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地形分布式模拟的四川省太阳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省气象站常规观测数据和1∶25万数字高程(DEM)数据,根据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建立太阳辐射分布式模型,计算实际地形下的四川省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情况;评估分析了能体现太阳能资源的稳定度、资源丰富度、可利用价值等指标.结果表明:四川省复杂地形下的太阳总辐射多年平均年总量为1 800~7 200 MJ/m~2,盆地内与高原山地上总辐射值差异较大;总辐射冬季较小,夏季较大,在1981-2010年间降低5%;四川省太阳能资源自西向东规律分布,在太阳能资源稳定且丰富,可利用日数较长,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四川省攀西和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地区可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交通不便地区安装小型分布式发电设施;四川省高原和山地以东的盆地地区太阳能资源较差,但仍存在少量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有适用中小型分布式发电设施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临夏地区6个站点1968—2013年逐日日照时数、月日照百分率数据,根据太阳辐射气候学公式,基于天文辐射的方法计算各站逐日、月、季节、年总太阳辐射,综合分析出临夏地区太阳辐射的年、季节变化特征,依据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国标《GB/T31155—2014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GB/T 31155—2014太阳能资源测量总辐射》标准,对临夏地区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临夏地区太阳总辐射为5 157.3~6 161.2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整体趋势从中部向四周扩散,逐步减小,北部大于南部;最有利的使用季节为夏季和春季;可利用天数最少月份为11月至次年1月;太阳能利用率潜力最大值在广河县,最小在和政县南部阴湿高寒区域、积石山县西部和康乐县南部;太阳能资源很稳定,开发利用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3.
刘孝敏  刘叶瑞  谢伟雪  杨一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29-13530,13545
以甘肃省典型气象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年太阳总辐射达4 700~6 350 MJ/m2,年太阳总辐射和直射的地理分布特征为由西至东、由北至南递减;各地年太阳日照时数为1 631~3 391 h,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与年太阳总辐射分布趋势相一致。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太阳能热利用。最后,分析了至"十二五"末甘肃省太阳能热利用潜力和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广西辐射观测站的太阳辐射资料和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计算分析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广西太阳能资源总储量,并依据广西各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 682.2~5 642.8MJ·m~(-2),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集中在夏季最高,年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最大,进入21世纪初期达到次大值;广西的太阳能总储量为1.03×1015MJ,其中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主要位于22.5°N以南的地区,是广西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区域。  相似文献   

5.
红松人工林能量环境与光能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28年生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到达林冠作用层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以及林分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红松人工林的能量环境特点。在一个生长季内到达红松人工林林冠上层的太阳总辐射为2580.64MJ/m~2,其中直接辐射为1508.52MJ/m~2,散射辐射为1072.12MJ/m~2;透过林冠到达林地的太阳辐射为277.25MJ/m~2,透射率为10.74%。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有机物以生物能量表示的年净生产量为16.89MJ/m~2,生长季内系统接受的太阳净辐射为1091.88MJ/m~2,从而推算出以生长季内太阳净辐射为基础的红松人工林的光能利用率为1.55%。  相似文献   

6.
辽宁康平地区太阳能资源特征变化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福义  康敏  姜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78-17679,17795
利用1961~2009年康平县太阳总辐射和日数时数资料对康平太阳能资源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康平太阳能资源年总量及月值均呈下降减少趋势;在49a里总辐射年总量减少534.20MJ/m^2,年日照时数减少228h,在近10a太阳能资源略有回升;康平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历年变化稳定,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贵阳市太阳能资源,应用贵阳市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及日照资料对贵阳市太阳能资源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贵阳市1980—2010年30a总辐射气候平均值为3 578MJ/(m2.a),属于资源一般区;贵阳市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是3.9,属比较稳定型,全年日照时数≥6h的天数在63~166d,7月、8月和9月是贵阳市太阳能资源利用价值最高的月份。  相似文献   

