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林下山参与园参理化性质的特点,进一步认识林下山参与园参的内在区别。方法通过比较林下山参与园参的皂苷含量,皂苷HPLC图谱,皂苷TLC图谱,乙醚浸出物的含量及参粉的密度,得出林下山参与园参相区别的重要特征。结果二者在总皂苷的含量,皂苷Rb1的含量,以及总皂苷的HPLC检测图谱及参粉密度的区别特征突出,可作为林下山参与园参之间的鉴别依据。结论林下山参与园参在理化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林下山参是人工将人参的种子播种于山林下土壤中,自然生长多年的一类人参产品。生长数十年的林下山参其根形与内在质量可与野山参相媲美。林下山参的规模化种植有几十年的历史,东北三省的种植面积已超过60万亩,集安已达13万亩,形成相当的规模化产业,为种植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已被消费市场所认同。2006年修改的2005版《中国药典》将这类产品定名为“林下山参”。据此,种植经营林下山参便有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方土福 《人参研究》2006,18(3):24-24
林下山参,东北参农俗称“籽货”,是人工把栽培参种子,撒播到天然林中,任其自然生长,野生抚育短则十年,长则二十年,即成商品,2005年新版药典,名之为“林下参”,2006年,修改为“林下山参”。林下山参的经验鉴别,主要集中在芦头、主根、须条及纹点上,20年的林下山参与野山参相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园参与林下山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正常的小鼠随机分成7组,即:对照组,园参原粉小、中、大剂量(0.17、0.34、0.51g生药/kg)组,10年以上林下山参原粉小、中、大剂量(0.17、0.34、0.51g生药/kg)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30天后,处死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园参原粉和林下山参原粉高剂量组显著增加正常成年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园参原粉和林下山参原粉大、中剂量显示出提高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率。结论人参对于免疫器官重量及指数、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并且林下山参活性强于园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建立林下山参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引入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生长年限的鉴定和与园参的鉴别提供依据.首先基于HPLC方法建立26批林下山参和8批园参样品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相似文献   

6.
方土福 《人参研究》2008,20(1):16-17
林下山参是2005年药典中的新药名,它的生长特点:1、始终生长在森林中;2、毫无移动;3、年限短。掌握了生长特点才能在一系列的类似药材中准确无误地甄别林下山参。它和质优的野山参、芋变区别在年幼,性状色白、质嫩、体胖,很容易鉴别,因野山参、芋变数量稀少,这项鉴定实际意义不大。它和质劣的半野生人参区别在毫无移动,性状主根上部肩膀无纹或有浅纹,主根中部绝无跑纹。药典中相关描述有误。因半野生人参的数量十倍于林下山参,千方百计冒名林下山参上市出售,这项鉴定社会意义重大。中药教材编写应重视相类似药材的鉴别,才能形成鉴定技术。突出生长特点的教学,才能掌握关键的性状特征,才能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相关指标的检测,探究园参茎叶总皂苷和林下山参茎叶总皂苷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差异,为不同生境人参茎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游泳力竭联合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法,构建气虚血瘀模型大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10、20、40 mg/kg)园参茎叶总皂苷和林下山参茎叶总皂苷干预后,经腹主动脉取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Na^(+)-K^(+)-ATP酶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升高或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园参茎叶总皂苷和林下山参茎叶总皂苷给药对降低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清CK CK-MB.ET-1.TXB2水平及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水平.提高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清NO.Na_(+)-K^(+)-ATP酶水平均具有--定的作用,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园参茎叶总皂苷与林下山参茎叶总皂苷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园参茎叶总皂苷和林下山参茎叶总皂苷均能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内皮功能、保证能量代谢等有关;且同等剂量园参茎叶总皂苷与林下山参茎叶总皂苷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8.
研究林下山参不同季节人参皂苷的动态累积及规律。用高效液相的方法对不同季节林下参的人参皂苷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人参根的各个部位的长度,重量进行测定。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林下参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林下参9月份的总皂苷的含量较高,并且人参皂苷-Rg1、-Rb1的含量高于其它采收时间。林下参中人参皂苷含量具有特征是:9月份含量达到峰值,10月份含量稳定或是略有减少。辽东地区林下山参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份。  相似文献   

9.
<正>全国参茸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新修订的《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标准将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15年以上的人参定义为野山参;中国药典2010年版将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人参称为林下山参。桓仁县政府将本地产的林下山参称之为桓仁山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第65号公告对桓仁山参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桓仁县地理环境优越,具有适合林下山参生长所需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桓仁山参历史悠久,五形好、有效成分丰富、含量高,质量上乘,桓仁县于2012年12月被中国经济林学会授予"中国山参之乡"称  相似文献   

