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实现春小麦的节水高产栽培,提高麦田的水分利用效率,该试验选用了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灌水处理,系统的研究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增加,麦田总的耗水量增大,土壤水的消耗量减少.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变化与水分供应量有关,阶段灌水量大则耗水量高.对产量构成进行分析得出,对亩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最大的灌水时期是拔节期.而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对千粒重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处理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表现为:2水>3水>4水>1水>CK.产量则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大,2水和3水处理与4水处理相比较.产量差异并不明显,但耗水量却明显减少.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统一.在各灌水处理中,以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在生产中可以将该确立为春小麦节水高产统一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3.
北疆滴灌春小麦耗水特征及作物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滴灌春小麦耗水特征, 2012年设置315、360、405、450、495、540 mm 6个滴灌春小麦水分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耗水量及作物系数。结果表明,滴灌小麦根系主要吸收0~60 cm土层水分,苗期、分蘖期主要消耗0~40 cm土层水分,拔节期后主要消耗0~60 cm土层水分,80~100 cm土层含水率变化不大;水分适宜处理的春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为523.53 mm,各阶段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2.64%、12.91%、25.36%、33.97%、15.11%,相应的日平均耗水强度分别为3.31、6.15、8.85、11.11、3.60 mm/d,拔节期和抽穗期为小麦需水关键期,尤其在抽穗期对水分最敏感;小麦的作物系数各生育期分别为0.76、0.77、1.11、1.16、0.46,全生育期作物系数为0.87。 相似文献
4.
利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下不同时期断水对春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在断水初期蒸散强度明显高于断水后期;随着春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水分含量各水平梯度断水前日平均耗水量增加,同一梯度土壤水分含量在断水后,到达各临界水分的时间有缩短的趋势;同一断水时间,随着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到达各临界水分时的日平均蒸散量也增加;同一水平梯度含水量随断水日期推后水分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覆膜进程和施肥对春小麦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年降水量 4 1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底墒和覆膜进程有关。增加底墒和施肥 ,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增加。高底墒处理的平均耗水量 (32 7.7m m)比低底墒(2 85 .4 mm)高 4 2 .3m m,差异达显著水平 (P<0 .0 5 ) ;施氮后 ,耗水量也显著增加 ,不施氮时 ,平均耗水量为2 99.0 m m,施氮后平均为 314 .1mm,施氮比不施氮增加 15 .1m m。在降水相对丰富年份 ,对低底墒处理 ,不同覆膜进程对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没有显著影响 ,而对高底墒处理 ,覆膜 30 d和 6 0 d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全程覆膜 ,但覆膜 30 d和 6 0 d间、全程覆膜和不覆膜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因此在降水丰富年份 ,全程覆膜并没有使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 ,同时也并没有使作物收获后的残留底墒增加。从总体上看 ,覆膜处理比底墒和施肥对作物耗水量的影响小。无论是用地上干物质计算 ,还是用籽粒计算 ,施氮后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增加。地膜覆盖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底墒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宁夏春小麦品种在水分胁迫下的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Fv/Fm)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4个春小麦品种的Pn、Fv/Fm和RWC与对照相比均下降,并且下降幅度随春小麦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认为Pn、Fv/Fm和RWC可以作为宁夏春小麦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9.
李德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35(3):311-314
根据甘肃省干旱区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从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出发,根据小麦各生长期的需水规律,建立了喷灌条件下春小麦田间水分运动模型,并对模型方程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作了进一步的演化,对喷灌条件下水分运动规律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得到了适合甘肃自然条件的节水喷灌制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品种展示试验,筛选出适宜我区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的春小麦品种。经试验对比,适宜我区种植的品种有宁春58号、宁春39号、宁春53号、永良15号、宁春60号、宁春59号。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降水的季节分布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因素的主次,6月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提出了丰产的降水分布为4月23.8~32.3mm,5月50.6~58.7mm,6月94.7~103mm,7月161.2~172.8mm;分析了边际产量效应,各月均是在干旱时灌水边际产量效应高,超过适宜水分后为负效应。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节水灌既提供科学依据。模型也可用于省内地区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的测报 相似文献
12.
用60Co射线200Gy、250Gy、300Gy的剂量对3个小麦品种的风干种子进行辐射处理,从芽长、出苗率、成株率、畸变苗(株)率和植株致矮性等方面研究了M1代的辐射效应;从早熟性、矮秆及穗型变异等方面研究了M2代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M1代各供试材料的田间出苗率,成株率及株高均呈下降趋势,而畸变苗(株)率呈上升趋势。3个供试材料对辐射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其敏感顺序为:荷兰1号>永良4号>永良12号。在M2代中,3个品种总的突变率分别为荷兰1号(0.62%)、永良4号(0.54%)、永良12号(0.50%)。各处理中诱发突变频率高低的剂量顺序为250Gy>300Gy>200Gy>。用60Co射线处理小麦干种子,可以在短期内改变品种的早熟性和穗部性状。 相似文献
13.
厩肥、化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春小麦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厩肥的施用使春小麦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平均增加770kg/hm^2、1240kg/hm^2、4%,使穗粒数平均增加4.2粒。氮磷、氮磷钾化肥的施用使春小麦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穗粒数都有明显增加;厩肥与氮磷化肥配合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表现为正交互作用,与NPK化肥配合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密山地区春小麦害虫及天敌种类的调查,已了解到为害春小麦根部的害虫有5种;茎、叶部害虫有24种;穗部害虫有7种;分属10目20科,天敌昆虫14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建立春小麦苗期需水量与每穗小麦小穗数的相关关系,进而可以按预定的小麦产量,推算出其适宜的灌水量,以达到提高灌水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程乾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4):54-59
冬、春灌的棉田,一般都能满足棉花发芽、出苗和苗、蕾期发育的需水量。春旱年份,高密度棉田、早熟品种先显旱。地膜覆盖有明显的保墒提墒作用。花铃期棉田需水量最大,常年气候条件下,需补充灌水70~80立方/亩,这是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地膜棉田、早熟品种需水高峰期明显提前。吐絮期棉田一般不需灌溉,但个别秋旱年份,初絮期灌溉对创高产有利。在春旱情况下,提倡蕾期蓄水灌溉,但要注意控制徒长。 相似文献
17.
从春小麦优良品种“东农120”的育成中证明,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是完全可能的。“东农120”不仅抗多种病害,而且高产又质佳。它的育成是在正确育种目标指导下,采用复合杂交,以逐步达到综合多方面的优良性状;并对杂种后代的选择是在促进选择性状易于表现和鉴别的条件下,根据各性状遗传性稳定的早晚按世代分先后;根据育种目标的主次分前后,采取选择性状由少到多,逐步达到全面综合选择的方式。说明这些措施对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19.
春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水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等性状间存在显著的水、肥工作效应。水肥措施可显著影响穗粒数和穗粒重,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增加灌水对籽粒品质性状具有稀释效应,增加施肥可改善小麦品质状况。 相似文献
20.
试验证明,春小麦病毒病毒原的传毒介体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不能经卵传毒。土壤、种子、蚜虫、叶蝉及汁液磨擦接种均不传毒。生物学测定及田间调查表明,该病毒的症状为矮化、丛生、叶片有条纹花叶、条点及植株早枯。症状表现与感病时期及温度有关,日温高于30℃则隐症。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与日本 Toriyama 的报道一致。黍(Panicummiliaceum),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野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为新确定的寄主。该病毒在谷子及黍上造成大面积危害,并在谷子上表现特殊症状。ELISA 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与小麦丛矮病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以上结果及电镜观察(已报道)确定该病毒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又名小麦丛矮病毒(WRSV)。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