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20例鼻疽马骡各器官所发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196个鼻疽结节进行了免疫病理形态学观察。根据鼻疽结节细胞组成成分分析,渗出性鼻疽结节的免疫性质主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生性脓性鼻疽结节为混合性免疫,增生性干酪化鼻疽结节主要是细胞免疫.增生性钙化鼻疽结节为显著减弱的细胞免疫或免疫消失。  相似文献   

2.
为了证明1974年冬从我国某岛鼻疽菌素点眼和鼻疽补体结合反应阳性马骡肺瘤块状病变中分离的球拟酵母属的白色球拟酵母(Torulopsis candida)和假丝酵母属的季氏假丝酵母嗜果实变种(Candida guilliermodii var.carpophila)与鼻疽杆菌之间是否存在免疫学的交叉反应关系,曾将这些酵母样菌分别或混合培养制备了酵母菌素,并同时制备了两属酵母菌的抗血清与鼻疽菌补体结合反应(以下简称“补反”)  相似文献   

3.
类鼻疽杆菌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类疽杆菌在不同温度,PH,湿度及不同类型土壤和水中的存活试验,类鼻疽杆菌与水、土壤分离菌的干扰试验,结果表明,类鼻疽杆菌对温度,湿度,紫外线较为敏感,而其他外界条件因素对其影响较小,对营养要求较低,因此该菌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在自然中只要满足其基本需求即为广泛,长期生存而形成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类鼻疽(melioidosis)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免疫机理,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进行了综述。为重视该病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类鼻疽快速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实验感染类鼻疽杆菌的豚鼠,以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证实,类鼻疽杆菌外毒素抗体于感染后4d即可测得,16~32d达高峰;而类鼻疽杆菌脂多糖抗体出现较慢,但维持时间长。用测定外毒素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对7例细菌分离阳性患者进行测试,以血清滴度≥1∶80为临界值,其敏感性达100%;对708名健康者测试,其特异性达99%。在疫区,从感染性疾病中检出类鼻疽患者,测定外毒素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间接血凝试验在鼻疽、类鼻疽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血凝试验(IHAT)创用已有30年历史,由于它适用于多种来源的抗原物质,而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以在医学、兽医学领域应用愈来愈广泛。我们在鼻疽、类鼻疽交叉免疫反应及鉴别诊断的研究中,多次采用这项试验,同时进行补体结合试验(CFT)做对比,兹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类鼻疽(melioidosis)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免疫机理,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为重视该病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2个类鼻疽菌的McAbs。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McAb仅同类鼻疽菌反应,而与包括鼻疽菌在内的其它细菌不发生反应。应用其中的一个McAb—3Al,以ELISA抑制试验检测了49份鼻疽血清和16份类鼻疽血清,结果发现,McAb 3Al的类似抗体是类鼻疽血清的特异性抗体,以此可使两病的血清学诊断得到明确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用于本试验的酵母样菌共12株。实验证明,这些菌与鼻疽杆菌和类鼻疽杆菌在免疫学上存在明显的交叉反应关系。为了便于感染这些菌的病例的鉴别诊断,根据形态特征、培养和生化特性以及血清反应等对这些酵母样菌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讨国相补体结合反应检测鼻疽马骡的判定标准的客观程度,扑杀了18匹鼻疽马,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均看到了典型的鼻疽病变,以SP-CFT作检测,阳性反应15匹,占83.3%;疑似反应2匹,占11.1%;阴性反应1匹,占5.6%。由上述结果认定,SP—CFT检测并无假阳性反应发生,与病理组织学变化一致,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
类鼻疽是热带地区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华南地区处于热带,具有类鼻疽菌生长的自然条件,为了摸清类鼻疽疫源地在该地区的分布,我们对广东、广西及湖南三省区有关地区的家畜作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水样和家畜脏器病料作了类鼻疽菌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应用7个抗鼻疽菌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17株鼻疽菌与29株类鼻疽菌的表面抗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1) 鼻疽菌表面抗原的表达比较急定,大多数菌株趋于一种类型;(2)类鼻疽菌的表达变异性较大,用McAb 2A_5和1A_3可将其分成三个群,用McAb 1A_(10)和4D_4又能将其中的一群和二群再各分成二个亚群(1a、1b和2a、2b),(3)只有1a亚群与鼻疽菌表面抗原的表达类型交叉(占13.85%),因而使类鼻疽菌与鼻疽菌的鉴别率可达到86.15%。  相似文献   

13.
鼻疽菌和类鼻疽菌抗原成分交叉严重,又缺少鼻疽的快速免疫学特异性诊断方法,限制了对鼻疽的深入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一种免疫学方法能将两菌分开。军事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制备了抗鼻疽菌和类鼻疽菌的多株单克隆  相似文献   

