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进行校园雨水花园景观改造,通过雨水花园景观中运用的设计手段和技术设施,将雨水管控设施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解决对校园雨水的内涝困扰,改善校园的水生态和水环境,促进生态校园的建设。同时为我国其他校园雨水花园景观改造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居住区普遍存在的用水需求量大、雨水资源利用率低、排水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分析了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管理目标。探讨了居住区4种常见建筑形态和3种典型布局中雨水收集利用景观的类型和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居住区中住宅建筑、场地和道路及传输功能绿地"可食用景观"、"多功能弹性景观"、"可变化景观"的营造方法。对居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嘉兴市面临的城市内涝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问题,嘉兴水问题治理在规划转型的新常态下变革思路,借鉴国外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本文基于嘉兴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对蒋水港绿道和勺园停车场试点的运作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本次调研对课题中地域性参数化试验研究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北京的四个低影响开发实践案例,分析了低影响开发模式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提出了不足之处和相应的对策。文末总结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北京地区景观设计中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7,(3):97-102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方式,离不开生态绿地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基于深圳所处自然植物带的优势,造就了该城市绿地建设可选的园林植物资源多样性极为丰富。本研究以既耐干旱又耐水涝为选择标准,利用植物快速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对深圳光明新区试验点植物材料做出系统测定。根据所得到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植物材料做出分析评价。然后从中挑选最具生理意义的参数进行换算,并依据换算得分对植物排序。旨在对众多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做出有益探索,以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7.
张广新  宋扬  石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0):167-170,180
雨水花园可以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流量,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而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沈阳市为例,因地制宜,从设施面积、组成构造等方面分析了雨水花园设计中的关键参数和影响因子。关键设计参数为蓄水层高度、种植土层结构、填料组成和深度及砾石层结构,影响因素主要为沈阳市降雨特点、植物品种、土壤渗透系数、雨水花园面积率。以沈阳市某居住小区为例,运用水量平衡分析方法设计雨水花园,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计算得出小区内屋顶、道路、绿地的雨水径流量及小区所需雨水花园总面积,为雨水花园在东北寒地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首钢西十项目以消纳北京市3年一遇24 h降雨量(108 mm)为目标进行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从雨水渗透滞留与储存利用两个角度考虑,以西十地块的现状特征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方法针对渗透滞留系统,通过SWMM建立低影响开发模型和传统开发模型,模拟不同重现期(1年一遇、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24 h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对比分析两种开发模式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针对储蓄利用系统,通过SWMM模拟2017年全年降雨过程,以周为单位统计外源雨水调蓄池收集的径流总量,与西十地块植物灌溉需水量相比较,分析雨水调蓄池中收集径流的利用情况。结果(1) 依据场地现状在其内部设计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池、雨水调蓄池6种LID设施,在1年一遇、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西十地块低影响开发系统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100%、100%、100%、78.79%、50.41%、34.73%;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100%、100%、100%、70.12%、33.33%、19.44%,1~3年重现期峰值消失,其后峰值出现时间推迟375、310、240 min。(2)2017年,外源雨水地块雨水调蓄池接纳径流总量9 617 m3,径流收集主要集中在第25~35周,单周最大收水总量为2 078 m3,发生在第27周(6月初),第1~20周、43~52周收水量基本为0;2017年第25周、第27周、第29~32周、第34~35周、第41周雨水调蓄池收集径流量在满足本周灌溉需求后仍有余量,冬季雨水调蓄池空置率较大。结论(1) 低影响开发设施对雨洪问题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可以减少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推迟峰现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迟削减能力逐渐减弱。低影响开发系统的雨洪调控能力具有上限。(2)根据北京市2017年全年降雨量日值统计,外源雨水地块雨水调蓄池中径流收集的利用率为43.65%,有30周(210 d)雨水调蓄池空置率为100%,较为浪费。在进行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成本造价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雨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面对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海绵公园随之而产生.阐述了“海绵公园”的概念内涵、内容特点及其价值所在,提出了景观设计中的理论及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公园海绵化的景观设计方法,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0.
