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弃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安塞纸坊沟流域14块不同弃耕年限的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随着弃耕地植被的恢复,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大、质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CEC、全氮含量、全钾含量、水解氮及速效钾含量逐步提高,土壤盐分含量、土壤pH值有逐步降低的趋势,说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在不断优化.另外植被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CEC、全钾、速效钾、全氮及水解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与植被具有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民勤县青土湖为研究区,用Landsat OLI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FVC)和改进盐渍化指数(MSI),在分级分析和探究两者相关性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度和发展变化特征对不同程度盐渍土的响应。结果表明:2015—2017年中高和高覆盖度植被占比较低,分别为4.3%和2.0%,极低覆盖度占比最大为50.0%,低覆盖度占比为44.3%。2015—2017年非盐渍土面积为25.9%,重度盐渍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4%。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盐渍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1。高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植被分布于非盐渍土区域达90.0%以上,极低覆盖度植被分布于盐渍土区域面积为93.4%。青土湖浅水区植被覆盖度与改进盐渍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32,P<0.05)的面积为88.9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4%。且植被覆盖度发展和土壤盐渍化逆转区域在空间分布上相一致。因此,土壤盐渍化是影响青土湖区植被覆盖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在退耕13 a达到峰值(411 mg·kg-1);其余理化指标均在退耕13 a...  相似文献   

4.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对民勤青土湖地区不同年限退耕地(退耕1a、2a、4a、8a、13a、20a、30a、40a和CK)土壤水分变化与植被演替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随退耕年限增加,土壤含水量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再逐渐趋于稳定.(2)随退耕年限增加,个体数、类群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16个典型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阿齐克苏河河谷沿线西部较东部干旱的现象;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且碱化现象较明显,土壤pH值垂直分布无明显特征;有机质含量,P含量均贫乏。2)含盐量与含水量呈正相关(R=0.584),与P含量相关性不明显(R=-0.1...  相似文献   

6.
胡杨、梭梭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室测定等手段,比较研究了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裸地、梭梭与胡杨样地0~10 cm、10~30 cm、30~50 cm土层土壤氮素含量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裸地、梭梭和胡杨样地内的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与碱解氮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具有表聚性特点.土壤中3种无机氮的含量为: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硝态氮最高达到7.512 mg·kg-1,铵态氮最高仅为0.815 mg· kg-1,故硝态氮是土壤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式.同一土层胡杨氮素总含量高于裸地和梭梭,其有机质含量最高(均值为11.852 g·kg-1).相关分析表明,除铵态氮外,有机质与全磷和其他氮素间呈显著相关.pH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及氮素含量间均呈不显著相关,碱解氮与土壤理化性质(除pH与电导率外)及其他氮素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
种稻年限对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盐渍化土壤长期种稻引起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选取了种植水稻0、1、6、12、21 a的田块,用旱地(种植玉米)土壤作对照,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是所有样点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种类,其中,变形菌门占总量的36.39%~53.20%,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在0 a种稻的土壤中显著高于其他样点(P0.05)。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在种稻1 a的土壤中含量较高,达到45.26%;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种稻12 a和21 a土壤中较高,分别为20.25%和20.44%;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在0 a土壤中显著高于其他样点(P0.05),为17.90%。在属水平,布赫纳氏菌属是所有样点的优势属。α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种稻12 a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都显著低于其他样点,分别低于对照17.06%、85.73%、82.88%。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全氮和硝态氮在旱地土壤中含量最高;微生物碳和电导率在种稻12 a的土壤中最低,低于对照101.89%、23.25%;有机碳在21 a种稻土壤中含量最高,高于对照29.03%;pH值在21 a种稻土壤中最低,低于对照组1.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和土壤电导率对细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显著。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值、微生物碳和硝态氮是影响盐渍化稻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随着种稻年限的延长土壤细菌群落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土壤生境呈明显的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8.
白杨河-艾里克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白杨河—艾里克湖湿地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包括土壤颗粒组成、水分含量、盐分、pH值和养分等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范围分布的土壤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少数由粗砂粒组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白杨河河谷沿线局部干旱的现象;在艾里克湖周边发育着盐土和盐渍化土,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胁迫作用;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总体贫乏,全K含量较高,并且有机质和水分的相关性较好,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的相关系数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反映出干旱区湿地水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陕北延安燕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酶活性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多度和物种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同当年对照农地相比,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同对照农地相比,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5%~184.6%、5.7%~157.4%、89.6%~566%、32.9%~331.2%和0.18%~184.8%。表层土壤有机碳和脲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8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8~29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植被恢复29a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表层土壤全氮、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16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16~29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植被恢复29a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土壤分离速率及其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子午岭连家砭林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了退耕12 a、18 a、24 a、36 a草地土壤分离速率及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草地土壤分离速率与同一土层的撂荒地相比明显降低,并随着退耕年限增加而降低。不同退耕年限草地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生物量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表层土壤(0~20 cm)理化性质改善最为显著(P0.05);不同退耕年限草地土壤分离速率与其理化性质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对于不同退耕年限草地,影响土壤分离速率的主导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1.
荒漠草原作为草原向荒漠过渡的脆弱生态系统,同样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但相比其他草原类型,其生态系统抗旅游干扰能力更弱,受损后也更难恢复。因此文中以希拉穆仁故乡缘旅游点周边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扰动模式下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干扰下,线性扰动模式的重度干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其群落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分别下降了49.99%和79.26%,但生物多样性逐渐上升,土壤含水率下降了27.2%,土壤容重上升了15.66%,土壤紧实度则上升了2.38倍,土壤机械组成也逐渐以砂砾为主;其次为点源扰动模式的重度干扰区,其群落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比对照分别下降39.06%和77.16%,土壤含水率下降27.2%,土壤容重上升了14.46%,土壤紧实度上升了2.11倍。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扰动对荒漠草原旅游点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几种模式中对线性扰动模式重度干扰区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提高旅游模式的利用和管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下游沙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特别是破坏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与植被重建的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是植被管理、改造和修复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同退耕年代沙地退耕地植被为对象,利用重要值和相似性理论研究了植被演替规律以及与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沙地退耕地植被群落主要由骆驼蒿+芦苇+蒙山莴苣群落→骆驼蒿...  相似文献   

