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定量评估呼伦贝尔草原的生产能力,明确气候因子对草原生物量累积过程的影响,利用近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MOD17A2H),结合同时期气象数据,基于像元定量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7年呼伦贝尔草原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为306.97 g C·m~(-2), 18年来NPP变化呈波动中增加的趋势,最低值为2001年的241.60 g C·m~(-2),最高值为2014年的372.10 g C·m~(-2)。NPP高值区(400 g C·m~(-2))分布于低地草甸;中值区(250~400 g C·m~(-2))分布于山地草甸和温性草甸草原;低值区(250 g C·m~(-2))出现在呼伦贝尔西部的温性草原,不同草地类型NPP值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沼泽类温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NPP与降水的相关性高于与温度的相关性,降水是NPP积累的主要影响因子,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总体比低地草甸和山地草甸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了定量评估呼伦贝尔草原的生产能力,明确气候因子对草原生物量累积过程的影响,利用近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MOD17A2H),结合同时期气象数据,基于像元定量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7年呼伦贝尔草原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为306.97 g C·m-2, 18年来NPP变化呈波动中增加的趋势,最低值为2001年的241.60 g C·m-2,最高值为2014年的372.10 g C·m-2。NPP高值区(>400 g C·m-2)分布于低地草甸;中值区(250~400 g C·m-2)分布于山地草甸和温性草甸草原;低值区(<250 g C·m-2)出现在呼伦贝尔西部的温性草原,不同草地类型NPP值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沼泽类>温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NPP与降水的相关性高于与温度的相关性,降水是NPP积累的主要影响因子,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总体比低地草甸和山地草甸敏感。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草原资源面积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先进的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手段,结合地面常规调查,依据地面样地样方资料,建立了TM、ETM影像解译标志,并与80年代1:50万草原类型图进行叠加分析,准确的获得呼伦贝尔市草原资源面积现状及变化数据,更新了80年代草原本底数据。结果表明:由于开垦及过度利用等原因,草原面积较80年代减少了134.73万hm^2,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增加了188.51万hm^2。  相似文献   

4.
利用辽宁省朝阳市1953-2012年近6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朝阳地区近60年的气温及降水等基本气候条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得出,近60年朝阳市气候变化总的特征是:年平均气温稳步上升,尤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但降水变率明显增大.这些气象因子的变化对朝阳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粮食生产安全等均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5.
甘肃陇中北部气候特征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肃陇中北部的景泰、靖远和会宁3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代表了干旱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类型。研究对3县自1960-2008年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1980年左右为气候的转折点;3县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会宁县最大,其次为靖远县,景泰县最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 8981、738和1 531 g/(m2.a)。自1960年以来,3县的气候生产潜力年变化特征也不同,景泰县为先增加后降低,靖远县总体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但不太明显,而会宁县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同样变化不明显,变化时间在1984年左右,这与气候类型的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6.
碳(C)、氮(N)、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基本元素,是构成蛋白质、糖类和遗传物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主要元素,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草原三种针茅群落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地上、地下C、N、P的测定分析,结果如下:在三种不同针茅群落中植物养分含量均呈现CNP;小针茅和大针茅地上全C含量均呈现地上部分低于地下部分,大针茅反之;全N含量和全P含量变化一致与全C的变化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综合评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广 《中国草地》1995,(2):20-25
呼伦贝尔草原历来以水草丰美而著称,现有相当一部分已发生沙漠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放牧。首要的是风沙地貌特征,沙漠化土地的分级主要依此而定。经量算,本区沙漠化指数为2.24,沙膜化率为12.96%,而沙膜化潜力为32.31%。沙漠化虽不很严重,但潜在危险性极大。  相似文献   

