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浙江发展泡桐的问题和种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发展泡桐存在成片纯林效益不高、丛枝病发生及种苗不良等问题,并探讨了单双行密植和桐茶、桐竹、桐杉、桐农等混交间作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物种群共生的竞争作用,通过3种密度的桐竹混交试验,研究在复层混交条件下培育泡桐单板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桐竹混交在沿海地区有较强的抗风倒能力,能显著地提高泡桐的枝下高和主干高,使树干形数和圆满度显著增大,泡桐的单板材出材量提高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江苏沿海地区圩堤历时9年的泡桐与淡竹混交造林的研究结果,论述了桐竹混交的合理栽培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桐杉混交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江苏丘陵山地和平原河堤进行泡桐杉木混交10年的研究结果,论述了桐杉混交的合理栽培模式和技术,可供杉木边缘产区丘陵立地平原大中型河堤立地借鉴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白花泡桐混交林营造技术的研究表明:各种不同混交方式的生长量指标依次是桐×兰混交>桐×桤混交>白花泡桐纯林>杉木纯林,而以桐×兰混交(比例3∶1)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杉竹混交栽种是一种具有节约、环保等优点的新型造林方式。实践证明,杉竹混交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杉竹的成活率,还能充分利用空间,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广西地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产点。文章从广西杉竹混交林的意义、杉竹混交林栽种技术要点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以后杉竹混交林栽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泡桐混交林混交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混交目的性,设计了泡桐与毛竹、泡桐与杉木、泡桐与茶叶、四种混交模式,并进行了15a的跟踪调查研究。试验表明,不同混交模式中的泡桐、混交伴生树种、经济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均有较明显的差异,泡桐与板栗混交、泡桐与毛竹混交这两种混交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将乳源木莲与白花泡桐以8:1星状混交,6年生长结果表明2树种是很好的混交组合。桐莲混交促进了林木生长,混交林与白花泡桐纯林相比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立木材积分别提高了19.4%、37.3%、114.0%,与乳源木莲纯林比3指标分别提高了54.2%、22.2%、694.5%。混交还有利于形成高干通支的桐材,形成合理林分结构,扩大乳源木莲种植范围。  相似文献   

9.
应用浅根、耐阴湿、常绿散生型淡竹和深根、强阳性、落叶阔叶树泡桐营造复层混交林,以纯林为对照,经逐年竹子砍伐利用调查,以及造林后第9年实测生物量结果表明:混交林总生物量为121.5832吨/公顷,分别比泡桐及淡竹纯林生物量增长281.0%及40.4%;差异极显著。生物量提高与林内气温稳定,湿度增加,土壤养分显著提高以及充分利用空间密切相关。混交林内的泡桐抗风倒能力显著提高,为桐竹栽培区提供了新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武夷山市郊的泡桐混交林里连续 4年进行该试验 ,结果表明 ,配比施肥能明显促进泡桐幼树生长 ,桐竹混交林幼树定植当年胸径和树高净增长量分别达 3.6cm和1.4m ,第 2年分别可达 4 .7cm和1.6m ;桐栗混交林幼树胸径和树高净增长量分别为 5 .2cm和 1.0m。最佳施肥方案N、P、K元素的比例约为 10 0N :2 5P :2 5K  相似文献   

11.
杨梅岭林场混交林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霞浦县杨梅岭林场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初期生长的实地调查表明,10年生杉木、柳杉混交林的单位蓄积量比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大72.2%,比杉木纯林大2.4倍,为较为成功的混交方式。  相似文献   

12.
针阔混交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天然林皆伐,有计划地保留阔叶树和马尾松母树,留养少量优良小径阔叶树,栽培杉木,形成针阔混交林.一代杉木采伐后,利用伐根萌芽更新,培育二代杉木,继续经营针阔混交林.经长期经营培育,现针阔混交林由马尾松、栲树、枫香、拟赤杨,其它阔叶树构成,各树种平均树高12~18 m之间,平均胸径15.7~26.2 cm之间,平均活立...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典型地段的桦木林、柳杉林、杉木林、竹林和天然常绿阔叶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剖面特征、土壤机械组成、酸碱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林地土壤质量。结果显示:牛尾竹林土壤各项指标处于较低水平,土壤质量很差;人工栽植的针叶林(柳杉林),其人工林土壤表现出很好的发育和熟化特征,其有机质含量和速效N、P、K总量也仅次于天然林,且团聚体数量较多,但水稳性能较差,表土的养分淋溶特征明显;而盐基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以桦木幼林最大,其次为天然常绿阔叶林、竹林、杉木林,最小为柳杉林。表明以木材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人工针叶林(柳杉林和杉木林)加速了盐基离子的流失,最终导致了土壤的酸化,因此合理的植被构成及林分经营模式是维持土壤质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对照)生长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地上部分各器官及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及林分总生物量的积累均优于杉木纯林。从生物量分配上看,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中杉木及纯林中杉木其地上部分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但混交林中杉木叶和干分配率略大于纯林,而枝分配率略低于纯林;混交林中杉木各径级根的生物量均大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不同类型毛竹林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对溪头林场毛竹纯林和毛竹混交林两种不同类型的毛竹林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混交林乔木树种主要是以石栎、木荷、杉木和松树为主,伴生有其他阔叶树种。(2)毛竹混交林和毛竹纯林林下优势种植被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不同的植被类型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一种适应性。(3)毛竹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均匀度均稍低于毛竹纯林,说明毛竹纯林在现阶段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6.
在福建省洋口林场开展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林研究,从生长量、蓄积量、林分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分析了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带状混交林(5∶5和6∶4)中杉木生长较杉木纯林迅速,混交林植被发育繁茂,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而孔隙度大,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高于杉木纯林。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带状混交可减缓杉木纯林地力衰退,为杉木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土壤养分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宁化县方田乡泗坑村营造的7年生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杉木、毛竹纯林的林下土壤养分及林木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杉木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比毛竹纯林和杉木纯林高,毛竹杉木混交林中毛竹、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生长量均比毛竹、杉木纯林高。表明,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改善了土壤养分,促进林分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福建柏杉木混交林、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福建柏纯林、杉木纯林、湿地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福建柏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福建柏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林分生物量 (福建柏杉木混交林为 2 33 6 6t·hm-2 ,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为 2 19 4 5t·hm-2 ,而杉木纯林、福建柏纯林、湿地松纯林分别为 188 78t·hm-2 、178 37t·hm-2 、181 4 4t·hm-2 )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 ,可以把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纯林,通过间伐人工诱导营建杉木苦竹混交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层次明显,呈复层林分。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树干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2500株.hm-2)、低密度杉木纯林(1125株.hm-2)的122.7%、107.9%,净生产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低密度杉木纯林的122.6%、104.0%;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为5.75 kg.kg-1.a-1,比低密度杉木纯林提高5.7%。混交林中苦竹立竹数6000株.hm-2,现存生物量9.43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2 t.hm-2.a-1;8 a间伐竹材和竹笋年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608 t.hm-2和7.587 t.hm-2,取得了一定收益,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是较好的经营模式。人工诱导构建杉木苦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杉木蓝果树混交林林分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林分结构、生物量、群落特征、生产力、培肥土壤、涵养水源及林内小气候等方面对不同混交模式的杉木蓝果树混交林及其纯林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蓝果树是具有较高生产力和协调种间关系能力的针阔混交树种。7年生3︰1杉木蓝果树带状混交林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7.24%和18.22%,同时混交林还表现出比杉木纯林更好的培肥土壤、涵养水源、改善林内小气候等生态功能。结果表明:3︰1杉木蓝果树带状模式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杉阔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