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盐地碱蓬是盐碱地先锋植物,是目前能在含盐量为3%的土壤中生存的极少数植物之一,是重要的耐盐种质资源。其在植物耐逆机理、耐盐基因的开发利用以及土壤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潜力。为了全面的了解盐地碱蓬的耐盐机理以及改良土壤的机理,本研究分别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层面以及分子水平等方面对其耐盐机理进行总结,并就盐地碱蓬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土壤养分以及在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认为应更多的关注盐地碱蓬耐逆关键基因的挖掘利用、盐地碱蓬在盐碱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以及盐地碱蓬与微生物如何共同改良土壤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天津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现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璐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180-185
盐碱地改良对于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天津滨海地区盐碱地为例,通过对其进行生态分析,阐明了现阶段盐碱地改良的制约因素,综述了用于盐碱地改良的传统方法,及废弃物资源化、应用快速改良肥、培肥土壤等改良新工艺,并对这些技术做了比较与分析,建议加强盐碱地灌溉管理及咸水灌溉方面和高效盐碱地改良剂方面的研究,建立盐碱地水盐预报、监测和评价系统一体化,按生态位引种耐盐经济植物,综合治理改良滨海盐碱土,旨在建立天津滨海地区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3.
盐碱地改良对于现阶段中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天津滨海地区盐碱地为例,通过对其进行生态分析,阐明了现阶段盐碱地改良的制约因素,综述了用于盐碱地改良的传统方法,及废弃物资源化、应用快速改良肥、培肥土壤等改良新工艺,并对这些技术做了比较与分析。建议加强盐碱地灌溉管理及咸水灌溉方面和高效盐碱地改良剂方面的研究,建立盐碱地水盐预报、监测和评价系统一体化,按生态位引种耐盐经济植物,综合治理改良滨海盐碱土,旨在建立天津滨海地区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4.
滨海盐碱地不同耐盐草本植物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求不同耐盐草本植物对滨海盐碱地生物改良效果,促进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在天津大港地区以盐碱荒地为对照,选取4种耐盐草本植物(田菁、苜蓿、苏丹草、碱蓬)进行试验研究。经过2年(2012—2013)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耐盐植物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4种耐盐植物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变化趋于平稳,土壤速效氮含量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速效磷整体上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而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前三者均不同,均表现出了逐渐上升的趋势。耐盐植物处理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土壤N/P、N/K、P/K的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表现不同。土壤N/P和P/K的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均表现不同;土壤N/K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均表现出逐渐降低。4种耐盐草本植物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的改良效果存在着差异,其中碱蓬处理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效果显著,苜蓿处理对于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滨海盐碱地耐盐水稻种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滨海盐碱地种植的耐盐高产的耐盐水稻品种,选用5个品种(系),分别为盐稻10号、盐稻12号、南粳9108、11k93-1、11k93-2,在滨海盐碱地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观察不同耐盐水稻的耐盐性及其种植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耐盐水稻在产量、耐盐性、返青活棵快慢、抗病能力均有差异。整体理论单产在350.2~461.8Kg/亩;耐盐性依次为:盐稻10、11k93-1、11k93-2 > 盐稻12 > 南粳9108;其中盐稻10号耐盐性较强,返青活棵快,综合性状;11k93-1、11k93-2 耐盐性较强,有赤枯病斑,正常生长;盐稻12号耐盐性一般,返青慢;南粳9108耐盐性较差,返青慢,部分点片盐害枯死;结合土壤盐度数据分析,耐盐水稻种植能有效的降低土壤盐度;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盐度控制在3‰以下,种植前后土壤脱盐率在65.41% ~ 74.22%。该研究可为滨海盐碱大面积种植耐盐水稻及其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盐碱地面积约近10亿公顷。我国的盐碱土壤面积约1亿公顷,有100多个城市地处盐碱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和东北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实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中,面临着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盐碱地进行绿化。天津滨海新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大部分为盐碱地,环境容载量少,绿化成本居高不下。常用作法为更换客土、做隔淋层、盲管排盐、种植耐盐植物、施盐碱土改良剂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以大水浇灌和换土为前提。天津水资源和客土资源都十分紧张,因此急需发展节土、节水型的盐碱地改良新技术。因此利用盐生植物和垃圾土对盐碱地进行大面积改良就成为一条高效、经济、简便、易行的盐碱地绿化新路。  相似文献   

7.
