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工鱼礁是根据一些鱼类的趋性(如趋光、趋流、趋荫影、喜与海底固体物接触称为趋触性等),在鱼类洄游通过的水域设置的人造礁,用于吸引鱼类栖息、增殖和成长,形成鱼类相对集中而稳定的捕捞作业场所。这就是所谓的渔获型鱼礁,是主要的;此外还有保护型鱼礁、培育型鱼礁、诱导型鱼礁,以及专用于诱集中上层鱼类的浮鱼礁。广义的人工鱼礁,也包括设置在浅海供增殖鲍鱼、龙虾、海参或大型海藻等的各种人造礁。  相似文献   

2.
文中涉及的TR人工鱼礁(TRUSS REEF)是日本一公司开发主要用于诱集鱼类,后来我国引进用于鲍参养殖。为了验证TR人工鱼礁用于鲍参养殖的合理性,在以往人工鱼礁建设的经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对TR人工鱼礁的结构、选址、影响因子等进行了分析,提出管理和维护建议,旨在实现TR人工鱼礁的投放、管理和特殊水产品养殖,并为TR人工鱼礁的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海域鱼类资源增殖效果及礁区生境动态变化,为人工鱼礁的合理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06年8月及2009年8月、2016年5月,采用拖网调查方式对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进行本底和跟踪调查,分析游泳生物种类组成、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变化,确定优势种和群落特征指数,并通过礁区和对比区生态能质变动趋势分析礁区生态效应和结构稳定性。【结果】调查共采集游泳生物71种,经鉴定隶属于8目34科46属,其中鱼类36种,占50.70%;甲壳类32种,占45.07%;软体类3种,占4.23%。礁区鱼类占比从39.13%提高到63.89%。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在投礁后明显增加,礁体的投放吸引了中下层鱼类聚集。根据优势种分析结果可知,中下层鱼类为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主要优势类群。短吻鲾和二长棘鲷等鱼类成为礁区及其临近海域的绝对优势种类,本底调查中的优势种如黄斑蓝子鱼等大鳞舌鳎等优势度降低。群落特征指数T检验结果表明,礁区与对比区丰富度指数为极显著差异(P<0.01);礁区生态能质值显著高于对比区(P<0.05)。【结论】人工鱼礁区建设对有效影响范围内鱼类资源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以人工鱼礁为基础、资源修复为关键的海洋牧场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据了解,人工鱼礁是以人为手段向适宜水域投放工程块体,包括旧船、轮胎等废弃物,为鱼类等增殖生物营造栖息地,来达到提高渔产量的目的。根据分布水层及增殖对象,主要有:底鱼礁、浮鱼礁和筑矶礁三大类。主要办法是在优选水域环境中人工设置各种构造物,形成适宜鱼类繁殖生长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群落扰动情况,于2003、2004、2005和2007年采用底拖网对人工鱼礁区及邻近对照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区调查共鉴定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96种,其中鱼类和节肢类是人工鱼礁区游泳生物的主要种类,分别占55.21%和35.42%,而软体类与棘皮类则分别占7.29%和2.08%。鱼礁区的生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除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外,年平均生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对照区,鱼礁增殖效果明显。此外,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除投礁后第4年的鱼礁区春季和秋季外,投礁前和投礁后第1年、第2年的鱼礁区以及对照区各季节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都处于一个扰动状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的诱集效果,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测定了江苏省启东市海域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3种海洋鱼类幼鱼在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模型(箱体礁、三角形礁和框架礁)条件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幼鱼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诱集效果,对大黄鱼幼鱼无明显的诱集效果;在相同试验条件下,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幼鱼的诱集效果高于中国花鲈幼鱼;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幼鱼的诱集效果顺序均为M1(箱体礁)M2(三角形礁)M3(框架礁)。研究表明,人工鱼礁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鱼类的生理本能区别共同影响人工鱼礁模型对3种海洋鱼类幼鱼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7.
