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黄菖蒲、菖蒲和溪荪鸢尾3种常见水生植物为材料,通过室内水培试验研究了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的去除能力。根据浑河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设置了2种处理:W0处理(低浓度)总氮15 mg/L、氨氮7.5 mg/L,W1处理(高浓度)总氮60 mg/L、氨氮30 mg/L。结果表明:3种植物对总氮氨氮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高低浓度组中,黄菖蒲、菖蒲和溪荪鸢尾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1.17%、95.03%,46.69%、78.31%和51.98%、80.34%;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3.33%、69.37%,58.61%、97.33%和73.03%、84.00%。在低浓度处理中,总氮去除效果为黄菖蒲溪荪鸢尾菖蒲,氨氮去除效果为菖蒲溪荪鸢尾黄菖蒲;在高浓度处理中,总氮和氨氮去除效果均为黄菖蒲溪荪鸢尾菖蒲。黄菖蒲较适用于氮污染形式主要为氨氮且浓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水体,菖蒲适用于低浓度富营养水体中的氨氮去除。浑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中氨氮浓度较高,应优先选择黄菖蒲。3种水生植物都是在前2周就已经发挥了较大的去除作用,在后2周内去除效果并不明显。黄菖蒲和溪荪鸢尾2种植物的营养去除增效均在第17~23天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浑河实际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以黄菖蒲、菖蒲和溪荪鸢尾三种常见水生植物为材料,通过室内水培实验研究了三种植物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3种植物对初始浓度为60mg/l和15mg/l的总氮及30mg/l和7.5mg/l的氨氮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束时,黄菖蒲、菖蒲和溪荪鸢尾在高氮和低氮处理中的TN(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1.17%、 95.03%,46.69%、78.31%和51.98%、80.34%;黄菖蒲、菖蒲和溪荪鸢尾在两种处理中的NH4+-N(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3.33%、69.37%,58.61%、97.33%和73.03%、84.00%。三种植物对低浓度处理中的总氮的去除效果更好,其中,黄菖蒲对两种处理的总氮和高浓度氨氮的去除率最高;黄菖蒲和菖蒲分别对两种处理中的氨氮去除率最高。三种植物在两周内都可以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黄菖蒲和溪荪鸢尾两种植物相对无植物系统的空白对照的营养去除增效均在17到23天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分别栽植美人蕉、鸢尾、再力花等3种植物,50 d后取水样测定各项水质指标,比较这3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物对供试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9.96 %、69.19 %和64.20 %,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0.44 %、79.51 %和87.73 %,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5.59 %、66.57 %和58.06 %;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68.64 %、83.38 %和62.38 %。3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均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对氨氮、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各植物组间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对淹水水位及持续时间的生态响应,明确鄱阳湖湿地植物在洪水胁迫下的生存策略。2015年,模拟野外淹水状况,比较了不同水深(未淹水、部分淹水、完全淹水)、不同淹水持续时间(50 d、100 d)条件下灰化苔草的生长、分株及物质分配等的变化情况。总生物量随着水位上升及淹水持续时间延长而下降,水位、淹水时间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总生物量均产生极显著影响,淹水会显著降低灰化苔草总生物量,且这种影响随着水位上升及淹水持续时间延长更加明显。淹水显著降低了株高、减少了分株数,退水后分株数因为"秋草"现象有所上升。生物量分配方面,叶、根状茎分配比上升,不定根分配比下降。虽然淹水抑制了灰化苔草的生长,但整个试验期间无植株死亡。灰化苔草通过调整自身生长来适应淹水的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5.
