,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方法研究了盐酸恩诺沙星对体质量(10.26±2.37)g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盐酸恩诺沙星对杂交鲟幼鱼96h半致死质量浓度100.00mg/L,属于低毒。各试验剂量盐酸恩诺沙星均显著影响杂交鲟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变化,即先诱导后抑制,但3种抗氧化酶活性被诱导的程度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低质量浓度组(1.56、6.25mg/L)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晚,高质量浓度组(25.00、100.00mg/L)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表明高质量浓度下鱼体首先出现氧化应激反应,盐酸恩诺沙星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质量浓度和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谢雨桐  黄文庆  李诗洋  黄燕华  刘春  许丰孟  王国霞 《水产学报》2024,48(11):119615-119615
为了研究饲料中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对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e,♀)×乌鳢(C.argus,♂)]免疫抗氧化、肠道菌群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采用黑水虻虫粉(black soldier fly larvae meal,BSFLM)分别替代基础配方中鱼粉的 7.5%(BSFLM7.5)、15.0%(BSFLM15)、22.5%(BSFLM22.5)和 30.0%(BSFLM30)(对应添加 48.8、97.6、146.4 和 195.2 g/kg的BSFLM干物质)配制 5 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选取 525 尾均重为(10.84±0.01)g的杂交鳢,随机分成 5 组,每组 3 个重复,每个重复 35 尾,养殖周期为 56 d.结果显示,BSFLM22.5 和 BSFLM30 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 BSFLM7.5 和 FM组,BSFLM22.5 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FM组,各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溶菌酶(LZM)、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无显著差异.肠道内容物菌群 BSFLM15~BSFLM30 实验组 Sobs、Chao、Ace、Shannon、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FM和BSFLM7.5 组,物种多样性减少;衣原体门、变形菌门、螺旋体门、假单胞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相对丰度实验组低于 FM组.BSFLM30 组后肠菌群Sobs指数、Chao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FM组和其他实验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沉积菌属和紫单孢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各实验组后肠螺旋体门、假单胞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相对丰度降低.用舒氏气单胞菌感染,BSFLM7.5、BSFLM7.5 和BSFLM22.5 组的杂交鳢 7d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FM组的.综上所述,黑水虻虫粉部分替代鱼粉可以改善杂交鳢免疫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增强抗舒氏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替代量以不超过 22.5%(146.4 g/kg)为宜.  相似文献   

18.
5种乳酸菌对奥尼罗非鱼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体质量约3.49 g的奥尼罗非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空白组)和添加相同水平的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粪肠球菌的试验饲料。饲料中的乳酸菌数分别为1.30×103、5.10×108、2.97×108、3.03×108、2.30×108、3.47×108 cfu/g ,养殖期为8周,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并留部分鱼进行72 h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计算72 h内的存活率。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组、戊糖乳杆菌组、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戊糖乳杆菌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嗜酸乳杆菌组;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组血清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鼠李糖乳杆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2 h后,各添加组罗非鱼存活率均高于空白组,24~48 h ,鼠李糖乳杆菌组和粪肠球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72 h时鼠李糖乳杆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饲料中添加乳酸菌能提高奥尼罗非鱼免疫、抗氧化能力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其中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免疫增强剂是一类具有促进或诱发宿主防御反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物质。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水生动物自身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对特异性免疫应答不产生影响,因此,免疫增强剂被认为是一种提高水  相似文献   

20.
谷氨酰胺对杂交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初始体质量为(9.87±0.20)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谷氨酰胺对奥尼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及抗病力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处理组,每组谷氨酰胺添加量分别为饲料质量的0、0.2%、0.4%、0.6%、0.8%和2.0%,各设3个平行。用开放式流水养殖,饲养8周。之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实验,观察7d,计算成活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对杂交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成活率及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蛋白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影响显著(P<0.05)。添加量为0.6%和0.8%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0.4%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沉积率则以添加0.8%组最高,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0.4%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谷氨酰胺对杂交罗非鱼的肥满度和脾体比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肝体比和头肾体重比则影响不显著(P>0.05)。用嗜水气单胞菌分别攻毒48h、72h和96h,谷氨酰胺0.6%~0.8%饲料组罗非鱼的存活率影响显著高于0~0.4%组(P<0.05);而对攻毒后1h及24h的存活率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结果,建议奥尼罗非鱼配合饲料中谷氨胺酰胺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6%~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