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标记杂交抗虫棉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喀左县地处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年降雨400~500mm,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14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为2830.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4%,≥10℃年有效积温在3000℃左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是我国最北部棉区,属特早熟棉区的一部分.2001年春,我县从河北省石家庄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引进了集早熟、高产、优质、抗病虫等优点于一身的、适宜间套种的棉花新品种--标记杂交抗虫棉,在我县不同地块与小麦、花生、马铃薯等作物进行间套作栽培,初试喜获成功.经实测,亩产棉125~160kg、小麦300kg、马铃薯1000kg、花生200kg,亩纯效益在1300~1800元,为特早熟棉区棉花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将标记杂交抗虫棉在我地区高效种植模式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充分利用南阳盆地的光、热、温、水资源,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丰富食物类型,满足人们食物多样化的需求,提高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我们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研究了南阳盆地甜豌豆-春甜(糯)玉米-夏甜(糯)玉米一年三收高效栽培技术,供生产上参考。一、经济指标每667m2收获甜豌豆荚果650kg,产值1 040元(1.6元/kg)。收获春播套种鲜食甜(糯)玉米果穗4 000穗,产值2 000元(0.5元/穗)。收获夏播套种甜(糯)玉米果穗4 000穗,产值2 000元(0.5元/穗)。合计每667 m2产值5 040元。二、立地条件土地平整,土层2m,耕层25cm,耕层质地中壤-轻黏,底土层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等一年四熟立体间套栽培模式是在单位时间内、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马铃薯、玉米、花生、西芹四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巧间妙套,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生产潜能,达到一年四次收获、高产高效的目的的栽培模式.马铃薯等一年四熟立体间套栽培模式:春播马铃薯,套种春玉米,间作花生,种植秋西芹.一年中每亩地可以收获一茬马铃薯2200kg左右,一茬玉米450kg左右,一季花生150kg左右,一茬西芹4000kg以上,产值3500元左右,亩纯收人22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4.
近年甘肃成县狠抓“万元田”建设,积极探索农业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其中地膜马铃薯∥鲜食玉米-冬芹菜高效栽培模式较好,每亩产值超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介绍了间套作模式下马铃薯、鲜食玉米、冬芹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采用该模式一般每667m^2产值2950.4元,扣除投资365元。效益2585.4元。比常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制每667m^2净增效益2008.4元。其中小麦每667m^2收获260.3kg,每kg1.4元,产值364.4元;西瓜每667m^7收获2670kg。每kg0.6元,产值1602元:棉花每667m。产皮棉60kg,棉籽180kg,产值984元:一年二熟制小麦、玉米各按400kg计算。  相似文献   

6.
在麦/棉两熟基础上,通过“改制增熟增值”,提出了春玉米/棉花为主粮经三熟制,它具有比麦/棉两熟显著的增产增值效应,此三熟制边适宜于衢州等浙西南地区推广种植。从春玉米/棉花的共生期、密度、播栽期、施肥以及分带技术等进行分析,认为衢州地区共生时间不应超过50d,间套作棉适宜密度为3万-4.5万株/hm^2;杭州地区应尽量减少共生时间,玉米密度以3万-3.75万株/hm^2为好,棉花适宜密度为5.25万株/hm^2;两地玉米播种期应尽量提早;棉花2次施氮,用量90kg/hm^2。并提出了相应的高产高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县滨江临海,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和产棉大县之一,常年植棉面积3.5万hm2左右,棉花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90年代以来,我县沿海旱粮棉区,由原来的大麦/棉花纯作模式,发展成了大麦/西瓜/棉花、大蒜/西瓜/棉花、大麦+蔬菜/黄豆/棉花等棉田间套作复种模式,取得了较高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莴苣、甘蓝、棉花一年三熟配套栽培较好地解决了间套作物争光、争肥、争季节的矛盾,不仅有利培肥地力.而且有利棉花壮苗早发高产,经济效益显著。大面积栽培结果:一般公顷产莴苣11310kg左右,产值4524元左右:产甘蓝33210kg左右。产值16605元左右;产棉花1822.5kg左右。产值26061元左右,年公顷产值47190元左右.此模式在我市城区及集镇附近已大面积采用。  相似文献   

9.
本市积极探索与推广春季大棚高效栽培技术,其中苋菜和冬瓜间套作栽培方式,每亩生产苋菜2500kg,产值4000元;冬瓜6000kg,产值4800元,合计大棚春季亩产值可达8800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临洮县水川区蒜苗收后复种玉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洮县水川区蒜苗收获后复种玉米栽培技术实现了粮菜兼收,应用效果明显,蒜苗平均产量可达45000kg/hm2,平均产值可达45000元/hm2;玉米平均产量可达12000kg/hm2,平均产值可达26400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棉田经济效益并保证棉花种植面积的稳定性,因地制宜,改变植棉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是促进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其中,间套作模式在棉田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得到广泛关注。概括了棉田中主要的间套作模式,并总结了各种间套作模式的增产优势,阐述了间套作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利用、根系形态特征、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根据目前间套作模式在棉花实际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间套作模式在棉花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凤翔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常年种植小麦53万亩左右,其中高效间套作田有30多万亩,以小麦∥辣椒∥玉米种植模式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好,一般小麦亩产450~500kg,产值950元,辣椒亩产1500~2000kg,产值2400元.玉米亩产350-400kg,产值469元,共计亩产值3819元。  相似文献   