10.
《人参研究》2006,18(3):I0001-I0001
国家药典委员会广思集益,积极采纳合理建议,六月份网上公示,已将药典中入参项目下的“林下参”修改为“林下山参”,提高了林下籽货的商品属性,野山人参资源可望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RP-HPLC法测定林下山参片中有机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林下山参片中有机酸的含量。方法以食品中有机酸的含量测定标准GB/T 5009.157-2003,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林下山参片中富马酸、柠檬酸、马来酸、琥珀酸、酒石酸、香草酸和肉桂酸等7种有机酸的含量,采用XAqu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NH4)2HPO4-H3PO4缓冲溶液(p H=2.7)为流动相分离测定前五种有机酸,流速为0.8 m 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210 nm;用Unitary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5%冰乙酸梯度洗脱测定香草酸和肉桂酸含量,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 :马来酸、柠檬酸、反丁烯二酸、香草酸及肉桂酸的含量分别为0.015‰、2.619‰、0.030‰、0.009‰、0.025‰。结论首次通过RP-HPLC法对林下山参片中的有机酸进行含量测定,为林下山参新产品的科学服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清河人参交易市场成立于1996年,由集安市清河镇清河村开发建设,市场共计投资5000万元,目前占地面积12051平方米。2008年,清河村注册资金100万元,成立了清河人参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目前市场建筑面积8110平方米,共有摊位491个,商铺44个,门市47个,共有业户582户。清河人参交易市场依托于全市产量巨大的林下山参资源,经过多年的培  相似文献   

13.
韩国人参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栽培人参有千余年 ,一直采用伐林栽参的生产方式 ,由于人参忌连作 ,砍伐森林面积不断扩大 ,以至造成参、林矛盾 ,水土流失严重。韩国从本世纪 4 0年代开始采用农田栽参 ,其方法便于施肥改土、灌溉和其它田间管理 ,也便于实现参业生产机械化 ,有利于人参产业化生产。现在退耕还林人参下山势在必行 ,集国内 5 0年人参生产经验 ,引进了韩国现行栽培方法 ,推广平地栽参 ,是当务之急。高丽参在国际市场上负有盛名 ,其特点是 :平地栽参、人工施肥、栽培期短、质量好、产量高。韩国人参栽培有直播栽培和移栽栽培两种方法 ,直播栽培是把催芽的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长脖类林下山参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对宽甸县长脖类林下山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AHP),选取0.1~0.9标度,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建立了由数量评价、质量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5个方面21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相对关联度,以此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权重方面,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质量评价>数量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在综合评价得分方面,基地2总评价得分最高,主要贡献来自于经济效益评价子系统。结论该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合理,该评价方法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可为仿野生栽培中药资源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人参产业是吉林省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是东部山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作为吉林省的特色产业,长久以来,人参栽培主要采用伐林栽参模式,每年都有不少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显而易见,伐林栽参模式下的参业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当下,伐林栽参的适参地资源已面临枯竭,而且每年政策允许伐林栽参的适参地指标又极为  相似文献   

16.
郑殿家 《人参研究》2009,21(4):48-48
为了解决参林矛盾,改变传统的伐林栽参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我市参业的可持续发展,集安人参研究所于2004年在阳岔村建立了“农田栽参试验示范基地”。几年来,在市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在省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经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我市的参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深化我国参业生产和管理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毁林栽参所带来的副作用,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农田栽参、林下种参两条腿走路的人参栽培生产制度,健全人参政策法规,促进人参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谈发展人参生产与保护森林资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参自古生存在地球北温带的茂密森林中。森林的生态环境养育着人参。我国人参栽培始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史。而人工植参自古以来为毁林植参。所以一直存在着参与林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由于人参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个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不及早解决这个问题,将后患无穷.由于林毁了,森林之生态环境破坏了,不仅毁了参区的林业,也毁了参业,同时也给参区其它种植业和养殖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参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人参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土壤改良技术进行综述,从传统的伐林栽参、农田栽参、林下参栽培等方面阐述了人参土壤在改良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对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是参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人参的发展就失去后劲和依托。吉林省人参栽培仍采用伐林栽参和参后还林的方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综合效益并不高。建议积极发展农田栽参、参粮轮作和林下育参,开辟参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