棉花耐盐机理与盐害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18  
综述了棉花耐盐机理、耐盐性鉴定方法和盐害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棉花耐盐机理与一般植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盐分胁迫下的植株体内离子分布、细胞膜结构和稳定性以及渗透压调节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运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提高棉花耐盐性方面取得的进展。此外,提出了从棉花品种、栽培技术、种子引发技术和土壤改良等方面盐碱地植棉的综合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盐渍土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盐碱化问题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土壤盐碱化以及次生盐碱化问题,寻求各种技术措施来预防、减缓或者改良利用盐渍土,已经成为必须。通过对现有的盐渍土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回顾了国内盐渍土研究以及改良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了目前国内盐渍土改良的技术,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总结了盐渍土研究与改良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提出了国内盐渍土研究和改良技术研究的展望。提出了建议重点进行土壤盐渍化监测预警、土壤水盐运移过程模拟及其机理研究、耐盐植物的耐盐机理研究以及植物和土壤盐分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促进改良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棉花盐害的控制技术及其机理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棉花是耐盐作物,但土壤耕层中积累过多的盐离子会通过离子毒害、渗透胁迫和引起营养失衡等机制导致盐害。控制棉花盐害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提高棉花自身的耐盐性,另一方面是躲避或减轻盐胁迫。本文评述了提高棉花耐盐性和躲避或减轻盐胁迫的途径、原理和方法,提出在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适宜品种、水肥运筹、种子处理及地膜覆盖和诱导根区盐分差异分布等农艺措施是现阶段控制盐碱地棉花盐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盐碱地树种选择及抗盐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进行盐碱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盐渍化地区树木的造林成活率,促进树木更好地生长,笔者系统地讨论了盐碱地人工造林的一些技术措施: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对盐渍化土地进行合理分区,做到适地适树,有效控制地上水分蒸发,通过添加改良剂、施用生长调节剂、吸水剂蘸根以及接种菌根等高新技术改良土壤,以保证苗木水分平衡而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系列造林技术,旨在为盐渍化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依据和参考,以期充分发挥盐碱地森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东营市农高区果树产地土壤环境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摸清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果树产地质量状况,指导当地果蔬农产品安全清洁生产,对东营农高区果树产地的土壤有机质、pH值、容重、粒径组成、盐分、速效养分及重金属等指标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0.61%~1.01%,有机质含量不高,高钾低氮低磷,需要培肥土壤。土壤pH值均高于8.25,盐分含量0.12%-0.18%之间,说明调查区土壤轻度盐渍化。土壤中细沙粒比例较高,属于砂质壤土。调查点土壤重金属镉、汞、铜、铅、铬、砷含量均低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重金属含量限值,可以实现果品的清洁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木本植物逆境胁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本植物(Woody plant)具有多年生、木质部发达和茎坚硬等特点,能抵御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本综述归纳了木本植物逆境胁迫的几个重要方面,例如盐胁迫、干旱胁迫和低温胁迫。归纳并总结了与应激有关的基因、蛋白质、转录因子和应激反应机制,并简要概述了木本植物在植被保护、园林绿化和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最后对木本植物研究的局限性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蒙古柳(Salix linearistipularis)作为松嫩平原盐碱地区唯一具有群落分布的木本植物,是研究逆境胁迫的重要树种材料。因此,本综述着重介绍了耐盐碱木本植物蒙古柳对盐等逆境胁迫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木本植物逆境胁迫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英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215-215
针对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地区有潜在盐渍化威胁,1996—2000年通过定点、定位观测,查明不同灌溉技术等条件下的土壤盐分含量及运动规律,其中只灌不排水的土壤盐分高于单灌单排水的含盐量。只灌不排水的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1086%、单灌单排水的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1004%。提出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和土壤盐渍化发展趋势测报,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依据,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the dry areas of the worl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pressure to apply low quality brackish waters for plant irrigation (agriculture, horticulture, landscape greening).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demand to improve salt tolerance of conventional crops and to develop adequate irrigation techniques too. The efforts in the past decades to approach the understanding of salt stress mechanism by focusing on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earch were disappointing with respect to progress for crop growth and yields under saline soil conditions. However, it is generally agreed by all disciplines involved in research for crop salt tolerance that under saline soils conditions the reduced water supply of crops is the most critical growth factor.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model calculation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at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root water uptake on the salinity of the root surrounding soil fraction (rhizospheric soil). It is shown that root hair length and rhizospheric soil volumes are factors most relevant for understanding crop salt tolerance, when growing in soils. It is postulated that short root hairs contribute to a lower salt tolerance (onions), whereas long root hairs enhance water uptake from saline soils and crop salt tolerance (rape).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roots and soil contribute to the salt tolerance of crop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t is doubtful that selection for salt tolerant varieties and breeding for salt tolerance under conditions of water and flow culture experiments is very efficient. Breeding for more salt-tolerant crops and brackish irrigation techniques should consider root morphology and soil/root contact zone.  相似文献   

15.