8.
美国一研究机构归纳了世界上28位气候学家预测至二○○○年气候状况,归纳为三种说法:变冷说、变暖说、波动说.究竟哪一种可能性最大呢?加拿大芬岛的积雪在40年前为季节性的雪盖,而现在却终年积雪不消;英格兰果树生长季节比30年代缩短了两周,而积雪却增加1倍;近几年冬季强寒流和暴风雪比较频繁的袭击欧、亚、美大陆.再从杭州春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来看,50年代平均在4月1日,60~70年代在4月3日,进入80年代后,连续的推迟,1980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和植物矿物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建川  张浩  王宗礼  张英俊 《草业科学》2018,35(6):1332-1342
为了解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的分布特点,指导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对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地区草地进行了调查取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土壤中矿物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为Fe、Na、Ca、K、Mg、Mn、P、Zn、V、Cr、B、Ni、Cu、Co和Sn,其中Ca的变异性最强,K的变异性最弱;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为Ca、K、Mg、P、Fe、Na、Sn、Mn、Cr、B、Zn、Ni、Cu、V和Co,其中Na的变异性最强,Ni的变异性最弱。植物中Co的含量能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Mg、P、K、Mn和Cu的含量只能满足或部分满足家畜基本生长发育的需要,Na和Zn的含量无法满足家畜的需要,而植物中Fe的含量对家畜可能是过量的。放牧和割草利用对草地土壤中矿物元素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放牧显著提高了植物中P、Fe、Na、V、Co、Mn、Cu、Zn和Cr的浓度(P0.05)。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常见的20种植物中,Ca在蓬子菜(Galium verum)中含量最高,在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中含量最低;Mg在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中含量最高,在针茅(Stipa capillata)中含量最低;Mn在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中含量最高,在马蔺(Iris ensata)中含量最低;Zn在针茅中含量最高,在披针叶黄华中含量最低。针对家畜营养需求,采用适宜的草地利用方式、牧草品种和矿物元素补饲措施,有利于维持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安宁 《草原》2011,(11):42-53
二○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二十五℃~十九℃晴霞光铺满天空从北京乘坐飞机的途中,才觉出草原的夜晚,来得很迟。六点十分启程,飞至中途时,天色已经暗到看不清云朵,只觉天地苍茫,世界混沌,不知飞机要载着我们,飞至何方。但在八点飞抵呼伦贝尔草原的上空时,却看到落日尚在,万道霞光透过云层,落在机翼之上,我的眼睛,被晃得有些睁不太开。而飞机下方,数不清有多少道弯  相似文献   

11.
本调查研究按照《中国植被》的主要分类单位,根据呼伦贝尔草原的植物生长特点将呼伦贝尔草原草本植被划分了1个植被型、2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和13个群丛;同时,采用现有资料与典型样地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类了86种植物,隶属19科62属,其中禾本科、豆科、菊科为主,其植物种数占全部物种数的59. 72%,这对呼伦贝尔草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草原火灾风险预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对草原资源危害极为严重。以呼伦贝尔草原牧业6个旗为研究区,利用1994-2005年呼伦贝尔草原火灾统计月报表和相关气象资料,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灾害预警理论建立草原火灾风险预警模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警源识别确定影响草原火灾风险预警的关键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用网格GIS技术结合回归分析对选区的指标进行空间展布使得空间评价尺度更加精确,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火灾的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的警兆,用最优分割法对1994-2004年火灾案例进行最优分割确定预警阈值并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警报。以2005年全年呼伦贝尔草原火灾案例为例对呼伦贝尔草原火灾进行风险预警。经过检验发现火灾风险高预警区与火点吻合较好,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土壤盐分是影响湿地水生态质量的重要要素,其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与湿地水分状况息息相关.为探究草原河流湿地不同淹水状态下表层土壤盐渍化特征,2020年7—8月在呼伦贝尔草原辉河湿地,沿辉河干流河道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设置5个取样区和3种淹水状态,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辉河湿地盐渍化严重,62.5%的土壤处于...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干旱指数时空变化特征与气候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青海省29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的实测气象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空间分析、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青海省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与北极涛动(A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气候指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青海省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0.49,整体呈现出波动降低趋势,其线性降低速率为-0.03·10 a-1 (α=0.01),表明青海省气候有变湿的趋势。研究区年内干旱指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最小值出现在8月,最大值出现在12月。最高值出现在西北部的茫崖镇与中北部的格尔木市和诺木洪乡,最低值出现在中南部的曲麻莱县和东南部的久治县。青海省干旱指数与日照时数(P<0.01)和风速(P<0.05)总体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和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此外,研究区干旱指数与北极涛动(A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存在多尺度的显著相关性(a=0.05)。  相似文献   