13.
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固沙是一项最基本,最主要的流沙固定措施,人工固沙植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治沙工作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运用植物群落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对滩站12龄人工固沙植被进行研究表明:该地选用沙拐枣  相似文献   

14.
15.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理化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对放牧干扰下不同退化程度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群落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物、土壤速效氮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土壤容重、土壤(1-2mm)粗粒百分含量、土壤速效钾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pH值没有规律性变化。通过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1-2mm)粒径粗粒、土壤有机物、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在不同退化程度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这些指标可做为草甸草原羊草群落确定土壤退化程度的退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为试点,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恢复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先增加后逐渐下降;pH降低,降幅为1.47%~5.52%;土壤有机质、全氮逐渐增加,增幅分别为9.76%~71.54%、17.39%~62.32%;全磷含量除30 a刺槐比对照增加了12.92%外,其它植被类型均低于对照;速效养分略有增加,趋势不明显;酶活性逐渐增强,尿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增幅分别为39%~229%、34%~96%、25%~149%、74%~250%。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种酶活性与有机质及全氮含量显著相关。因此,实施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理化性状改善,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冬灌制度的应用效果,以南疆膜下滴灌棉田为研究对象,选取每年冬灌处理(CK)、不冬灌处理(H1)及隔年冬灌处理(H2)3种冬灌制度,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冬灌后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各处理间0~20 cm土层土壤总盐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H1和H2处理显著降低了脲酶(0.96%~1.35%)和转化酶活性(1.17%)以及微生物量氮含量(4.21%~7.03%),但H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14.30%)、全氮(14.29%)、全磷(4.55%)和全钾(7.40%)含量;H1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6.03%)、全磷(12.5%)和水分(23.08%)含量,提高了微生物量碳氮比(7.37%)。(2)不同处理下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真菌群落的丰度无显著差异,但与CK相比,H1和H2处理显著提高了真菌的辛普森指数(4.12%~ 4.55%)。此外,H1较CK处理提高了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H2较CK处理提高了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真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的群落结构主要受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别受转化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在无法保证每年冬灌用水的情况下,隔年冬灌更有利于保障膜下滴灌棉田的土壤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沙漠化程度高寒草甸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河源区由于过度放牧,引起高寒草甸不同程度的沙漠化。随沙漠化程度的增加,容重和pH值逐渐升高,有机碳(SOC)和全氮(N)逐渐降低。在不同土壤层的分布中,容重和pH值的分布特征为:0-10 cm<10-20 cm<20-30 cm,SOC和全N的分布特征为:0-10 cm>10-20 cm>20-30 cm。适度放牧有利于SOC和全N的积累,过度放牧容易引起土壤沙漠化,阻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不同强度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一个生长季内,比较分析了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地段(非牧段,轻牧段,中牧段和重牧段,以放牛为主)植物群落的总地上现存量、总投影盖度、平均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放牧条件下各项指标均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状况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劣化,且群落总地上现存量、总投影盖度、群落高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与地面凋落物的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考虑各项指标对放牧反应的敏感性、变化的稳定性和测定的方便性,可以把群落盖度、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作为草地健康评价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以石羊河上游旱泉沟流域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例,采用常规群落学调查,并结合2003~2009年连续7a的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和群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建植以来,群落盖度逐年下降,群落密度逐年增大,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随着紫花苜蓿草地的退化,杂类草侵入群落,物种数由7种增加到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