13.
小拱棚甘蓝套种鲜食玉米复种大白菜栽培技术是把日光温室、开闭式小拱棚等保护地栽培和套种、复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土地等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1月份选用耐寒早甘蓝品种在温室育大苗壮苗,早春移到阳畦炼苗,3月份定植在大田的小拱棚内,并套种鲜食玉米,玉米收获后复种大白菜,一年三作。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和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为期3年(2009—20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施磷水平,分别为0、40和80kg/hm2施磷量,副区为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与玉米间套作及单作玉米。结果表明:1)间套作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的玉米平均籽粒磷质量分数比单作玉米分别高出19.8%、13.0%、17.2%和12.0%;而间套作玉米相对于单作玉米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间套作明显降低玉米体内磷素利用效率,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玉米的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比单作玉米分别降低15.9%、9.6%、14.9%和8.5%。2)施磷对玉米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2009年施磷量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影响,后2年40和80kg/hm2施磷量时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不施磷,2年平均提高12.5%和15.9%;40kg/hm2施磷量时(2010年)和80kg/hm2施磷量时(2010和2011年)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不施磷,2年平均分别降低8.8%和10.4%;施磷只对2011年磷素收获指数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土壤基础磷肥肥力较好,施磷在第2年和第3年才产生梯度效应有关。综上,间套作和施磷均能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对收获指数均无影响,但却降低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存在奢侈吸收现象;间套作对磷素收获指数无影响;施磷有提高磷素收获指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1994-1997年在武汉市郊区推广种植棉磁种鲜食玉米累计4684hm^2。据对几十年典型农户的调查结果,采用西玉3号,每公顷种植36000株,可收获鲜玉米穗36000个,产值7128-11628元,扣除成本可得纯收入913-8796元。  相似文献   

16.
地膜马铃薯套种棉花这一模式通过近几年在深泽县的示范种植,平均亩收获马铃薯2000kg,产值3000元;秋后亩收获籽棉300kg,产值1500元,总效益达到4500元。是小麦——玉米常规种植模式效益的3倍,实现了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从创新蔬菜茬口布局的角度,经试验研究,探索出大棚黄秋葵—鲜食蚕豆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该模式是在大棚黄秋葵收获结束后套种鲜食蚕豆,前作茎秆用于后茬作支架循环利用,可节省后茬搭架的材料和人工成本,采收上市早、时鲜好销,经济效益高;一般亩产黄秋葵1 580 kg、产值17 388元,亩产鲜豆荚516 kg、产值5 164元,每亩合计总产值  相似文献   

18.
海城市海洲管理区验军村李庆山,在自家的5亩地上种植鲜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年生产2茬取得高效益。上茬亩产玉米鲜穗3500穗,按市场批发价每穗0.5元计算产值1750元,去掉成本每亩600~700元,纯效益1050元左右。下茬再复种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区棉花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棉花的抗风险、抗灾难系数,确保棉花主产区稳产增收,2009年开展环鄱阳湖区棉花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采取定户、定田、定模式、定技术方案的办法,分别布置棉花+花生、棉花+玉米、棉花纯作(对照)3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棉花+花生间作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棉田总体效益,相比纯作区年总产值增加了0.38万元/hm2,纯收入提高8.0%,光能利用率提高了12.5%。而棉花+玉米间作存在空间生态位竞争,棉花产量受到影响,减产40.2%,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济效益上比棉花纯作年总产值却增加0.66万元/hm2,纯收入提高20.0%,但从粮食食品安全考虑,建议该模式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20.
1基本情况 近年来,邢台市广大棉农和科技人员创造了很多棉田间套模式,主要集中在几个植棉大县,技术上有的比较成熟,更多的还处于摸索阶段。全市以南宫、威县、广宗棉田间套种植居多,发展较早也较快,今年各地农业部门都在创新棉田间套模式。例如,南宫、广宗的棉花-花生套种模式,威县的棉花-小麦、棉花-辣椒等套种模式。各地也培植和涌现出了一批棉田间套种植的成功典型。如南宫市工管委、垂杨镇发展棉花、西瓜间作8000亩,采用日本田珍、欣抗6号、新红宝等西瓜良种,实行开沟卧式覆膜栽培,西瓜平均单瓜重3.5kg,亩产3000多kg,收入2400元,除去投入400元,仅西瓜一项亩纯收入2000元;威县沼水镇香花营村种植的棉花-辣椒套种模式,亩产辣椒3000kg、籽棉280kg,亩纯效益2300元,比单作棉田增收14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