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考察食性对鲤科鱼类流速选择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滤食性的鲢摘要可以不放拉丁学名,请补充在正文出现第一个的位置和鳙、草食性的草鱼和中华倒刺鲃、以及杂食性的鲫和锦鲫作为实验对象;在(25 ± 1) ℃条件下将单尾实验鱼置于梯度流速选择仪(流速范围为11.86-65 .45 cm/s,等距离划分为5个流速区域)中拍摄1 h,采用Ethovision XT19软件分析视频资料并计算六种实验鱼在不同流速区域平均停留时间(Pt,%)、平均进入频次(F,次 / h)和单次进入停留时间(T,s)等流速选择行为指标。结果显示:(1)六种实验鱼的流速选择行为均呈现出两种流速偏好趋势,一类表现为偏好缓流(或静水)(最低流速区域的Pt >50%),被定义为Ⅰ型;另一类个体Pt随水流速度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最大Pt通常出现在某一中等流速区,则定义为Ⅱ型;(2)食性对鱼类流速偏好行为有显著影响,Ⅰ型个体中滤食性鱼类对静水或缓流偏好显著大于其他两种食性的鱼类,其中鳙和鲢的Ⅰ型个体在最低端流速区域Pt大于92%;滤食性鲢和鳙的Ⅱ型个体偏好流速高于杂食性的鲫和锦鲫。草食性的草鱼和中华倒刺鲃Ⅱ型流速偏好均不明显,但其在中间速流速区域F值最大。研究表明:六种鲤科鱼类的流速偏好行为存在Ⅰ型和Ⅱ型的表型分化并且差异明显,实验鱼的流速偏好行为与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和以滤食性鱼类为主的鱼类放养模式,分别与鳖混养,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产值和利润。 相似文献
3.
4.
斑鰶鱼Clupanodon punctatus(Schlegel)属鲱科,鰶亚科,鰶属。广西沿海俗称黄鱼,为广种暖水性近海小型鱼类,属于中下层和中上层兼栖型。常结群游泳,行动活泼,适盐范围广,有时可进入淡水河口中,摄食对象常因地域而异,在广西沿海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斑鰶鱼在北部湾分布较多,产量也较高,1984年12月至1985年11月, 相似文献
5.
渤海鱼类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对渤海52种鱼类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的研究表明,这些鱼类分属于4种食性类型:腐屑(有机碎屑)食性,有斑ji和梭鱼两种,其营养级各为2.4级,平均亦为2.4级;浮游动物食性,有青鳞鱼、鱼ti、赤鼻标棱ti、黄鲫、刀鲚、凤鲚、细条天竺鱼、沟seng、黑鳃梅童鱼、方氏云wei和银鲳11种,其营养级波动在3.2--3.7级之间,平均为3.5级;底栖生物食性,有孔鳐、多磷xi、棘头梅童鱼、小黄鱼、白姑鱼、黄姑鱼、皮氏叫姑鱼、真鲷、长绵wei、短鳍xiang、矛尾复jia虎鱼、矛尾jia虎鱼、六丝矛尾jia虎鱼,绿鳍鱼、大泷六线鱼、yong、高眼鲽、星鲽、钝吻黄盖鲽、石鲽、半滑舌鳎、焦氏舌鳎、短吻三刺tun、绿鳍马面tun、虫纹东方tun和菊黄东方tun27种,其营养级波动在3.4-4.6级之间,平均为4:1;游泳生物食性,有美鳐、lie、长蛇鲻、海鳗、尖嘴扁颚针鱼、油su、鲈鱼、miang、蓝点马鲛、黑jun、牙鲆和黄angkang12种,其营养级波动在4.4--4.8级之间,平均为4.6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滤食性鱼类的消化生理指标及其生态适应性,2005年1-10月,调查了太湖梅梁湾生物控藻围栏中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比肠长和比肝重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比肠长和比肝重与温度、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鲢、鳙比肠长和比肝重的季节变化都非常明显,比肠长均值分别为9.66和5.73,夏季的比肠长均明显增大。总的来看,鲢的比肠长和季节变化幅度均大于鳙,表明在滤食和消化浮游植物上,鲢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鲢、鳙的比肠长与水温显著正相关(鲢P<0.01;鳙P<0.05),而与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的相关性不显著;温度导致的摄食强度变化应是鲢、鳙比肠长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鲢、鳙的比肝重均值分别为1.57%和1.91%,鳙的比肝重明显大于鲢,这可能与鳙摄食更多的浮游动物有关;鲢、鳙的比肝重与温度、体长、体重以及饵料组成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表明生物个体的形态特征与其所利用的资源环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8.
