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西油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广西主要栽培经济树种之一,现有油茶种植面积36.7万hm2。介绍广西油茶产业建设概况,分析油茶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筛选油茶优良品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优质食用木本油料树种 ,油茶油含不饱和脂肪酸 98.9% ,长期食用能益寿延年。茶果壳、茶枯饼可提取皂素、栲胶等 ,为林区脱贫致富提供物质基础。全国油茶林面积近 4 0 0万 hm2 ,但由于品种混杂 ,劣种占多数 ,平均年产油不足 37.5 kg· hm-2。福安市现有油茶  相似文献   

3.
百菌清等3种药剂防治油茶炭疽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油茶是我省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仅丰城市油茶面积就达3.49万 hm2 ,但是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却很低 ,除油茶品种混杂、树龄老化、管理粗放及虫害等因子外 ,油茶各种病害的危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据 1997年和 1998年测报调查 ,我市油茶炭疽病在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发生 ,其发生面积分别为 1.92万 hm2 和 2 .16万hm2 ,果实一般被害率为 2 0 %~ 30 %,严重地区达到 70 %~ 80 %,防治油茶炭疽病已是当前油茶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98年市森防站成立防治油茶炭疽病药效试验组 ,分别以 75 %百菌清、6 0 %百菌通和 5 0 %的甲…  相似文献   

4.
宁都是油茶中心产区县,现有油茶林面积近1.33万hm2.从2010年起,列为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近2年新造高产示范林1 466.67 hm2.笔者结合宁都实际,对宁都油茶产业发展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细叶巴戟天2年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油茶种植带面与种植带间2种套种位置,打穴、开沟、全垦+开沟共3种整地方式,在郁闭度为0.1~0.3、0.3~0.5、0.5~0.7的油茶林下套种,研究套种位置、整地方式及油茶林郁闭度对油茶林下套种的巴戟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茶林的种植带间套种效果最好;以全垦+开沟整地方式下的套...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光山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振兴林业的突破口,提出通过5年努力,使全县油茶面积发展到20 000 hm2。动员全县农民积极参与,利用四旁零星空地广种油茶,实现家庭食用油自给,让全县17万农户受益,打造全国油茶北缘强县和全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县奋斗目标。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完成新造油茶面积6 000 hm2,油茶林木成活、保存率在96%以上,前两年新植油茶已经开花结果。经测算,油茶林龄6年时可实现单株结果量生产0.5 kg油。完成昔日低产老油茶林改培3 333 hm2。随着油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建油茶林陆续进入结果期,计划下一步启动油茶加工厂建设,加强油茶系列产品的加工利用,实行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黄梅县是湖北省油茶生产重点县市之 一,油茶面积达2700hm2 。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资源,发展油茶不仅可 以维护中国粮油安全,还可以推动黄梅县林业产业建设,增加林农收入 。 因此,本文详细介绍了黄梅县油茶产业现状,分析 了黄梅县油茶发展存在认识不足、管理粗放、品种混杂、资金不足、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发展油茶产业的5条对 策,推动黄梅县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行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油茶是太湖县主要乡土树种之一。1987年全县油茶面积达6667hm2,油茶产量为产油茶籽50万kg。后因油茶籽无收购,油茶林逐渐荒芜。为有效开发太湖县现有油茶资源,必需提高油茶种植的科技含量,提高现有油茶资源的效益,建立高效油  相似文献   

9.
林下种养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对油茶林下养鸡、林下种草、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4种林下种养模式下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变化和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油茶林地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显著提高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其中间种大豆的效果最显著;林下养鸡和林下种草显著提高油茶林地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全磷含量,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对其影响不显著;不同模式下Al-P和Fe-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O-P和Ca-P,其中林下种草能显著提高根际Ca-P含量。  相似文献   

