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七保健酒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小鼠灌胃前停食16小时,按三七保健酒(20倍浓缩液)20ml/kg体重灌胃容量灌胃,灌胃给药后自由进食饮水,观察并记录1周内动物的体重、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结果各小鼠均未见明显症状,也无死亡,三七保健酒(20倍浓缩液)对雌雄小鼠经口MTD均大于20.0 ml/kg体重。结论三七保健酒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属无毒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三七丹参片实验,验证三七丹参片的增强免疫力功能,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设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摄入量的5、10、30倍,同时设阴性对照组(1%羧甲基纤维素钠),连续一个月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受试物。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积数值均升高;中、高剂量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吞噬指数均升高;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三七丹参片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三七毛根提取三七皂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处理,考察提取后三七浸膏的提取率,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在提取中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3小时,乙醇浓度为6倍量,提取次数3次。结论:该工艺简便易行,得率高,适于生产,用三七毛根提取物来开发化妆品,成本低,达到综合开发利用三七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选复方丹参片一步制粒工艺条件。方法 以颗粒一次成型性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浓缩液相对密度、喷液速度、进风温度、进风风量,优选一步制粒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一步制粒最优工艺条件为:浸膏相对密度为1.18~1.22,喷液速度为10~20ml/min,进风温度为60~75℃,进风量为90~120m3/h,产业化工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一步制粒成品率均在95%以上。结论 优选的复方丹参片一步制粒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借助农业上常用的间作栽培技术,开展三七与屏边三七进行田间小区间作试验,检验生存环境改变或生物多样性降低是否影响三七生长的抗病能力,同时验证民间传说:“在三七园内植几株野生三七,病害少发生,易管理”的科学性。方法 采用不同间作方式,比较三七与屏边三七间作栽培是否对三七存苗、长势、发病率等造成影响。结果 三七与屏边三七间作栽培对三七存苗影响不显著,但对三七长势有显著影响,尤其是雨季,靠近屏边三七的三七苗较粗壮,果实也较饱满,对三七的病害影响不大。结论 三七与屏边三七采用间作栽培模式对三七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使三七苗更粗壮些,果实更饱满一些,对三七的存苗、病害防治并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七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地膜覆盖栽培能够显著提高三七的产量 ,为继续摸索地膜栽培三七的适应性 ,我们先后在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广泛的试验和推广 ,进一步探讨地膜覆盖的增产效益 ,为该技术的全面推广提供依据。通过 3年试验示范 ,系统地总结出适用于不同三七生产区域的三七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初步认为三七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新型的高产栽培技术 ,可在产区进行推广应用。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示范点的布局 :全州试验示范面积 5 0 0 0亩 ,根据课题要求和结合三七生产 ,试验示范主要安排在主产三七的文山、砚山、马关、西畴、广南五个县种植三七的最适宜区和适…  相似文献   

7.
王丹  付万进  庞玉新  王晖  胡璇  聂昊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2):2499-2502
艾纳香油来源于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L.)DC.]。本文考察外用艾纳香油过敏性和急性毒性,了解艾纳香油的用药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采用皮肤过敏性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方法进行。在过敏性实验中,以豚鼠为实验动物,外用艾纳香油于豚鼠完整皮肤上,观察动物过敏情况;在急性毒性实验中,以大鼠为实验动物,艾纳香油分别外用于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观察动物急性毒性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油外用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性,对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急性毒性。因此,艾纳香油无致敏性和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精氨酸双糖苷AFG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将人工合成精氨酸双糖苷AFG以最大浓度和最大给药体积给KM小鼠灌胃给药。观察7d内小鼠的毒性反应以及死亡情况。结果小鼠未出现死亡情况,未测出LD50,测得其最大耐受量为6g/kg,与成人日用人参量3-9g相比,相当于成人人参日用量的4-13倍。结论人工合成精氨酸双糖苷AFG无急性毒性作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七葡萄籽软胶囊对小鼠抗氧化的功能。方法选取25g~30g小鼠,按MDA水平分组,随机分为1个模型对照组和3个受试物剂量组,受试物3个剂量组小鼠分别经口给予受试样品1000.0mg/kg BW,333.3mg/kg BW,166.7mg/kg BW,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橄榄油,同时继续腹腔给予100mg/kg D-半乳糖,连续给予30天。测定小鼠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氧化产物,蛋白质羰基含量,抗氧化物质,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小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蛋白质羰基含量显著减低(P0.01,P0.05,P0.01)。GSH含量无明显差异;GSH-Px活力显著性提高(P0.05或P0.01)。结论三七葡萄籽软胶囊对D-半乳糖损伤模型小鼠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三七茎叶提取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JE交处理。考察提取后三七茎叶浸膏的提取率,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在提取中乙醇浓度为90%,提取时间1小时,乙醇浓度为10倍量,提取次数3次。结论该工艺简便易行,得率高,提取皂苷开发化妆品,具有成本低,促进三七资源多方面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杨坚  师大亮 《茶叶科学》2007,27(2):163-166
