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5—2016年,采用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田间拍查等3种方法进行同地对比试验,研究对水稻白背飞虱成虫的监测效果。2015年,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田间拍查3种方法监测的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种群数量动态曲线吻合,且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期白背飞虱成虫的诱集效果优于灯测。对3种监测方法的同期诱集量进行t测验表明,嫩绿粘虫板、灯诱与田间拍查(施药前)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2016年,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监测法所得虫量动态曲线吻合,与田间拍查长翅型成虫种群动态也趋于一致。对3种监测方法的同期诱集量进行t测验表明,无论施药前、后,两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的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在非灯诱区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成虫,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诱集监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2种方法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进行同地对比诱集监测。结果表明, 嫩绿粘虫板对3种飞虱总体、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诱集量与测报灯之间无显著差异, 其诱虫趋势与测报灯诱虫趋势基本同步或趋于一致。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迁入峰的监测优于测报灯, 表现为迁入高峰期诱虫量多和峰形明显。嫩绿粘虫板对灰飞虱诱虫量与测报灯诱虫量有明显差异, 诱虫峰次少于测报灯, 监测效果次于测报灯。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可在非灯诱区监测点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2种方法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进行同地对比诱集监测。结果表明,嫩绿粘虫板对3种飞虱总体、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诱集量与测报灯之间无显著差异,其诱虫趋势与测报灯诱虫趋势基本同步或趋于一致。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迁入峰的监测优于测报灯,表现为迁入高峰期诱虫量多和峰形明显。嫩绿粘虫板对灰飞虱诱虫量与测报灯诱虫量有明显差异,诱虫峰次少于测报灯,监测效果次于测报灯。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可在非灯诱区监测点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4.
薛文鹏  金道超  杨洪 《植物保护》2014,40(4):122-129
采用灯光诱集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贵州南部三都县2008-2012年的白背飞虱灯下和田间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白背飞虱在4月中下旬开始迁入贵州南部,在5月中下旬到达迁入高峰; 灯下主峰日与灯下始见日(r=0.996**)和始盛日(r=0.997**)均呈显著相关; 灯下种群中雌虫数量略高于雄虫,年度间雌、雄性比差异不显著。若虫是田间种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在6月上旬达到发生高峰,其发生为害期较成虫短,一般到7月中下旬结束; 成虫发生期贯穿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高峰。田间主要为害世代的发生量与6月中下旬的灯下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棉盲蝽测报调查方法、选择适宜的调查工具,2011年和2012年选择频振12#灯、16#灯和黑光灯,在河北沧县和山东郓城进行棉盲蝽成虫诱测试验。试验证明,频振12#灯、16#灯下见虫早、峰型明显,诱集效果明显好于黑光灯,且诱虫曲线较好地反映了田间棉盲蝽种群消长规律。因此,频振12#灯、16#灯适宜在黄河流域棉区作为棉盲蝽成虫的测报工具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后期褐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褐飞虱在江苏地区频繁暴发危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由于虫源地褐飞虱特多以及受下沉气流的影响,2006年8月底至9月初大批褐飞虱成虫迁入本地,田间长翅型成虫数量巨大,为历史罕见,对水稻后期灌浆构成严重威胁。本站于9月2日(田间成虫高峰期)进行了药剂试验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安徽太湖棉花中黑盲蝽中等以上程度发生概率频繁的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2010—2018年当地成虫灯诱数据、田间成若虫消长动态和为害情况,明确当地中黑盲蝽于5月迁入棉田,1年发生4~5代,后期世代重叠现象明显。1代成虫一般于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迁入棉田,棉田主害代为1代和4代,发生为害特点为前期见虫少,但为害重,中期虫量较少损失小,后期虫量多损失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及调查研究,总结了防城港市沿海稻区稻飞虱迁入发生规律及1993年以来发生新特点。如稻飞虱灯下、田间始见期提早,迁入峰次多,主害代为害峰次增加、为害期延长、严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等;影响当地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迁入量、食料条件、气候因子、田间小气候、地理、天敌及稻飞虱翅型、化学防治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阐明草地螟的迁飞危害规律,研究了2012年6月迁入河北康保城关的成虫种群消长过程,并分析了主要生理特征及环境条件与之的关系.结果显示:黑光灯单灯诱蛾量由6月16日的561头增加到17日的3 451头,但18日和19日的诱蛾量则下降到1 771头和118头,田间百步惊蛾量由17日的3 000头下降到19日的60头;虽然迁入地具有适宜的温度和蜜源条件,但由于其环境湿度太低(42%),不利于成虫生殖是成虫再迁出的主要原因.迁入成虫卵巢级别在2~4级之间,17日具3级卵巢的成虫比例显著多于19日的,而具4级的显著少于19日的,但具2级的在17、18日和19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3天的成虫性比无显著差异,成虫交配率均在80%以上,但19日的成虫交配率显著高于17日的.这些结果较好地阐明了草地螟田间迁入和再迁飞种群的生理行为特征及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
