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相关林场在采伐人造针叶林的过程中,广泛存在针叶类树木数量下降的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状况不断恶化,对针叶林的生产运营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为确保林场林地的稳定、持续发展,保证区域生态的多样化,各林场相继采用针阔混交的造林模式,以促进林场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恢复与增强。以紫金县东风林场为例,简要概述了东风林场的混交林试验环境与试验条件,探讨了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模式的设计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了东风林场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清堤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73-76,80
对20 a生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不同模式混交造林效果优于纯林,混交林产量比增6.2%~46.4%.火力楠作为主要树种与马尾松、杉木混交宜采用行间混交,混交比例按2∶1;火力楠作为伴生树种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宜采用插花式混交,混交比例按1∶3,种间关系较为协调.火力楠混交林与纯林比较,林分结构比较复杂,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枯落物多且成分复杂,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及土壤状况,林分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林分燃烧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和杉木纯林,林分燃烧的定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的林分燃烧性均低于杉木纯林,经多目标决策认为,不同模式混交林均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较强的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其中以3:1的杉木、火力楠带状混交林为最佳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4.
5.
对23年生火力楠杉木比例分别为9:1、7:3、6:4和5:5的混交林生长状况、林下植被多样性、林内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和杉木比例为5:5的混交林生长量最大,6:4的混交林其次;5:5和6:4的混交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9:1和7:3的混交林;5:5和6:4的混交林内湿度大、温度高,土层通透性和...  相似文献   

6.
火力楠杉木混交林栽培技术与生长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永安国有林场火力楠杉木混交林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1∶4火力楠杉木混交林林分蓄积307.94m3·hm-2,分别比火力楠纯林和杉木纯林高31.8%和16.6%,具有良好的混交效应,可作为定向培育阔叶树速生丰产林树种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表明,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是成功的,也是沿海山地培育火力楠用材林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混交方式,混交比例:马尾松:火力楠为2-3:1,混交方式为行状或插花状(星状),造林初植密度2500-3750株/hm^2;并根据种间关系,林分郁闭度及立地条件等因素,在10年生左右,进行适量间伐,最终保留密度以1200—16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黄枝润楠与杉木混交林的生长状况,通过采集和分析样地数据,评估了混交比例对树高、胸径、材积以及根部、叶部、枝部、干部和整株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枝润楠与杉木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树木的生长性能,树高、胸径和材积在混交林中均显著高于单一林,主要是由于混交林中所产生的树种间互作效应,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混交比例的增加导致了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进一步增加;此外,混交林也对树木的生物量分配产生影响,混交林中,根部、叶部和枝部的生物量有所变化,由于树种之间的竞争和资源分配不均,根部和叶部生物量相对于单一林有所增加,而枝部生物量略有减少,然而,对于主干生物量的影响较小,与混交比例的变化关联不大。总体而言,黄枝润楠与杉木混交林具备较好的生长潜力和经济效益。混交林能够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强度,进而促进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增长。虽然整株生物量相对于单一林略有减少,但该减少对经济效益没有明显负面影响。因此,黄枝润楠与杉木混交林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经济林种植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闽南沿海贫瘠山地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闽南沿海贫瘠山地马尾松林下套种火力楠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后林分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20年生马尾松林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分别达4.78m、6.83cm、0.0098m^3和13.55m^3/hm^2,比马尾松纯林分别提高了32.04%,17.16%,75.00%和102.84%。同时林地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0.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C、N元素分析仪的测定,比较了杉木纯林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土壤碳库及垂直分布差异,结果显示: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纯林高,其有机碳贮量比杉木纯林大17.57%,主要差异在枯枝落叶层,分别为3.620 t.hm-2和12.610 t.hm-2。有机碳富集指数20~40 cm差异最大,混交林富集指数是纯林的1.18倍。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贮量(79.460 t.hm-2)大于杉木纯林(67.583 t.hm-2),且均以表层(0~20 cm)碳贮量为主。混交林的全氮含量高于纯林,C/N则低于纯林。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林分凋落物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异引起的。杉木和火力楠混交林比杉木纯林更有利于碳的贮存,人工造林应多发展混交林。  相似文献   

11.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效益与营造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杉木、火力楠混交林16年生和11年生的调查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每公顷蓄积量大于杉木纯林的48%~51%,且能改善立地条件,抑制杉木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增强林分抗寒冻、抗高温、抗风等能力,并能抑制森林火灾,具隔离火灾蔓延等生态作用,是经济、生态效益兼得的混交形式,可在闽西等较低海拔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进行疏伐试验,结果表明,疏伐能明显改善混交林分的光合作用强度和林地土壤肥力等生境条件。疏伐强度越大,改善的幅度也加大。不同疏伐强度对混交林分生长的影响较大。对立地条件较好的两树种处于同一林层的混交林,可采用强度疏伐,即疏伐伴生木株数占总株数的45%;而对立地条件较差、主林木居第二林层的混交林,则以弱度至中度疏伐为宜,即疏伐株数占总株数的15%~30%。  相似文献   

13.
杉木格氏栲混交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氏栲与杉木人工混交林试验生长量情况调查与比较得出:格氏栲与杉木混交林比例为1:1比杉木纯林蓄积量高,而且对土壤改良有显著效果.杉木与格氏栲均有较强萌芽力,应及时除蘖,格氏栲应适当修枝.  相似文献   

14.
重点阐述了林下栽培轮叶党参的苗木培育、林地选择、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点,这种模拟轮叶党参原生态的人工栽培,旨在恢复和扩大轮叶党参的野生存量,确保轮叶党参高效的食用与药用价值,提高轮叶党参的人工产业化的栽培空间。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中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建群树种,在生态公益林营造及石漠化治理中广泛应用.林火作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主要扰动因子,逐渐成为其结构、功能和演替的重要驱动力.以火烧5年后的马尾松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林木死亡率、林木质量(健康状况)以及林分更新的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林木胸径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林火对小径级林木和幼苗幼树可直接致死,胸径< 20cm的林木受火灾的影响较其他径级更明显,而活立木的平均胸径得到显著增长(P<0.01).马尾松和杉木的死亡率与它们的胸径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2 =0.7743和R2=0.7473,林木胸径越小,则死亡率更高.林木胸径10~20、20~30、30~40、40 ~ 50、50~ 60 cm受火灾影响以及死亡林木的百分比分别为37.3%、18.9%、12.8%、4.8%、1.6%.  相似文献   

16.
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幼龄期生产力及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利用优良珍稀阔叶树资源、增加造林树种生物多样性及防治人工林地力衰退,对福建含笑纯林及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了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幼龄期的林分生产力、小气候特征以及土壤改良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较高,具有调节林分小气候、改善土壤环境状况、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等生态特性,从而促进林木的生长,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杉木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松皮、食用菌渣和木屑为主要成份,添加0.02%的RM菌组和适量尿素进行混合发酵后制成杉木育苗轻基质。种子经25-28℃恒温催芽后播种。苗期注意防范立枯病、炭疽病和地老虎、稻飞虱等病虫害。苗木培育满10个月,地径≥0.3 cm、苗高≥20 cm,且充分木质化、无损伤和无病虫害,即可出圃上山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