美国渔业可分为商业渔业和游钓渔业两大类。游钓渔业因人工鱼礁的普遍建设而迅速发展。 美国人工鱼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进入发展阶段,则开始于六十年代初期。实践证明,人工鱼礁能起到改造海洋环境,诱集鱼类和增殖资源的作用。因此,钓鱼爱好者常以鱼礁区为活动范围,而形成了游钓渔业。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11,(12):9-10
天津滨海新区2011年在附近海域陆续投放1100个人工鱼礁,建成一个0.22平方公里的“海底牧场”,借以优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人工鱼礁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个礁体中间都有多边形孔洞,营造出小型海洋人工生态系统,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10年内,天津市将在近海水域建设大港礁区、塘沽礁区和汉沽礁区3处人工鱼礁群,总面积13.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9.
人工鱼礁是为吸引各种海洋鱼类前来觅食、繁殖、栖息的人工构筑物.这些构筑物多采用废弃的建筑物块、石块、混凝土块,废弃的汽车、渔船、轮胎、废塔堆砌,对改善底栖鱼类的生存环境很有益,特别适合海胆、鲍鱼、海参等底栖水生物的繁衍。据美国夏威夷海洋工程研究所10年来的调查比较研究,每立方米人工鱼礁每年至少可增加5.8kg左右的鱼类资源生长量,其中可供鱼获增长量2.8-3.2kg,这种可持续增长量至少可延续3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刘鹏 《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12+314
阐述了国内外人工鱼礁的发展概况,论述其环境功能,包括人工鱼礁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水产安全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以为人工鱼礁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工鱼礁是一种设置在水中的人工构筑物,能够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栖息、生长和繁殖提供必要和安全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生物资源和修复栖息地的目的。在鱼礁建设阶段和完成的评估工作中,传统方法难以对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形成宏观监测。本研究利用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差分GPS信标机空间定位和GIS软件数字化相结合的声学方法,开展了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声学调查,解决了常规方法无法在水下对人工鱼礁进行监测的难题,首次在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海域获得了人工鱼礁的空间分布细节信息。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分布比较密集,保存现状较好,大多数礁体呈现竖置状态,位于海床表面以上;全部位于海洋牧场既定范围之内,未发生迁移;人工鱼礁对牡蛎的增殖效果非常明显,验证了人工鱼礁建设对牡蛎礁的修复作用。侧扫声呐和多波束测深等综合声学技术解决了在浅滩淤泥质海域水体能见度低难以开展大规模的人工鱼礁精准监测等难题,是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估方法的补充与完善。研究成果可有效应用于渤海湾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2.
《农家科技》2009,(9):26-27
鲷科鱼类属于典型的经济鱼类,受到消费者喜爱。但由于连年过度捕捞,野生资源日渐稀少.人工放养成为其增殖的有效措施,尤其是休渔期放在人工鱼礁海域,鱼苗的成活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人工鱼礁的环境功能与集鱼效果   总被引:51,自引:9,他引:51  
人工鱼礁是用于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建设渔场和增养殖场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投放到海中后,使周围海域的流、光、音、底质等非生物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引起生物环境的变化,使水生生物量增大,从而形成良好的渔场或增养殖场,焦鱼效果也非常明显。本文作者综述了人工鱼礁的环境功能和焦鱼效果,并分析了今后人工鱼礁研究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人工鱼礁在海洋生态环境改造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材料人工鱼礁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天然材料、废弃物材料、建筑材料、综合型材料等多种人工鱼礁材料的不同应用效果,指出不同材料人工鱼礁的应用效果差异显著,同时展望了人工鱼礁应用材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由于测深侧扫声呐系统(C3D)和双频声学识别声呐(DIDSON)在浑浊的水体中具有极高的图像分辨率,近年已被广泛应用于渔业生产中.本文针对人工鱼礁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验收阶段的水下声呐探测进行了相关研究,解决了投放区水下地形探测和人工鱼礁水下调查及稳定性探测的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高分辨率水下声呐数据为人工鱼礁的设计、投放、监测等工作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支持,提高了鱼礁的建设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人工鱼礁流场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以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体质量2.78 g±0.51 g)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分别模拟并分析了立方体框架式鱼礁、圆柱型鱼礁、三角型框架式鱼礁和立方体实心礁在6种来流速度(0、0.1、0.2、0.3、0.4、0.5 m/s)下的三维绕流流场,同时通过鱼类行为学实测分析,以礁体所影响的流速大小区域作为依据,观察分析了不同结构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对鱼类的诱集作用。