2012年6-11月在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周边小流域的面源污染汇流区建设二级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开展面源污水净化试验。试验区总面积4 657 m2,其中一级人工湿地面积2 844 m2、二级人工湿地面积1 813 m2。6-7月为试验区试运行时期,试验区未栽种水生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8-11月为试验区运行时期,其中8-9月为水生植物净化期,10-11月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净化期。8月初,一级人工湿地栽种鸢尾(Iris tectorum)、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二级人工湿地栽种美人蕉(Canna indica L)、香蒲、鸢尾和睡莲(Nymphaea alba);9月底在二级人工湿地中投放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1 747个、1.4个/m3,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 smolitrix)280尾、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80尾,规格80~120 g/尾,密度28.3 g/m3。结果表明,试验区对面源污水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的去除效果较好。试验区对总氮、总磷、氨氮、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8-9月分别为24.9%、42.6%、20.0%、21.4%和8.2%,10-11月分别为33.0%、45.2%、17.9%、34.3%和11.6%。  相似文献   

6.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10种水生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10种水生植物体内及根部底泥中Zn、Cr、Ni、Pb、Cd、Mn、Cu的含量,对其根部底泥污染状况及重金属吸收与富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0种水生植物根部底泥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Cd的污染最为严重,污染强度CdPbZnCuCrMnNi。通过10种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地下部对Cr、Ni富集量最高,为67.20、57.84 mg/kg;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地下部对Zn、Pb、Cd、Mn、Cu富集量最高,分别为1 804.20、38.83、27.73、11 913.75、13.58 mg/kg。狐尾藻、喜旱莲子草、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的根部对多种重金属有较强富集作用,狐尾藻地下部对Zn、Cd、Mn的富集系数为4.28、6.74、10.32;喜旱莲子草地下部对Zn、Cd、Mn的富集系数为6.13、10.70、8.81;再力花地下部对Cd、Mn富集系数为4.68、2.69。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萍蓬草(Nuphar pumilum)、香蒲(Typha orientali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对多种重金属的转移系数超过1,具有较强的转运能力,萍蓬草对Mn的转移系数最高,为9.82。研究表明,10种水生植物对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环境均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池塘养殖废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表面流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水产养殖池塘排放的废水,以减少水产养殖废水对周围水域环境的污染.结果表明,经湿地净化处理后,养殖废水中总氮、总磷、CODMn、氨氮分别从2.32、0.50、14.88、0.61 mg/L降至0.98、0.18、9.72、0.30 mg/L,叶绿素a从369.6 μg/L降至61.78 μg/L,水质明显得到净化.湿地植物存活时组织氮、磷含量明显高于死亡时,湿地植物死亡时梭鱼草、黄菖蒲、小香蒲的组织氮含量分别仅为存活时的18.8%、26.8%、38.1%.湿地植物死亡时收割可去除氮、磷含量分别为11.68 g/m2和4.81 g/m2,再力花去除氮、磷能力最强.在湿地植物死亡前收割能够提高湿地植物吸收所贡献的净化率.  相似文献   

8.
根表铁膜对2种景观湿地植物根系发育及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系活力是反映植物对环境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探讨景观湿地植物根系活力对根表诱导铁膜的响应,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0、10、20、60、100、150、200 mg/L)亚铁诱导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根表形成铁膜后,根表铁膜对根系活力和新不定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于100 mg/L亚铁诱导的宽叶香蒲,其不定根的生长受到抑制;超过100 mg/L诱导时,可促进了不定根的生长;黄菖蒲不定根生长受根表铁膜的影响并不显著。宽叶香蒲根系活力随亚铁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9.70μg/(g·h);黄菖蒲在各处理之间的根系活力为2.36~5.48μg/(g·h),整体变化幅度不大。通过分析根系活力与根表铁膜量的关系发现,宽叶香蒲根系活力与其根表铁膜量呈显著负相关(r=-0.861);黄菖蒲中该相关性不显著(r=-0.735),但根系活力随根表铁膜量增加而降低。新生不定根的根系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宽叶香蒲新生根的根系活力随亚铁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在亚铁浓度为20 mg/L时,其新生根的活力达到最大,是对照处理的1.55倍;黄菖蒲新生根活力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但其根系活力的最大值出现在10 mg/L亚铁处理组。研究结果为根表铁膜影响湿地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上海白莲泾沿岸世博园区段生长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并对3种大型挺水植物的氮磷吸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莲泾沿岸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10种。应用芦苇、水薄荷(Mentha aquatica)和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等3种大型挺水植物对白莲泾河道的水质进行净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挺水植物的净化能力依次为芦苇>水薄荷>伞草。其中芦苇对氨氮的吸收率为21%,水薄荷为18.7%,伞草为11.6%;芦苇对硝态氮的吸收率为20.12%,水薄荷为12.1%,伞草为10.2%;芦苇对活性磷的吸收率为13.7%,水薄荷为10.4%,伞草为12.33%。  相似文献   

10.
戴云祥 《内陆水产》2013,(11):67-67
1 清塘消毒完毕之后,应以蓄水池式沉淀井抽入海水到80~100cm水位,使用荣鑫速效解毒安(天然植物有机酸、氨基酸)500mL/亩·m进行解毒,第2天选用荣鑫水毒净(噬菌体、活性物)500mL/亩·m处理水质隔1d即可以肥水了.  相似文献   

11.