旱改水种稻治涝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英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215-217
针对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地区有潜在盐渍化威胁,1996—2000年通过定点、定位观测,查明不同灌溉技术等条件下的土壤盐分含量及运动规律,其中只灌不排水的土壤盐分高于单灌单排水的含盐量。只灌不排水的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1086%、单灌单排水的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1004%。提出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和土壤盐渍化发展趋势测报,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依据,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民勤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盐分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保护干旱地区胡杨林的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应用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盐分的垂直变化特征及生长季期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胡杨林下土壤全盐含量在0.55%~3.42%之间,土壤全盐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且以0~40 cm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在80~120 cm较为稳定;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全盐含量较高,其中JHCD、SWCD、SCKD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平均值分别达到1.54%、2.80%、1.11%。土壤全盐含量在胡杨生长季节上的变化总体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不同树龄胡杨林下的土壤全盐含量不同,表现为中年阶段>成熟阶段>老熟阶段,SWCD不同树龄胡杨林土壤全盐含量的差值略大。采样点土壤全盐量的变异性属于中等变异,土层越深,土壤全盐量变化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土壤盐碱化防治是新疆地区农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取了两个耕地土壤剖面和一个丘间地原生土壤剖面进行调查,室内测量其土壤粒径、容重、含水率和含盐量,探讨了原生盐碱荒地及开垦农田水盐变化特征与规律,以便为该地区防治盐碱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土层物理性质的差异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粘粒及粉粒较多的土层积盐现象更为明显;(2)土层的结构异质性对水分盐分有阻滞作用,导致土壤中存在盐分堆积层;(3)灌溉水导致土体淋溶强度增大,这虽能降低土体中的盐分却增加地下水矿化的风险。建议该地区土壤盐碱化防治应因土层异质性而设置相应的排水措施,灌排结合以达到土壤盐碱化防治乃至保护地下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土壤盐分对酶活性和镉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水稻在盐分和镉(Cd)污染作用下的生理变化以及土壤酶活性和镉形态变化,利用盆栽试验在不同盐分处理的重金属Cd污染盐碱土上种植水稻,对酶活性(土壤、植物)及Cd形态转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Cd污染水平下,盐分从0.3%增加到0.5%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2.1%~19.5%和3.8%~64.3%。当盐分含量高于0.5%时,水稻幼苗萎鄢。植物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随着盐分和Cd含量升高而提高。盐分处理也导致Cd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并改变Cd的形态分布,盐分含量越高交换态和还原态比例升高,说明Cd 污染盐碱土上,土壤和水稻酶活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盐分和Cd污染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呈现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9.
延安新区(北区)道路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延安新区(北区)道路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和内梅罗指数法对研究区域土壤进行综合肥力评价,为当地道路绿化建设提供依据和建议。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均值14.37 g/kg)和速效钾(均值53.00 mg/kg)均属于4级、含量低的水平;碱解氮(均值34.28 mg/kg)属于5级、含量很低的水平,速效磷(均值2.64 mg/kg)属于6级、含量极低的水平。土壤pH为8.25 ~ 9.39,土壤总体上呈碱性-强碱性。容重为1.02 ~ 1.73 g/cm3,土壤紧实度较高。总盐为0.45 ~ 1.48 g/cm3,土壤盐渍化现象较突出。内梅罗综合肥力指数分析表明延安新区(北区)行道树土壤处于四级、肥力贫瘠水平(< 0.9)。根据以上结果,可采用增施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种植绿肥植物、改良土壤碱性等措施来进行绿地土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