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对酒泉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着重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水资源利用结构、劳动力分配结构及产值结构。从系统的能量产投比、农田子系统投能水平及系统养分收支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最后对系统的三大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研究》2021,38(3):672-681
土壤有机碳(SOC)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农业生产力的基础,充分了解焉耆盆地绿洲不同土壤类型SOC分布特征,对实现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焉耆盆地绿洲长期定点试验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在当前的田间管理和气候模式下,焉耆盆地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下SOCD和SOCS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DNDC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该区域下SOC及其动态变化,模型相关系数(r)92.75%,相对误差(E)介于2.98%~4.12%,5%,模型的可靠性较高。(2)2018年焉耆盆地绿洲农田0~20 cm SOCD介于12000~28000 kg·hm~(-2),SOCS为2414 Gg,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3)不同的土壤类型之间,SOCD和SOCS差异明显,其中沼泽土的SOCD最大,为25136 kg·hm~(-2);石质土的SOCD最小,为13335 kg·hm~(-2)。  相似文献   

3.
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东缘阿柔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定量分析了高寒草甸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阿柔草甸碳通量的日变化基本呈现单峰曲线,吸收峰值出现在正午前后,晚间为碳排放。碳通量的日变化具有较大的季节差异,生长季变化幅度大,非生长季变化幅度小;2)阿柔草甸碳通量的变化受到辐射、土壤温度及昼夜温差等环境因子的影响。青藏高原生长季辐射强,雨热同期,有利于高寒草甸的碳累积,夜间低温和非生长季的低温也减弱了碳排放;3)阿柔高寒草甸的碳吸收量为156.0g/m2/year,碳汇功能明显。它的平均Q10为3.28,高于低海拔草地生态系统Q10,说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上升的反应更为敏感,具有较大的碳释放潜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典型能值分析指标的计算,研究了尉犁绿洲1995-2006年间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的动态变化,评价该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下游典型绿洲尉犁的能值总投入明显上升,其中购买能值比重较高,且增长迅速;尉犁绿洲能值总产出12年来稳步上升,种植业处于其主导地位,且上升趋势明显;尉犁绿洲农业经济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系统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环境负荷率逐年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5.
新疆平原绿洲环境变化与生态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受控于水分因素,绿洲环境变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但都有自身的生态系统特点和对人类服务的功能。对新疆平原地区绿洲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绿洲扩大和发展、城镇绿洲兴起和开拓、天然绿洲缩小和维护的总趋势。因此,需要在以流域或盆地为单元,以水为纽带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流域或盆地内的所有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和天然绿洲等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进行总体的水资源消耗平衡与生态平衡规划,科学配置水资源,才能维护相互的依存关系,并使各类绿洲得到生态维护。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的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倍受关注,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和相关属性进行了探讨,强调了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绿洲稳定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绿洲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方法,最后以此为基础对新疆昌吉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扼要论述了河西走廊荒漠绿洲景观及生态系统的态势,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及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想与开发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扼要论述了河西走廊荒漠绿洲景观及生态系统的态势 ,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及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明确提出了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想与开发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干旱区绿洲大农业(农、林、牧、副、渔)与人类的生态关系,及绿洲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特征,强调了草业与牧业在绿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中北部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以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为研究区,从绿洲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益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角模型,对2005—2014年该绿洲生态安全状态和趋势进行测算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该绿洲生态安全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非结构性指数(NSI)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态系统非功能性指数(NFI),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生态系统效益性指数(BI)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在2005—2014年期间,渭干河-库车河绿洲生态安全经历了不安全-弱安全两个状态,并呈现出逐渐向安全且稳定发展的趋势。(3)2005—2014年影响渭干河-库车河绿洲生态安全的主要因子是水土协调度和造林面积。研究结果将为维持及进一步改善该绿洲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时期塔里木北部灌区农田样地土壤采样及剖面分析,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和塔里木北部灌区相关农业资料,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变化,揭示绿洲化过程中塔里木北部灌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规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灌区不同类型土壤的固碳能力差异显著,有机碳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草甸土、盐土、潮土和风沙土;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自上而下递减,其中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达2~8 g·kg~(-1)。2剖面0~20 cm和20~40 cm深度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36±0.09)kg·m~(-2)和(1.10±0.07)kg·m~(-2),其中风沙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远低于该区平均水平。