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加快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引领和关键动力所在。现阶段农村农地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两大来源,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将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和农户收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分析在当前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以及农地流转速度滞缓、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促进农地规范有序流转、充分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进而使农户合理配置农地和家庭劳动力等资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非农就业情况以及不同基本社会保险选择是否会对农户宅基地流转的意愿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2017年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非农就业、基本社会保险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项对宅基地流转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农民从事非农就业会显著促进农民进行宅基地流转,而且非农就业时间增加、非农就业程度提高会加剧这种流转意愿。农民参加不同的基本社会保险会对宅基地的流转产生不同的影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会在新农合或新农保的“枷锁效应”下被锁定在农业经营生产中,从而抑制宅基地流转,参加城镇养老保险或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倾向于进行宅基地流转,结果正向显著。非农就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交互项说明非农就业时间的增加或非农就业程度的提高会缓解新农合或新农保对农民的“枷锁效应”。最后提出保障农户非农就业福利、注重农户劳动力转移质量以及关注农户与非农就业的相合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参与的主要因素,引导劳动力资本存量向更优、更好方向转移。【方法】以河南省728家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其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参与非农劳动,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其非农参与也具有显著影响;相比河南省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概率较低。【建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教育投入,加大非农就业宣传力度,对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行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参与的主要因素,引导劳动力资本存量向更优、更好方向转移。【方法】以河南省728家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其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参与非农劳动,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其非农参与也具有显著影响;相比河南省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概率较低。【建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教育投入,加大非农就业宣传力度,对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行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关乎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农业发展,引导耕地健康流转已成为学术热点。基于和顺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分析贫困山区农户的耕地流转影响因素,探讨更为有效的引导机制。结果表明,兼业人数、劳动力人数和农业保险是影响农户耕地转入的主要因素,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保险是影响农户耕地转出的主要因素;贫困山区的社会保障有效规避了耕地流转风险,活跃了耕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应针对农村发展合理进行改革,强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专业技能,促进其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同时提升非农就业农户的文化素养和非农就业竞争力,鼓励放开耕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不仅有利于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而且能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已有大量文献指出,农村大量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有利于农户转出土地,然而现实中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却随着农户非农就业率的提高而减少。非农就业为何没有像理论上那样促进土地转出?笔者认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低质量的非农就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的是高强度、低收入、稳定性差、缺乏社会保障的非农工作,此时土地对于农户家庭的生计保障职能依然很强,农户不敢轻易将手中的“退路田”流转出去。文章结合现有的文献研究,为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进而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郑龙 《福建农业》2009,(10):4-5
近年来,闽侯县农民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逐步增加并趋于稳定,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但土地流转进程仍然缓慢。到2008年底,全县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的已达35%以上,外出劳务收入也已占农民年纯收入的30%多.而土地流转的面积仅占全县总承包耕地的13.5%,还有相当数量的土地流转不了。本文就此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土地流转的思考1.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岗位就业的长效机制首先,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政府要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因人施教,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者。其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服务业,加强就业容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  相似文献   

9.
一、土地流转的思考1.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岗位就业的长效机制首先,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政府要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因人施教,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者。其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服务业,加强就业容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191-194
结合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实际情况,对农民非农就业、社会保障与其土地转出意愿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理性、深入地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和非农就业、社会保障问题。首先,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所具有的多重功能价值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能有良好的非农就业环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取代土地本身的就业和保障功能,将会对农民转出土地的意愿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同时,根据使用模型分析后的结果也表明,一个家庭中非农劳动力人数的增多非农就业的经验增多会对农民转出土地意愿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同样的,农民参与的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则会是土地的保障功能越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低,从而转出其土地的可能性越大,转出的面积也越多。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我区农民就业的发展趋势看,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非农就业现实可行,效益突出,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从近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践看,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缺乏渠道、信息、技能和经验,而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稳定性。一、开拓就业空间,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和夏普利值分解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在汉族行政村的作用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差异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的影响在汉族行政村更高。因此,为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流转,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丁静 《农业考古》2005,(6):88-90
依据我国目前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的现状,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将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二、三产业就业,提高非农收入,最终成为城市居民.政府的责任就是为农民就业转移、身份转变创造条件:通过加速城镇化进程,拓宽非农就业渠道,靠产业吸引农民进城;通过加速土地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归还进城农民的国民待遇,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促其融入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以呼图壁县为例,运用DID模型,并以实地调研数据探究了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族别、上学人数、劳动力平均年龄、公共交通通达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转移就业比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非农收入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转移就业比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因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享有计划生育优待政策及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规模与劳动力转移就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在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基于村庄视角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的研究方法, 重点考虑村庄的资源禀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从村庄角度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演变过程和均衡状态。结果表明,一个村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例与非农收入成正比,与人均农业收入水平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基于湖北省、安徽省6个村的调研数据,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调研地区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从事的非农职业、家庭劳动力的非农收入、现有耕地面积、地理位置等。未来应该从提高农户非农收入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推动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土地改革及对农民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进行三次土地改革。土地政策目标依次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促成"农地释出"。土地管制从保护农用耕地转变为放宽农地买卖与所有权流转,这标志着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三次土地改革对农民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台湾农村出现了农民隐性失业、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谋求非农就业以及农民从事兼业化就业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只有第二、三产业发达、大多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人来源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总体上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目前尚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土地使用权流转一定要坚持条件,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也不能用收走农民承包地的办法搞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9.
以呼图壁县为例,运用DID模型,并以实地调研数据探究了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族别、上学人数、劳动力平均年龄、公共交通通达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转移就业比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非农收入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转移就业比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因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享有计划生育优待政策及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规模与劳动力转移就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在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基于村庄视角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的研究方法,重点考虑村庄的资源禀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从村庄角度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演变过程和均衡状态.结果表明,一个村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例与非农收入成正比,与人均农业收入水平成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