10.
永安市油茶栽培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调查、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永安市现有油茶林面积约988.77 hm2,槐南乡和安砂镇是油茶主要分布区,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管理粗放,果实产量低,出油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对现阶段永安市油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油茶发展的趋势做出综合评价,提出一些适于永安市油茶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花黄精根茎繁殖苗在油茶林下开展不同栽培模式种植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容器、大田和油茶林下三种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平均株高和平均地径大小为:容器>大田>林下,且容器栽培显著高于大田和油茶林下栽培,平均块茎鲜重大小为:容器>林下>大田,容器和油茶林下显著高于大田栽培.三种栽培模式对多花黄精地下块茎多糖、黄酮和薯蓣皂苷...  相似文献   

12.
在成年油茶林下进行养鸡和种植灵芝。在调查种、养对油茶林影响的基础上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年油茶林下养鸡或种植灵芝对油茶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反而养鸡对油茶春梢的伸长、花芽分化和座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种植灵芝对油茶座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油茶林下养鸡每公顷年收入可增29 250元,种植灵芝每年收入可增17 250元,在油茶林下进行养鸡或灵芝种植的复合经营模式可行。  相似文献   

13.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种植是维护中国粮油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本文简述了油茶高效种植、林下经济、病虫害防治及油茶加工产业的发展进程,为国内油茶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油茶幼林林下经济作物高效间作模式,对花生、大豆、黄菊这3种经济作物进行油茶幼林林下间种试验,并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油茶幼林林下间种均能有效促进油茶幼树树体的生长,其影响顺序分别为间种花生间种黄菊间种大豆,建议推广油茶幼林间种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油茶组(Camellia Sect.Oleifera)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全国14个省(区),种植面积达300万hm2.茶油为油茶组多个树种种仁油的统称,其中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最为常见,其次是浙江红山茶(C.chekiangoleosa)和短柱茶(C.brevistyla)等.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目前种植面积大约2.2万hm2,鲜果产量为5 200万kg左右,产油量为260万kg左右。根据油茶发展规划,2017年、2022年和2037年油茶资源面积将达到3.40、4.67和5.00万hm2,鲜果产量分别达到8 500、19 600和39 200万kg,产油量将分别达到425、980和1 960万kg。经预测,河南省2017年、2022年和2037年茶油消费潜力将分别达到2 531.09、7 070.83和16 813.24万kg,消费缺口将分别达到2 106.09、6 090.83和14 853.24万kg,油茶种植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幼龄油茶套作山稻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幼龄油茶套作山稻和纯林粗放经营2种经营模式对油茶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经营模式油茶树高、春梢显著高于粗放经营模式,分别增加10.9%和28.6%,达到1%的极显著性水平,地径增加4.5%,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证明油茶套种山稻能明显促进油茶生长;油茶与山稻套作可起到以耕代抚育的作用,不仅能节省0.27万元/hm2油茶抚育资金,还能从山稻收成中获得1.59万元/hm2的净收益,表明油茶幼林期套种山稻经营模式切实可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河岭村杭坑自然村寨子窠22年生的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套种大果红花油茶(Camellia magnocarpa(Hu et Huang)chang)试验,对大果红花油茶纯林与林下套种的生长差异、锥栗产量、林下植被种类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锥栗林下适宜套种大果红花油茶;2锥栗林下套种大果红花油茶对锥栗产量有促进作用;3套种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比锥栗纯林更丰富。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标准地和历史资料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广西油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到2014年,广西油茶病虫害249种,其中,油茶害虫191种,病害58种。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和马尔可夫链方法进行预测,预计到2025年,广西油茶病虫害种类将增加到300种,年度严重危害面积将达到6 000 hm2。建议采用适地适树、科学规划、良种壮苗、加强监测、推广生物防治等措施控制油茶病虫害。  相似文献   

20.
油茶林套种鱼腥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茶林下套种鱼腥草,以种代抚、以短养长,能充分利用地力、节省劳力、熟化土壤,既可提高油茶质量及产量,又能得到茶油之外的经济收入。本文介绍了油茶林下套种鱼腥草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