14.
补体损伤类鼻疽杆菌外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获得的类鼻疽杆菌在抗血清和补体的作用下,进行了青霉素药敏试验和L型菌的形成试验。结果表明,类鼻疽杆菌虽然具有抵抗补体杀灭的特性,但补体激活所形成的膜攻击物可损伤类鼻疽杆菌的外膜,从而增强了其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从这一意义上讲,补体在抗类鼻疽杆菌感染的机制中已完成了杀菌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8例不同类型自然感染鼻疽马骡的免疫病理形态学变化作了观察,探讨了各型鼻疽免疫与CF反应的关系。根据鼻疽病程、病变特点和CF反应,将18例自然感染鼻疽马骡(M~+)分为CF~-急性型、CF~+急性型、CF~-慢性型和CF~+慢性急性化型四种类型。从免疫病理形态学变化和特异性体液免疫细胞反应看,Cr~-急性型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体液免疫均增强的混合免疫,但后者的强度不够高 所产生的抗体不足以引起CF反应,所以CF~-;CF~+急性型是特异性体液免疫占优势的混合免疫,产生的抗体多,所以CF~+;CF~-慢性型是特异性细胞免疫占优势的混合免疫,特异性体液免疫降低,产生的抗体少,所以CF~-;CF~+慢性急性化型是情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明显增强的混合免疫,产生的抗体多,所以CF~+。  相似文献   

16.
动物体内类鼻疽菌的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杆菌(Pseudomonas pseudomallei)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地处热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家畜中羊、猪和马都有爆发流行报告,人的临床病例报道也日见  相似文献   

17.
自从应用鼻疽菌素诊断鼻疽马骡以来,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期间,不少学者都曾发现它的非特异反应性。某些阳性反应马骡经病理学、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不能确证其就是鼻疽病马。1912年就发现了类鼻疽杆菌与鼻疽病马血清有交叉反应,等证实了鼻疽和类鼻疽菌细胞膜上的脂多糖为共同抗原。 李普霖等的研究否认了我国某岛相当多的鼻疽菌素阳性反应马骡为鼻疽病;他并在其肺脏病灶中发现有酵母样真菌。杨、郑等人成功地从病灶材料分离到白色球拟  相似文献   

18.
<正>类鼻疽又称为伪鼻疽,是由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动物感染后大多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检时可见肺及所属淋巴结有多发性脓肿病灶,其病理变化颇似鼻疽,死亡率很高。1913年首次在缅甸仰光发现人的鼻疽样疾病,故称之为类鼻疽。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频度增加,或是因生态学的原因,本病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的地方分离菌阳性率很高,表明我国家畜中有类鼻疽感染的存在。1病原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我国类鼻疽杆菌阿拉伯糖生物型问题,我们应用常规技术对该菌利用碳源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类鼻疽杆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高于果糖,甘露糖和半乳糖(P<0.05),而绝对不利用山梨糖和鼠李糖,该菌利用双糖中的α-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的能务经较一致(P>0.05),利用蔗糖的能力较低(P<0.01),绝对不利用蕈糖和木密糖,几乎所有的类鼻疽杆菌可利用多糖中的糊精,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无菌株利用棉子糖和菊糖,类鼻疽杆菌绝对不利用醇类,如甘露醇,山梨醇,卫予醇,肌醇和糖苷如七叶苷,水杨苷等,但是可以利用所有的氨基酸,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类鼻疽杆菌似乎只具备α-1,4糖苷键和β-1,4-糖苷键酶,而不具备α-1,6糖苷键或少有α-1,2糖苷键酶。对戊糖的利用总体比较弱,在L-阿拉伯糖的利用中未发现我国菌株存在Ara^ 和Ara^-生物型现象(P>0.05)。  相似文献   

20.
以18匹鼻疽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为主要依据,结合常规补体结合反应(CFT)的检查结果,确定了间接血凝试验(IHA)的判定标准,即血清凝集1:800或以上呈现“++”为阳性,1:400呈现“++”为疑似,1:200以下凝集为阴性反应。进而为比较固相补体结合反应(SP—CFT)与IHA检测鼻疽的敏感性,以CFT作对照,对内蒙和吉林两省(区)的1244匹马骤血清进行了检测,CFT、SP—CFT和IHA的阳性率依次为10.8%、16.8%和7.3%,阴性率为84.8%、71.2%和85.4%。用这三种血清学反应检查供作对照的20匹健康马血清及14匹其它6种传染病血清,均未出现影响结果判定的类属反应。1244匹马骡血清中鼻疽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的血清540匹份,三种血清学反应阳性率依次为15.9%、30.9%和3.2%,阴性率依次为77.4%、44.8%和35.9%。由上可见,在三种血清学反应中,不论对大面积的鼻疽疫区,还是对鼻疽菌素试验阳性(M~+)马群的检疫,SP—CFT均表现了最高的敏感性,至于IHA的检出率,则较SP—CFT低,但可用于鼻疽的早期诊断,以弥补在此期间补体结合性抗体尚未出现,补体结合反应不能检出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