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泰山森林生态站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同期林内外气象因子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对气温、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等因子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土壤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对林外明显偏低,但是,林内湿度相对林外偏高;(2)林内温差和湿度变化幅度明显较林外小。揭示了我区森林小气候的基本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在黑龙江黑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五大连池风景区分站(以下简称景区分站)采用连续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测定蒙古栎林内、林外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分析其差异特征,旨在揭示森林内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及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月份的观测数据,分别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主要气象因子来探讨森林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结果:(1)林内、林外月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外温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内,8月温度最高,1月温度最低;(2)林内外月均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内湿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外,8月湿度最高,5月湿度最低;(3)林外太阳辐射强度月均值始终高于林内,5月太阳辐射最高,1月太阳辐射最低;(4)林外风速月均值远高于林内,5月风速最高,1月风速最低。森林可以通过调节小气候具有优化环境的多重功能。结论:由于森林树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以显著降低林内温度。太阳辐射穿透树木冠层进入林内,冠层的枝条和叶片对太阳辐射都有一定程度的阻挡,使得林内太阳辐射明显低于林外。森林树冠对风能够起到显著的阻挡作用,从而使得林外风速明显高于林内。而森林林冠层对地面进行覆盖,使林内比林外保持了较高的湿度,因而林内湿度又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3.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龙门石寨施业区内森林环境空气质量观测场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同期林内外气象因子定位观测的方法,对该景区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4个林内外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林内外气象因子的差异,揭示各种类型小气候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林外普遍明显偏低,林内湿度相对林外偏高;(2)林内温差和湿度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林外。  相似文献   

4.
依据辽宁冰砬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4—2016年天然次生林内2m层空气温湿度及林外1.5m层空气温湿度观测数据,分析冰砬山区林内外空气温湿度差异。结果表明:冬季林内气温高于林外,夏季林内低于林外;林内气温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气温低于林外气温,夜间林内高于林外;林外月平均空气湿度高于林内;林内空气湿度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林外,夜间林内空气湿度低于林外。森林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林内外气象要素的分析可以揭示林区内小气候动态变化规律,同时也是明晰枯落物在天然状态下生态水文效应的前提。选取广西的典型林地,采取林内外定位对照观测方法,对试验区内冬季(10—4月)的林内外气象要素及冠层截留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冠层截留效应与降水量相关;林内温度、湿度、风速均与林外有显著相关性;林内外潜在蒸散发变化趋势明显,冬季林外潜在蒸散发远大于林内。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森林内各梯度的温度、湿度、风速进行系统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森林小气候影响下的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温度:各梯度月平均温度均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降低值均高于理论值,林内日变化速率快于大气变化速率,森林-大气边界在日变化规律上具有一定的边缘效应;②湿度:森林具有一定的增湿作用,年平均湿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湿度变化与降水量均密切相关,并且夏季相对湿度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大气湿度基本无日变化;③森林具有显著的防风作用,年平均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林内风速基本无日变化,4、5、11月湿度低、风速大,是小兴安岭林区高火险时期,而在此期间,每日的14时前后的风速最大,湿度最小,这时尤其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7.
采用梯度观测塔对森林小气候进行定位观测,以神农架森林生态站2017年全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空气温湿度、风速、水汽压、降水量、太阳总辐射、土壤温湿度等因子对神农架华山松人工林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月至3月,以及10月至12月,林内(1.5m)空气温度略高于林外温度,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从4月至9月,林内空气温度略低于林外温度,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空气湿度在不同月份均较高,且变化不大。与林外两个梯度(24.0 m和33.0 m)相比,林内风速明显降低,风速分别降低47.15%和53.29%。水汽压在8月份最大,并与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林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8.6%。林内全年太阳总辐射为645.6 MJ/m~2,夏季最大为245.1 MJ/m~2,其次为春季197.1 MJ/m~2,秋季113.0 MJ/m~2,冬季89.4 MJ/m~2。  相似文献   

