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炭基肥料种类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炭基肥料是利用生物质炭与其他肥料混合制成的长效肥料,具有肥效高、无毒无害、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不污染环境、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优点。为了筛选适于玉米生产的炭基肥料,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以玉米专用肥为对照,在施肥量均为1 08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炭粉和氮磷钾养分配比不同的4种炭基肥料对商丘地区土壤pH值和容重的影响以及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炭基肥料可以调节土壤pH值向中性靠近,提高疏松土壤的容重从而改善其通气透水性能,且这种调节作用均随炭粉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大,但在较短时间内效果并不显著。不同炭基肥料对玉米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施用YT3炭基肥料的玉米穗长、穗粗、出籽率、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最大,最终产量最高为9 726.90 kg/hm2,较CK增产10.94%,增产极显著;施用YT2炭基肥料的产量(9 339.45 kg/hm2)次之,增产率为6.52%,增产显著。在商丘地区,施用YT3和YT2炭基肥料均可以优化土壤的物理性状,改善玉米的产量性状,最终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效果明显优于施用化学肥料。 相似文献
2.
3.
间作对绿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绿豆产量偏低,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提高绿豆单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实验通过对绿豆、玉米、谷子间作的试验研究,探讨间作对绿豆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疆枣树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但早期幼龄枣园,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探索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棉花产量的影响,助力推动新时代下农户脱贫致富,在此背景下开展试验。选取新疆阿拉尔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为试验点,在2019年春季平伐枣树,分别距离枣树1.45m、1m、0.5m处种植新陆中82品种,设置为M1、M2、M3、CK(棉花单作)、J(红枣单作),分析不同模式下经济产值、土壤水分变化以及土壤容重变化差异。研究表明间作条件下M3、M2种植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益优于CK、M1、J模式,枣棉间作模式下土壤容重CK模式显然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缓解甘薯连作障碍、提高土地产能,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甘薯玉米间作对土壤与作物的影响,以探讨该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和产量优势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甘薯玉米间作促进了根系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其中,甘薯玉米间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单作甘薯、单作玉米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5.76%、12.37%;与单作甘薯处理相比,甘薯玉米间作处理提高了磷酸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降低了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甘薯玉米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1.12,具有产量优势,种间相对竞争力为-0.26,甘薯种间竞争力弱于玉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薯产量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可见,甘薯玉米间作对甘薯生长发育和土壤状况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茶李间作对茶树生长和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为茶园间作李树的可行性判定和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选9号为试材,测定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百芽重、百克芽数等生长指标,运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秋季绿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黄酮、氨基酸组分和香气物质等主要品质成分。【结果】间作茶园的相对湿度、百芽重、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茶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茶园(P<0.05,下同),百克芽数、茶多酚、黄酮和酯型儿茶素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茶园。共鉴定出205种香气成分,包括醛类、酯类、醇类、烯烃类、芳烃类、酮类、烷烃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其中酯类和烯烃类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对绿茶香气有花香贡献的水杨酸甲酯、芳樟醇、顺式芳樟醇吡喃氧化物、(Z)-3-己烯醇,以及有栗香贡献的(Z)-己酸-3-己烯酯、苯甲醛、己醛和苯乙醛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茶园。相关分析表明,茶多酚、黄酮和酯型儿茶素与涩味和苦味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鲜醇度和甜味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茄子和辣椒1:1(一垄茄子、一垄辣椒)间作,应用地膜覆盖提高前期地温,前期茄子和辣椒互不影响,后期茄子植株高大,对辣椒起到遮阴作用,防止了地温过高对辣椒产生的高温障碍,同时又满足了茄子对高温、强光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茄子和辣椒采取1:1的栽培方式间作,能够明显地提高了产量,并对茄子起到了一定的抗病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苹果一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苹果一茶间作园中的茶树和邻近未间作茶树叶片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其在年生长周期中茶树生长状况及茶鲜叶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季节,间作及对照茶树新梢生长差异较大。春、夏、秋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度较对照茶树低,冠面湿度则较对照茶树高,而在冬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湿度均与对照茶树差异不显著;间作茶树的呼吸强度极显著低于对照茶树,净光和强度极显著高于对照茶树,而光和强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间作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虽无显著影响,但因其促进茶芽提早萌发、增加了芽叶重量,进而提高了茶鲜叶产量。[结论]为复合生态茶园间作的合理配置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桐间作系统对小麦生态条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农桐间作条件下,距树行不同距离光合有效辐射等7个生态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间作,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随距离减小而减小,土壤水分和有效磷随距离减小而增大,距离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无显著影响,通径分析证明,对小麦千粒重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光合有效辐射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密度农桐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发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Fe含量有一定影响,而对有机质,N,P,K,Mn,Zn和Mg含量无显影响;3是作密度中K含量随时间变化显,P含量在5m×30m间作密度中随时间变化显,Fe和Mg养分含量在5m×40m密度中随时间变化显,而3各间作密度中有机质、N,Mn和Zn含量随时间变化不显;不同间作密度的土壤养分与小麦产 相似文献
13.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的产量、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到了子棉和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 m处的子棉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②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③扁棉间作降低了距离树干5 m处(垂直树冠外围附近)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而对其他各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大.说明扁棉间作系统中光合作用是决定棉花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不灌水和灌水60mm条件下将青贮玉米与豌豆以6种带型种植,研究了玉米、豌豆行间土壤水分变化、各群体鲜草产量及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豌豆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在共生期对水分竞争强烈,影响了玉米的生长;玉米豌豆3:3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和较高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和灌水60mm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29和1.33,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和灌水60mm处理比玉米单作分别提高了24.86%和19.24%,比豌豆单作分别提高了14.58%和37.25%。播前灌水60mm可使玉米间作行间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豌豆产量较不灌水处理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 MSt, 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 MPt增加8.03%, MSt增加0.83%、 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 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 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适合山西省的最佳谷子与花生间作模式,试验以花生单作(CK)为对照,设置了谷子与花生2∶4(T2)、3∶3(T3)、4∶2(T4)3种间作模式,研究了谷子与花生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与花生2∶4间作处理(T2)的花生主茎高低于3∶3(T3)、4∶2(T4)处理,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量高于T3、T4处理,且T2处理下花生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 465 kg/hm~2,较T3、T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6.73%、17.57%。在谷子与花生2∶4间作模式下,花生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最优,其为最佳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3种间作方式对林地土壤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7—2009年对林药、林鸡、林菌间作的研究表明:林药、林鸡、林菌间作均能降低林地土壤的pH值,其效果是食用菌最好,中药次之,最后是养鸡。在增加土壤有机物方面,2007年的排序是中药<食用菌<养鸡。2008—2009年稍有变化,效果最好的是食用菌,其次是养鸡,最后是中药。对林地土壤的全氮和速效氮改良效果来看,3年的排序均是中药<养鸡<食用菌。对全磷的改良效果顺序是中药<食用菌<养鸡。速效磷的改良效果顺序是中药<养鸡<食用菌。增加全钾、速效钾效果最好的是间作食用菌。与对照相比,林药、林鸡、林菌间作树胸径分别提高14.6%、25.2%、31.3%。药、鸡、菌间作产量分别提高1.2%、14.6%、6.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