8.
陈建新  刘伟  陈燕  祝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09-8510
利用南阳市1990-2007年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与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该市的太阳总辐射计算公式,进而推算出广大无辐射观测地区的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结果表明,南阳市太阳总辐射历年变化相对较小,全市年总辐射为4 372.17-4 697.17 MJ/m^2,分布趋势为东部和南部多,北部和西部少,其中年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社旗(4 697.17 MJ/m^2),最低值出现在淅川(4 372.17 MJ/m^2);在太阳能资源区划中,南阳市属于4级。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0年广西3个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90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估算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广西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广西全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682.22010年广西3个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90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估算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广西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广西全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682.25642.8 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最大,低值出现在805642.8 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最大,低值出现在8090年代,进入21世纪初期达到次大值;广西年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其中资源很丰富区位于广西沿海及十万大山北坡,是广西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区域,广西南部的梧州、玉林、钦州及南宁南部地区是广西具备一定开发利用潜力的资源丰富区。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利用贵州省威宁县的太阳能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为“光伏+农业”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威宁县气象站2011-2015年逐月总辐射和1961-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威宁县“光伏+农业”精准脱贫产业的太阳能和农业气候资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威宁县年均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分别为10.7℃、1700.6h和897.7mm;太阳能资源在4355~4900 MJ/m2,达资源丰富等级;作物生长季内光能丰富、温凉湿润、降水充沛,热量略低,适宜春播马铃薯、苋菜、燕麦及药材等喜凉作物的生长,适宜发展“光伏+喜凉农作物”精准脱贫产业。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西部小凌河上游凌源、喀左、羊山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等资料为基础,采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技术,分析了该地区光照资源年际和作物生长季变化趋势、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辽西小凌河上游年太阳总辐射、年日照时数总量和生长季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呈波动性减少,递减速率分别为1.964 MJ/(m2·10 a)、56.224 h/10 a和1.357 MJ/(m2·10 a)、38.705 h/10 a;年太阳总辐射、年日照时数总量气候突变分别发生在1979年和1985年,突变前后分别减少5.5 MJ/m2和162 h;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持续减少,没有明显的突变时间。掌握辽西小凌河上游光能资源气候变化规律,对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光能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0年广西3个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90个国家气象站的日照资料,估算了广西各地的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广西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广西全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3682.2~5642.8 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最大,低值出现在80~90年代,进入21世纪初期达到次大值;广西年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山区少的特点,其中资源很丰富区位于广西沿海及十万大山北坡,是广西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区域,广西南部的梧州、玉林、钦州及南宁南部地区是广西具备一定开发利用潜力的资源丰富区。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对镇江市滨江湿地的优化管理,改善湿地功能和效益,提高湿地生产量,采用样方法调查滨江湿地植被的组成、种类和外貌,并对太阳能辐射环境,优势植物种群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群落的生物量及热值进行测定;基于1997-2006年的气象数据,定量计算湿地植被吸收、固定、积累、转化和利用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流动过程;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滨江湿地植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能在植被生长季内(3月1日-10月31日)到达滨江湿地的太阳总辐射能为3 522.36 MJ/m2,以此为100%计算,植被层吸收能量1 608.66MJ/m2,占45.67%;在被吸收的能量中,仅有133.50MJ/m2的能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成为湿地植物群落的净生产量,为3.79%;而用于涅地植物群落的年能量积累量为80.31 MJ/m2,占2.28%,折合光能利用效率1.87%.根据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原理,该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平衡态具有渐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仪器的观测结果,分析了2014年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长季的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并计算了波文比及其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生长季净辐射总量为1 810.2MJ·m~(-2),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 033.0、727.7和53.8 MJ·m~(-2),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7%,显热通量占净辐射的40%,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3%;生长季能量闭合度为1.002,月平均能量闭合度为0.99.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评估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光热潜力变化,根据1971~2007年山东省辐射、日照及温度资料,在与前30年(1971~2000年)平均值相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2001年以来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光合有效辐射和光热生产潜力的变化情况,并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变化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001~2007年,山东省年总辐射比前30年平均减少72.3MJ/m2,标准变化量M为-1.75,整体呈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平均减少231.4h,标准变化量M为-4.21,呈下降趋势;年光合有效辐射平均减少36.1MJ/m2,呈下降趋势;年光热生产潜力平均增加2397.6kg.hm2,M为1.18,呈上升趋势;尽管总辐射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温度增加的比较明显(M为3.65),且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温度起主导作用,光热生产潜力仍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0~2010年格尔木辐射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水汽压、能见度和云量等月气象资料,建立了适用于柴达木盆地太阳总辐射的多元回归方程,利用方程计算了柴达木盆地的太阳总辐射,进而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变化特征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太阳总辐射年变化曲线呈双峰态,从1月份开始增加,2~4月增长最快,至5月出现最大,5~7月变化平缓,8月份以后开始下降,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柴达木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减幅为78.5 MJ/(m2.10a),平均下降幅度为11.3%/10a;夏秋季太阳辐射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冬季变化不明显;年太阳总辐射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夏季太阳总辐射的减少造成的。区域内各气象站年和四季的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与整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不完全同步;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辐射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潜力大;空间分布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春、夏、秋和冬季分别占全年太阳总辐射的30.0、32.4、22.0和15.6%。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对镇江市滨江湿地的优化管理,改善湿地功能和效益,提高湿地生产量,采用样方法调查滨江湿地植被的组成、种类和外貌,并对太阳能辐射环境,优势植物种群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群落的生物量及热值进行测定;基于1997—2006年的气象数据,定量计算湿地植被吸收、固定、积累、转化和利用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流动过程;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滨江湿地植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能在植被生长季内(3月1日—10月31日)到达滨江湿地的太阳总辐射能为3 522.36 MJ/m^2,以此为100%计算,植被层吸收能量1 608.66 MJ/m^2,占45.67%;在被吸收的能量中,仅有133.50 MJ/m^2的能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成为湿地植物群落的净生产量,为3.79%;而用于湿地植物群落的年能量积累量为80.31 MJ/m^2,占2.28%,折合光能利用效率1.87%。根据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原理,该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平衡态具有渐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正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它具有普遍性、无害性、巨大性、长久性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吴忠市利通区农村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现状利通区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根据《宁夏太阳能资源及其区划》,利通区太阳能辐射量为5955.85MJ/平方米·年,最低值12月份,为287.38MJ/平方米,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山东省光伏电站太阳能资源特征。[方法]利用1988~2008年山东省123个县市水平面日照、云量观测资料和年济南、福山、莒县辐射观测资料,确定太阳总辐射、散射辐射计算模型,并进行光伏电站太阳能资源评估。[结果]山东半岛北部、鲁北地区为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区,较适宜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阵列的最佳倾角在35°左右,与当地纬度相比减小2°~3°;年最佳倾角坡面接收的太阳总辐射量在1600kW.h/(m2.a)以上,可比当地水平面上多接受16%左右的总辐射量。用WRF数值模式获得各地最大辐照度在1020-1060W/m2之间。[结论]该研究为山东省光伏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贵州省荔波县近30 a日照数据,采用适合该区域经验公式,计算荔波县太阳总辐射及各种参数,在分析荔波县太阳辐射时空演变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内的太阳能资源进行客观评估。结果表明:荔波县属于太阳能资源一般区,太阳能资源稳定度为4.5,属不稳定型;各月日照时间≥6.0 h的平均天数均小于10 d,太阳能利用价值一般;但7、8、9月是全年太阳能资源可利用价值最高的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