“冷泡茶”是一种新型茶类,为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对“冷泡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很有必要。研究结果表明:受试物茶样采用最大耐受剂量法(40ml/kg·BW)经口染毒受试小鼠,测得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LD50>40ml/kg·BW,换算为茶叶量为LD50>20g/kg·BW,可以判定为无毒;基于LD50测定结果,受试物茶样设一次最大灌胃量(20ml/kg·BW)为高剂量组,并设中、低剂量组,试验结果表明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为阴性,即在所测试水平,茶样对昆明种小鼠没有精子致畸作用和致微核作用。说明该产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六堡茶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是广西特色名优农产品,但其安全性研究不够。为了探明六堡茶饮用的安全性,本实验以广西梧州六堡茶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六堡茶常规理化成分;并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较系统的六堡茶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六堡茶理化指标符合广西地方标准,且3个批次有较好的重复性;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中,采用bliss法计算得出六堡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9.38 g·kg~(-1),95%的可信限为8.43~10.44 g·kg~(-1),大于5 g·kg~(-1)的经口急性毒性标准;采用大鼠30 d喂养实验发现,期间动物的生长发育良好,六堡茶3个剂量组(0.47 g·kg~(-1)·d~(-1)、0.94 g·kg~(-1)·d-1、1.88 g·kg~(-1)·d~(-1)的动物体质量、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六堡茶属于无毒级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配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配方普洱茶饮用的安全性,以标准普洱茶为对照,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理化成分,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测得标准普洱茶、灵芝普洱茶、洋参普洱茶、橄榄普洱茶、荞芽普洱茶等5个茶样对小白鼠的LD50依次为10.32、10.02、10.02、10.96、10.32 g/kg;在理化指标上:配方普洱茶与标准普洱茶没有明显的差异,且符合普洱茶的国家规定。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与标准普洱茶同样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4个配方普洱茶都属于实际无毒。  相似文献   

14.
以ICR小鼠为模型,对小鼠免疫学指标和急性毒性进行测定.免疫实验表明,茶氨酸对小鼠的免疫器官没有影响,但它能有效提高小鼠的碳廓清能力和显著增加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程度.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茶氨酸对雌雄小鼠经口最大耐受量(MTD)均大于20.0 g/kg,...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报道了采用昆明种小白鼠,用茶汤灌胃法对三个云南产不同年份的普洱茶产品和云南大叶烘青绿茶的急性毒性对比研究结果,三个普洱茶样品的LD50分别为:9.7 g/kg、11.2 g/kg、12.2 g/kg,而测得烘青绿茶的LD50为7.5 g/kg。并发现四个样品的一次灌胃量在5 g/kg以下时喂养观察十四天没有动物死亡,1/2LD50以下的灌胃量灌胃后多数动物表现出神经兴奋症状;随着灌胃剂量加大,动物在10 min后出现神经抑制症状。三个普洱茶样的急性致死时间只有一个高峰期,而烘青绿茶则有两个死亡高峰期,死亡原因是由过高浓度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有关,从LD50来看,两类茶叶的食用安全性都很高,但科学的饮茶法是饮茶健身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福美双、百菌清、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多菌灵等5种农药对橡胶树基腐病病原腹状镰刀菌(Fusarium venfricosum)的毒力测定结果:参试的5种药剂在产品规范的使用浓度内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极显著地(P﹤0.01)优于其他4种农药,其有效浓度梯度实验结果表明,在500倍至1 200倍浓度之间,抑菌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长生牌鹿茸片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方法将小鼠禁食(不禁水)16 h后,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灌胃后观察并记录14天内动物的体重、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以此考察小鼠急性毒性反应;以厂家日推荐摄入量剂量的5、10和30倍设置灌胃剂量,以蒸馏水作阴性对照组,各组小鼠连续灌胃30天后,以迟发型变态反应组指标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组指标来考察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结果急性毒性反应中各小鼠均未见明显症状,也无死亡;增强免疫力实验,中、高剂量组的受试物能增强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无影响。结论长生牌鹿茸片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属无毒级;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Neosaxitoxin (NeoSTX) is a specific reversible blocker of voltage gated sodium channels on excitable cells. In the last decade, it has been tested in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clinical trial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little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mammalian toxicity. Rats were treated for 12 weeks with doses of 1, 3 or 6 μg/kg of subcutaneous NeoSTX. At weeks 12 and 17,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nd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for hemat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Organs were harvested for weight determinati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s. The lowest acute toxicity via the intraperitoneal (ip) route was (30.35 μg/kg)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routes (11.4 and 12.41 μg/kg). The NeoSTX adiministration did not produce lethality at week 12 and after five weeks of suspension. NeoSTX 6 μg/kg ip produced reductions (p < 0.05) in body weight and food intake, and increased blood level of total and direct bilirubin, GGT and SGOT at week 12; all of these were reversed in the recovery period. NeoSTX 1 and 3 μg/kg ip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istopathological presentations were normal in all groups.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NeoSTX is safe in vivo, giving a reliable security margin for its use like a local anesthe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