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启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明勇 《植物保护》2006,32(5):113-115
2005年是安徽省继1997年以来又一个褐飞虱特大发生年。其发生特点是:迁入峰期偏早,发生时间长,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高,尤其是单、双晚后期,世代重叠,发生范围广,中、晚稻大部分稻区均达大发生程度,防治不力田块,产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1.
栽插密度、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应用回归最优设计,评价了水稻栽插密度与施氮水平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综合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均是诱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主要因子,但影响的侧重点不同,密度主要影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的再分配;氮肥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影响,以及对水稻纹枯病的水平扩展作用要大于密度的作用;而密度对水稻纹枯病的垂直扩展作用略大于氮肥的作用,二者的交互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上升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分析了江苏省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上升原因,主要与感病品种面积扩大,灰飞虱发生量逐年加大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省各地防治实践,初步提出了控制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措施,即坚持以“治虫防病”为主,结合推广有效农业措施,如种植抗性品种,以及肥床旱育、小苗抛栽等有利于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移传毒高峰的轻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4.
养蟹稻田稻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明确了养蟹稻田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养蟹田和非养蟹田稻飞虱的发生期基本一致。由于螃蟹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养蟹稻田稻飞虱的发生量比不施药对照田明显偏低,一般发生年份,不用药防治,即可控制稻飞虱的为害。养蟹田稻飞虱的分布与距养殖沟的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距养殖沟越远,虫量越高,防治时应注意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6.
迁入种群和气候因子对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地处淮河流域的安徽凤阳县稻纵卷叶螟迁入种群对田间种群数量变动有重要作用,其中以迁入主峰期蛾量和格局特征为最重要因子。研究揭示,迁入种群特征对田间种群增长的影响受到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得出了气候因子指标,结合迁入种群特征指标,可以对异常发生年份作出较准确的预报。提高预报准确性和预报精度稳定性的途径是必须考虑迁入种群与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湖南近三年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8-2010年湖南4个调查圃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汉寿的测报灯下褐飞虱始见日早于其他3个调查圃;褐飞虱全年上灯量道县最小,汉寿最大,2008-2010年汉寿上灯量分别为89 469、81 641头/灯和33 137头/灯。2008-2010年汉寿早稻、晚稻褐飞虱发生量都比较大,分析认为早期褐飞虱迁入量大是导致汉寿褐飞虱种群数量大于其他三地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2010年9月下旬的连续低温导致道县、临湘和宁乡晚稻后期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数量下降。褐飞虱在湖南可发生不完全6代,褐飞虱以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对迟熟早稻、一季稻和双季晚稻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8.
2020年7月-10月在我国南方3大稻区的6省(区)12个点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并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等传统监测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食诱监测可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其峰次、峰期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基本一致.4种监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单季中稻区和华南双季晚稻区同期...  相似文献   

19.
系统观察和大田普查结果一致表明,抛秧栽培田前期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发生量明显高于常规移栽田。高峰期虫量,前者是后者的2.5倍以上。为此,初步分析了抛秧栽培田虫量较大的原因,提出了重点监测,适时早治,机动喷雾,连片防治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