探讨淹没水深对多年生草本植物狗牙根和牛鞭草生长、根系总蛋白及酶活性的影响,为三峡水库消落带人工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2014年11月至次年5月,在重庆市开县渠口镇三峡水库消落带采用原位试验:塑料容器规格20 cm×30 cm×30 cm,生长良好的牛鞭草和狗牙根采自三峡水库消落带,带根移栽,淹没水深0、2、5、15 m,淹没时间30、60、180 d,在植物取样当天测定水环境指标,比较其高度、盖度、萌芽数及根系总蛋白和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并分析根系总蛋白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与未淹没(0 m)植物相比,淹水处理导致牛鞭草和狗牙根植物高度、盖度、萌芽数、生物量、根系总蛋白和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过氧化酶活性显著上升;随着水淹深度的增加,除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外,牛鞭草和狗牙根的高度、盖度、萌芽数及根系总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根系丙二醛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正相关。水淹处理改变了根系总蛋白和抗氧化酶之间的相关性,淹没水深15 m组,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系数也有差异,狗牙根的相关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上覆水类型及流速对养殖池塘底泥耗氧速率(SOD)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6组水池平行实验,实验期为2 d,采用6个装置相同的玻璃缸进行对照实验,分别选取自来水和池塘原水作为上覆水体,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水泵对上覆水进行循环流动,调节水泵循环流量以得到不同的上覆水流速,并采用2台溶氧仪测定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上覆水水温和DO浓度,记录每次测量的对应时间点,测量间隔约为30 min。结果表明,当上覆水体为自来水和池塘原水时,在不同的循环流速下,SOD的范围为0.042~0.426 g/(m~2·d)。实验第2天各水池的SOD值较第1天均有一定下降,说明SOD随着水体中DO降低也相应减小,表明SOD与DO浓度有显著相关性。当上覆水处于静止状态时,其类型对SOD值有较大的影响,池塘原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分别为0.426 g/(m~2·d)和0.297 g/(m~2·d),而自来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均为0.258 g/(m~2·d),与上覆水体为自来水相比,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池塘原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分别高出65.12%和15.12%;当上覆水处于流动状态时,池塘原水的SOD为0.042~0.237 g/(m~2·d),自来水的SOD为0.045~0.252 g/(m~2·d),增幅仅为5.9%~15.0%,表明在此条件下上覆水体类型对实验水池的SOD值影响不显著。SOD与上覆水流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应最小的SOD值有一个流速较低值。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1±1)℃和盐度20±1下,将体质量(95.45±5.29)g的半滑舌鳎饲养在78cm×58cm×46cm水槽中,投喂按0、5、10、15g/kg添加贯众、当归、黄芪的饲料,每箱20尾,每个水平3个重复,7d、14d和21d时尾柄采血,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4d时,贯众剂量为15g/kg组的半滑舌鳎血液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d和21d时,各剂量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组;14d时,当归剂量为5g/kg组的半滑舌鳎血液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达到最高值;21d时,黄芪剂量为10g/kg组的丙二醛含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1d时,黄芪剂量为5g/kg组的半滑舌鳎血液中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达到最高值,不同剂量的黄芪对过氧化氢酶活力有显著影响,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7d时,各组总抗氧化能力达到最高值。试验表明,单独添加贯众、当归及黄芪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半滑舌鳎血液的抗氧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将体长为(3.59±0.26)c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按1 800尾.m-3、1 500尾.m-3和1 200尾.m-3的密度分别饲养在注水0.3 m3的圆形玻璃纤维桶(容量为0.5 m3)中30 d,检测了基本水质因子、对虾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酚氧化酶(PO)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抗菌活力(Ua)、碱性磷酸酶(AKP)活力、体质量增长和成活率,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稚虾免疫指标及生长的影响。统计分析发现,试验过程中水体理化因子均在适宜范围,各处理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不显著;对虾的PO活力、Ua和AKP活力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SOD活力则反之;对虾的体质量增长、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成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体长〈4.8 cm或体质量〈1.2 g)在密度为1 200~1 800尾.m-3时,密度胁迫可明显影响其免疫指标和生长。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0μg.L-1、10.0μg.L-1和50.0μg.L-1)的菲(PHE)和苯并(b)荧蒽(Bb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HE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BbF胁迫下的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在胁迫第15天时被显著诱导(P〈0.05)。从b(MDA)的变化来看,PHE和BbF均可导致翡翠贻贝外套膜明显的氧化损伤,之后在清洁海水的净化过程中,这种损伤逐渐降低并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2种PAHs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和b(MDA)均发生明显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翡翠贻贝体内的生化指标适合指示PAHs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幼蟹成活、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缩短了蜕皮间隔(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雄体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雌体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综上,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幼蟹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幼蟹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适宜添加水平约为1.0 g/kg。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optimal water temperature in seed germination and the upper critical water temperature in seedling growth were determined for Zostera marina collected from Ise Bay, Jap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s and seed storage period (0, 30 and 60 days at 0°C) was also examined. The optimal water temperature for seed germination was in the range from 10 to 15°C regardless of the storage periods, in which germination rates ranged from 35 to 57%. Seedlings grown from seed up to 10 cm in total length were cultured for 1 week under various water temperatures to measure their relative growth rates. The optimal water temperature in growth was in the range from 20 to 25°C; relative growth rates ranged from 2.0 to 2.6%. Seedlings could survive up to a water temperature of 28°C, but most seedlings withered at 29 or 30°C. The optimal water temperatures for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were related to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water temperature at the sampling site. Although seedlings were rarely observed in the field in summer, they can grow at temperatures as high as 28°C. Therefore, Z. marina may extend its distribution as far as where the summer water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28°C.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把草鱼置于低pH(6.0,5.5,4.5)水中4d和7d,测试鳃和肝组织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第4天,低pH引起肝组织SOD活性升高,而对鳃组织SOD活性无显著影响;在第7天,低pH引 起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而鳃组织在pH6.0和pH5.5时SOD活性升高,在pH4.5时SOD活性下降。提高水中钙浓度,可减缓pH4.5实验组(第7天)鳃和肝组织SOD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