结果表明:最大上升流高度、迎流区长度及侧流区宽度大小与来流速度大小不相关,迎流区域(Ⅱ区)、上升流区域(Ⅳ区)和侧流区域(Ⅴ区)不随来流速度的变化而改变;不同礁体对鱼类的诱集率随来流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框架礁对鱼的诱集率由63.06%减少到52.50%,圆柱礁诱集率由43.06%增加到59.44%,三角礁诱集率由39.17%增加到83.61%,实心礁诱集率由49.72%增加到70.28%,在高流速环境下鱼礁对幼鱼的集鱼效果显著提高,且不同礁体5个区域幼鱼平均分布率总体为背涡流区域(Ⅲ区)侧流区域(Ⅴ区)鱼礁内部区域(Ⅰ区)迎流区域(Ⅱ区)上升流区域(Ⅳ区)。研究表明,4种礁型中以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三角型框架式鱼礁对试验鱼的诱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人工鱼礁水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环境的进一步衰退和恶化,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为改善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海洋牧场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而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与美日等国家相比相对落后,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礁体在水中受力是复杂多样的,其受力状况和流场效应与周围环境及自身性能密切相关.对人工鱼礁水动力学的研究目前还无比较成熟的结论,通过对人工鱼礁动力学研究的概述,旨在希望人们对人工鱼礁水动力学性能有全面的认识,为我国继续深入研究人工鱼礁设计及构造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海中上层柔性浮鱼礁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栖息地改造主要通过底层鱼礁进行,从产生营养物质上升流、饵料场和产卵场及生物链的角度未充分利用整个水体空间,导致效能不能发挥到最佳。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我国东海近海海域海况和生物特性研发了能与底层人工鱼礁协同工作的中上层浮鱼礁。从改善流场、自身体积保持等角度设计了四层网格式柔性浮式鱼礁,进行了浮力、重力及抗浪流能力的校核计算,确定了锚系技术方案及水下效果监控方法。在象山港海洋牧场进行了布放,实际效果测试表明所设计的浮鱼礁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流场,在最高潮和最低潮时均可保持竖直方向的拉伸状态,最大潮流速度时倾斜角度不超过20度,现场多批次调查及水下视频监控效果显示所研发的鱼礁能够与底层鱼礁协同工作,投放2个月后有鱼类稳定地出现在浮鱼礁周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人工鱼礁周围复杂的流场效应进行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对于不同开口比的人工鱼礁对流场效应影响的系统评价并未提出。针对一组不同开口比的人工鱼礁进行数值模拟,提出关于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影响的评价体系,并对不同开口比的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开口单体人工鱼礁优于不开口的实心鱼礁,但开口不应过大,在单孔鱼礁情形下,开口比为0.04时流场效应最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查阅、海域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的发展与现状,分析广东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历程,海洋牧场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广东建有50座生态型人工鱼礁区、3个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1个地方人工鱼礁区和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合计海域面积1 499.68 km2,建造投放礁体200.4万空m3。目前广东海洋牧场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发展理念和认识不统一、用海海域权责不清、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科技化程度低、产业化开发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广东海洋牧场发展的对策: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多部门统筹协作;创建有利于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突破海域权属问题;建立广东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因地制宜建立广东海洋牧场产业化模式。了解广东海洋牧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探究海洋牧场产业的发展对策,可为广东海洋牧场有效管理、高效可持续开发,以及实现广东海洋牧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