3与1981年相比,2011年塔里木北部灌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增量不明显,固碳速率为-0.01~0.03 kg·m~(-2)·a~(-1);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变化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在绿洲化过程中,新疆塔里木北部灌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地开发年限及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该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表层土壤有机碳月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两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选择典型样地,通过实地调查测定其5~9月生长季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含水量,分析了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土壤有机碳的月动态,探讨了地下生物量、气温、降水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小针茅荒漠草原两种草地型生长季土壤有机碳月变化趋势不同。小针茅+无芒隐子草草地生长季土壤有机碳月变化表现为从5月份开始逐渐降低,到9月份又略有增加,狭叶锦鸡儿-小针茅+无芒隐子草草地土壤有机碳月变化表现为5~7月增加,8月份降低,9月份又增加的趋势。2)小针茅荒漠草原5~9月生长季各月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0-1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10-20cm和20-3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3)小针茅荒漠草原5~9月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月降水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而6~9月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月降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受表层地下生物量影响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10cm土层地下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5)小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月均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与0~10cm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干旱区流域绿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和不断改进的盐渍化治理过程,这导致在绿洲下部与临近荒漠区广泛形成农田排水系统景观,但其产生的生态效应还不清楚,限制了全面认识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过程。利用航片和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图论网络分析和景观连通性模型,分析农田排水系统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与格局;采用缓冲区分析、空间地统计模型、GIS相关性分析和群落多样性测度等方法,研究农田排水系统演变对廊道效应、土壤性状、土地利用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经过改进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研究农田排水系统演变对区域碳、水循环的影响,探讨农田排水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化对干旱区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的认识,并丰富绿洲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对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廓绿洲生态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扼要论述了河西走廓荒漠绿洲景观及生态系统的态势,分析了河西走廓绿洲生态系统及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河西走廓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想与开发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民勤绿洲近15a的地下水位实测数据,系统分析了绿洲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动态,并通过SPSS分析软件对引起绿洲地下水位变动的8个潜在变化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地下水位动态初步评价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绿洲地下水位动态表现为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和地下水位不均衡;(2)回归模型显示,地下水开采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人口规模是影响民勤绿洲地下水动态变化的重要限制因子,且地下水开采量是绝对主导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分析了武威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认为:其结构不合理,体现出以商品粮生产为主的偏农综合绿洲的结构特征;其功能低下,产投比为1.60∶1;效益不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失调。据此提出了促进绿洲农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奇台绿洲地下水开采及其对地表生态环境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奇台绿洲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区 ,其绿洲农业以开垦荒地、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灌溉用水中地下水超采现象导致一系列地表生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奇台绿洲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现状 ,阐明在干旱区绿洲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已对地表生态系统已构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国家和新疆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墨玉县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结构、农业种群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对其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水土资源结构不平衡、种群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决定了绿洲功能较差,产投比低下的特点,并据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改善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并提高其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是具有敏感地退化趋势的生态交错带 ,它受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双重影响。本文在分析了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性质、特点等以后 ,按照其毗邻绿洲的不同 ,探讨性地将它分为三类 :( 1 )河岸林绿洲—荒漠脆弱带 ;( 2 )冲洪积扇绿洲—荒漠脆弱带 ;( 3 )湖沼和湖滨三角洲绿洲—荒漠脆弱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 ,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该区出现了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作者提出了若干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简要介绍了绿洲生态系统在干旱区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以及绿洲生态系统开发利用的不足之处 ,分析了其持续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提出了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基本概念、科学原则 ,最后提出了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具体任务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