长薄鳅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然水域获取的长薄鳅进行消化器官的解剖和食性分析。长薄鳅以摄食小鱼虾为主,在其食物组成中,小虾类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小鱼类、腹足类。长薄鳅是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食谱较广 相似文献
9.
10.
对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bathybius)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4种经济鱼类优势种群进行食性分析,根据其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多齿蛇鲻以摄食小型鱼类为主,兼食底栖生物;短尾大眼鲷和蓝圆以摄食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包括幼鱼)为主,兼食底栖生物;深水金线鱼以摄食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主,兼食浮游动物的食性类型。还分析了4种鱼类的食物关系和营养级。 相似文献
11.
自食性鱼类是一些捕食同种幼鱼的鱼类,在补充时期自食性鱼类的幼鱼大量被同种鱼作为饵料而捕食。自食性鱼类一般在长到一定年龄(fn龄)后才开始捕食自己同种幼鱼,所以这种鱼类在补充时期的自然死亡和本种群的tn龄以上鱼的数量有关。如果tn龄以上鱼的残存量愈大,补充群体被捕食死亡部分就愈多。本文分:(Ⅰ)tn=t′ρ(Ⅱ)tn>t′ρ;(Ⅲ)tn<t′ρ三种情况,推导出单位补充量产量方程如(3)、(4)、(5)和(6)、(7)、(8)等式。 相似文献
12.
细菌絮凝体对滤食性鱼类饵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叙述以放射性核素~(14)C为指标,测定滤食性鱼类对饵料消化吸收率的方法。用此方法测得的白鲢和罗非鱼对细菌絮凝体的消化吸收率平均分别为45.1%和81.4%。用不同培养基培养出的细菌絮凝体的蛋白质含量在36.5~50.1%之间,而且均含有对鱼类生长必需的氨基酸。平均体重为338.1mg的白鲢鱼种和252.7mg的罗非鱼鱼种,用细菌絮凝体饲养13天后平均增重率为67.3%和104.1%。结果表明,水生细菌对滤食性鱼类具有良好的饵料效果;且水生细菌不仅是水体生态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分解者,而且它还通过食物链发挥着重要的生产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源湾是福建省较大的海湾之一。1986-1988年间,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对该湾进行过综合性调查研究,但有关湾内鱼类食性方面的研究仅见于梭鲻。本文对同期取自罗源湾的4种鲱科鱼类的食性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弄清罗源湾中这几种鲱科鱼类的食物组成、摄食类型以及它们在营养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探讨湾内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差异与鱼类食性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PCR克隆测序和查询NCBI数据库,获得32种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824 bp序列,并对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进行转录因子和系统发育分析。按不同的营养类型将鱼类分为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通过百分比相似性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转录因子的组成差异以及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存在转录因子种类差异,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差异主要体现在E47、C/EBPalpha、NF-Y和Pax-2,植食性-杂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deltaEF1、MyoD、NF-Y、AREB6和Pax-2,杂食性-肉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GATA-1、SRY、MyoD、HFH-8、AREB6、Pax-2、STAT5A和AP-1。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大体相符,相同食性的鱼类并没有聚为一类。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中与食性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有E47、C/EBPalpha、NF-Y、Pax-2、deltaEF1、MyoD、AREB6、GATA-1、SRY、HFH-8、STAT5A和AP-1;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的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的共识。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间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而发挥碳汇作用。本文描述了一个不投饵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探讨了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依据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相关统计数据,估算了全国滤食性鱼类养殖的年碳汇量,为淡水渔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推进现代化渔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陆水水库鳜属鱼类食性及消化器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和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圈套。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18.
19.
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的共识。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间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而发挥碳汇作用。本文描述了一个不投饵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探讨了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依据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相关统计数据,估算了全国滤食性鱼类养殖的年碳汇量,为淡水渔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推进现代化渔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份新的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海域的珊瑚礁上生活的鱼类比在正常珊瑚礁上生活的鱼类更难以觉察到捕食者的气味。这项新的研究首次分析了二氧化碳渗人海洋后对鱼类造成的感觉障碍,其中pH值近似于气候预测模型预测的21~22世纪之交海水表面的pH值。亚特兰大乔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学助理教授Danielle Dixson表示,这些结果证实了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实验室饲养在含有二氧化碳水体的鱼类组与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海域珊瑚礁上采集到的鱼类组没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