8.
对西天山地区春夏季森林内外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森林内外各气象因子的差异情况,分析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4-9月林内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风速相比林外总体偏低,但土壤湿度相比林外明显偏高。(2)林内外气温和土壤湿度的差异性在6-8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动气象观测站对林内外小气候进行定位观测的方法,以神农架森林生态站2019年9月~2020年8月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等因子对神农架华山松人工林林内外气象要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高于林外,而其他季节林外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高于林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10月,林内外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79.7%和76.9%。空气相对湿度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在雨季林内相对湿度高于林外,而其他季节林外相对湿度高于林内。林内风速低于林外,林内比林外月平均风速降低44.3%。全年林内外太阳总辐射分别为1047.9 MJ?m-2和4116.9 MJ?m-2,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514.4 umol?m-2s-1和1987.9 umol?m-2s-1,林内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在各月均明显低于林外。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地能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对天津市水上公园林内、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定量研究了林分调节城市小气候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量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外比林内高出近3倍。2)降雨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内占林外降雨量的67%。3)冬季风速一般高于夏季,林内相比于林外可消减风速27%~73%,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北风。4)林内与林外相比,在夏季,林分起到降温保湿的作用;在秋冬季,林分起到保温降湿的作用。5)土壤温度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林分改善城市小气候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对沿海防护林林内外的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布点测量。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对于风速有明显的减弱作用,风速最小值处于林带中央位置;风速减弱的整体趋势呈抛物线状,在林带作用下先减弱,离林带越远,这种减弱风力的作用越弱;经过防护林的作用,风力减小且风速变化幅度也减小;防护林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防护林林内气温相对降低,相对湿度相对增加,对沿海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州旗山常绿阔叶混交林空气含氧量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TM400氧气分析仪和气象测定仪对福州旗山森林公园中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停车场进行24小时连续同步观测,据此分析出2类观测点内空气含氧量的日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常绿阔叶混交林中空气含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2类观测点内空气含氧量一天24小时的变化规律相似,呈抛物线形曲线变化,峰值都出现在下午15∶00,呈现出"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但在常绿阔叶混交林中,其各时段空气含氧量都比停车场高,且差异显著。2)常绿阔叶混交林空气氧气含量与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光照强度呈显著相关,与空气湿度呈及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空气含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排序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油松中龄林的气候效应,笔者运用自动气象站对晋东南油松中龄林林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气压进行了为期1年的同步、连续观测,分析不同因子在林内外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太行山油松中龄林林内外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太阳辐射的变化趋势相近,林内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压、年平均风速、年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分别为6.43℃,69.06%,0.09 m/s,87.94 KPa和39.67 W/m^2;林外分别为8.92℃,62.27%,0.82 m/s,87.81 KPa和137.14 W/m^2.油松林具有降温、防风、增湿、改变风向和减少太阳辐射的作用。此外,油松中龄林不仅具有明显的小气候效应,且改变了上述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克里格空间数据制图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1—2008年黔南州森林春季防火期主要气象因子与林火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州森林春季防火期内降雨量、蒸发量和最大风速相对空间分布不均匀,而最高气温、最小空气相对湿度则相反;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时间动态明显;森林火灾次数及火场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以都匀、平塘和罗甸3地为分界线,东南部6个县市森林火灾次数及火场面积大于西北部6县市。  相似文献   

15.
陈志平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15-17,30
设立标准地,测定杉檫人工混交林内地表可燃物水分与林内气象因子及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关系,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它们对地表可燃物水分析出规律影响的权重。结果表明权重大小顺序为:相对湿度、风速、温度、地表可燃物负荷量。  相似文献   

16.
定点观测结果表明:海岸林带、农田林网对改善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效益十分显著;风力可降低39.2%—63.4%;蒸发量减少24.5%;相对湿度提高1%—2%;气温增高0.6—1.8℃;土壤含盐量从4.50000‰下降到0.43160‰—0.19000‰;早晚薯产量增加3.9%—16.4%,早晚稻产量增加3.3%—17.9%;特别是秋粮作物防护效益十分明显,出米率可提高3.5%—7.9%。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0—2018年云南省云南松分布区气象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比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研究气象指标与森林火灾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防火期平均气温在1998—2018年达显著上升水平,年均与防火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均在1995—2018年达显著下降水平;年均及防...  相似文献   

18.
崇礼区典型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崇礼区3种主要林分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该地生态效益评估以及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崇礼区典型林分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连续观测,并以开阔无林地为参照对象,采用柱状图、散点图、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PHF)、白桦(Betula platyphylla,BF)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PF,)3种纯林以及无林地(NF)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分析气象因素及植物光合特性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并运用单极系数法以及空气质量系数法对不同林分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呈双峰型,最低值一般出现在中午,不同林分最高值出现时间不同。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明显差别,空气负离子浓度从高到底依次为:河北杨(1 101 ion·cm-3)白桦(847 ion·cm-3)油松(755 ion·cm-3)无林地(344 ion·cm-3)。(2)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植物光合特性总体呈正相关。(3)计算空气质量评价参数得出不同林分单极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河北杨(0.92)油松(1.01)白桦(1.25)无林地(1.37),各林分空气质量评价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河北杨(1.25)白桦(0.85)油松(0.80)无林地(0.27)。[结论]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存在差异且阔叶林高于针叶林,空气离子浓度的变化受外界气候因素及自身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明显,不同林分空气质量评价指数也存在差异,合理配置林分资源有利于空气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9.
使用2015~2017年我国29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物PM2.5、PM10、O3浓度和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日数据,对每个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与气象要素的月平均值进行了线性相关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然后Meta分析合并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结果表明:PM2.5浓度与所有气象变量(除风速)呈相关、PM10浓度与所有气象变量呈相关,而O3也与所有气象变量(除相对湿度)呈相关,但O3与气象变量的相关方向和PM2.5、PM10相反。通过对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21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都得到较好程度的解释(R2>0.5)。同时,对影响PM2.5、PM10和O3的主要气象因素的效应进行了合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