上海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因地理条件所限,遇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严重等急需解决的难题。为了推进临港海绵城市试点工程的建设,探索雨水花园的适应性应用,根据上海滨海盐碱地区雨水径流的水文特点,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在雨水花园种植层中加入不同介质土(草炭、有机肥、石膏、黄沙、污泥、椰糠、混合土)对降雨径流水文特征(出流洪峰延迟时间、洪峰时刻累积径流削减率、径流总削减率、雨水花园渗透率)的影响,提出适合上海滨海盐碱地区雨水花园的种植土,为雨水花园在滨海盐碱地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对出流洪峰延迟时间最优的介质土是混合土(63 min),对洪峰时刻累积径流削减率最优的介质土是草炭(89%),对径流总削减率最优的介质土是黄沙(76%),对雨水花园渗透率影响最优的介质土是有机肥(9.2E~(-07) m/s)。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末端”雨水处理措施已经不适用.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通过源头分散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雨水管理理念.总结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及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和局限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在推广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展望了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滞留系统中,通过模拟自然降雨强度,对4种地被植物调蓄道路雨水以及自身耐水淹抗干旱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层滞留雨水时间为4.8~14.0 h,系统可以滞留雨水7.0~17.9 h,且随着进水量的加大,植物层和系统层差异显著(P0.05)。在基质相同的条件下,同种植物在不同进水量情况下滞留雨水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植物在相同进水量条件下滞留雨水时间差异显著(P0.05)。(2)3种降雨强度不同植物系统的蒸发量与植物蒸腾量不超过7%,生物滞留系统基质蓄水量稳定在13.68 L/m~3。(3)4种地被植物在不同水分处理的适应能力均可作为道路地被植物,且推荐依次为狼尾草、头花蓼、地瓜藤、玉龙草。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科学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会让城市的运行更加科学完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基于此,本文就"海绵城市"建设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提升景观园林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低维护屋顶绿化的屋面系统和绿化植物、栽培介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城市水循环模式,探究雨水花园采水、集水、蓄水、净水系统,同时从集、净、蓄水和植物选择营造方面探讨雨水花园景观、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6.
陈宇  刘曦 《农业与技术》2022,(19):101-103
低影响开发是城市中水文、生态与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水文生态系统,旨在降低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增强城市韧性,强化城市恢复力。因此,如何保证“城市海绵体”生态、健康、安全的发展成为当前关键的热点问题。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低影响开发的设计流程,并形成了“水绿生态网络格局—塑造灰绿耦合结构—建构基础设施形式”3个核心设计阶段,分析了各设计阶段主体与目标簇群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设计师提供快捷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7.
18.
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基础上,以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为例分析了干旱城市雨洪管理的建设背景及绿色基础设施技术策略,从中借鉴凤凰城在城市雨洪管理方面成果和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干旱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率与强度增加,为了找到居住区应对未来极端降雨天气的最佳适应性方案,以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花园B区为例,根据研究区原有管网资料、气象资料等建立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在2、5、10 a和50 a不同降雨重现期情景下的径流过程,评价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和雨水罐4种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不同组合对雨洪的控制效果,并根据研究区本地特征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2、5、10 a和50 a重现期降雨条件下,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雨水罐均有显著的径流控制效果,植草沟削减峰值能力尚可,但削减径流量效果欠佳;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和雨水罐的组合方案性能全面、稳定,组合LID措施明显比单独LID措施雨洪控制效果更显著,多重组合措施调控效果优于双重组合措施。因此,应采用组合LID措施并举的方式,依据研究区的实际需求对布设规模做出适应性调整,科学合理地实现渗透、滞留目标,提升居住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莱芜市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0年共30年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莱芜市<1 km低能见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出现低能见度的气象条件,阐述了莱芜市<1 km低能见度的年、季、日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