15.
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放牧绵羊冬季采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对不同牧草的喜食程度,并探讨了当地牧草资源的质量状况及改良草场,合理放牧等问题,研究表明,放牧绵羊冬季食物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占73.3%,豆科植物次之,占11.6%菊科植物占第3位,为7.4%,其它科植物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整理西乌珠穆沁旗近40年年均气温及年均降水量变化,利用Thorntn waite Menorial模型计算出该旗近40年的牧草气候生产力(FPCP)数据,并通过sas软件处理得出温度、降水与牧草气候生产力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回归模型分析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特征、趋势,并分析气候因子对它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该旗年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增温率为0.41℃/10a。对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为2.3%。降水变化幅度比较大从2.31mm到240.79mm,对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为从0.37%到38.1%。降水是影响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子;降水变化对FPCP的影响大于温度变化对FPCP的影响。(2)近40年西乌珠穆沁旗牧草气候生产力平均值为5660.13kg/hm2,前25年呈波浪形变化,出现增长趋势,后15年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与降水变化吻合。  相似文献   

17.
以呼伦贝尔草原天然牧草为原料,研究收获期对天然牧草草产量、营养价值和体外消化率的影响,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不同收获期的综合得分,筛选呼伦贝尔草原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期。结果显示:与其他收获期相比,7月30日收获其理论草产量和WSC含量最高,CP含量较高,NDF、ADF含量较低,IVDMD和DE适中,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综合考虑以7月30日左右为呼伦贝尔草原天然牧草最佳收获期。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大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力吉 《野生动物》1999,20(6):11-11
大鸨(Otis tarda)在中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o.t.tarda)只分布在新疆西部的天山及中部吐鲁番,为留鸟;普遍亚种(o.t.dybowskii)分布区比较广,西起新疆塔城盆地北部,向东至黑龙江明水肇东,但其繁殖区已呈岛屿状。越冬地主要在江苏、安徽省北部、江西省鄱阳湖地区和贵州省草海地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遥感数据,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2006-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时空变化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了近十年河南省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河南省植被覆盖度的增加,2006-2015年NDVI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冬季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由于河南省东西部地形差异较大,NDVI在空间分布上在整体上呈现出西部、东部较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且夏秋季节西部山区NDVI值较高,冬春两季东部平原地区较高。  相似文献   

20.
刘彩红  李红梅  张调风 《草业科学》2015,9(8):1352-1362
采用青南牧区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双线性插值、Mann 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牧草生长季、青草期、牲畜抓膘期和掉膘期等牧业生产关键期的时空变化特征,预估了未来在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情景下2015―2035年牧业生产关键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61―2013年,青南牧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以及牲畜抓膘期开始日提早、结束日推迟,持续日数显著延长,延长速率分别为2.5、4.8、4.6 d10 a-1,而牲畜掉膘期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平均缩短4.0 d10 a-1。2)近53年,青南牧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牲畜抓膘期及牲畜掉膘期4个指标均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时间在1997/1998年;其中牧草青草期存在8~12、16~18年的周期,牲畜抓膘期及掉膘期4~6、8~12、 16~18年的振荡明显。3)在RCPs情景下,未来20年青南牧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牲畜抓膘期平均分别延长11.5~21.5 d,牲畜掉膘期缩短15.7~18.1 d,将十分有利于青南牧区的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