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炜  蒋双 《水产科学》1995,14(2):14-16
在温度20±1℃和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螅状幼体的窒息点低于0.10mg·L,直径3.4─10.2mm碟状幼体的窒息点为0.17─0.20mg·L。螅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为2.93μg·d,耗氧率为2.66mg·g·h(干重):直径3.4、4.6和10.2mm碟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分别为4.77、25.41和79.45μg·d,耗氧率分别为4.97、2.46和1.12mg·g·h(干重)。  相似文献   

2.
亚硝酸盐对河蟹蚤状幼体及蟹苗毒性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NO2^-N对河蟹Z5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的毒性影响:NO2^--N能刺激和麻痹Z5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并阻碍它们变态,引起死亡;在蚤状幼体后期的水质管理中,应加大力度换水,使(NO2^--N)在Z5幼体期小于0.48mg/L,在大眼幼体时小于1.2mg/L。  相似文献   

3.
江黄颡鱼瞬时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三种水温条件下(12℃、20℃、28℃)测定江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幼鱼(6.5~8.6cm/p,3.953~8.407 g/p)的耗氧状况,据此计算出幼鱼的瞬时耗氧速率(V,mg/g.h)与溶氧量(DO,mg/L)及水温的相关关系。试验表明:江黄颡鱼耐低氧能力较强;其昏迷点、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有所增大,28℃时两者分别为0.3183、0.2750 mg/L;江黄颡鱼的瞬时耗氧速率随时间的延长、溶氧量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  相似文献   

4.
河蟹人工育苗期固着类纤毛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蟹人工育苗期间,受精卵和状幼体用抗真菌药物制霉素药浴,对固着类纤毛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当药液浓度在35mg/L时浸浴3gm在65mg/L时浸浴2h,在125mg/L时浸浴1g,均能杀死固着在蟹卵及幼体上的钟虫Vorticellasp和聚缩虫Zoothamniumsp.,并使虫体脱落。蟹卵和状I期幼体用125mg/L制霉素药浴6h亦无融作用,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及幼体的蜕皮变态均正常。  相似文献   

5.
自行研制的高分子吸附剂装置,在两处中等规模的中国对虾育苗场进行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应用装置与使用自然海水育苗对比,卵子的孵化率平均提高11.8%,无节幼体到蚤状幼体变态率平均提高10.2%;应用装置与使用EDTA(2.0mg/L)比较,卵子的孵化率平均提高7.5%,无节幼体到蚤状幼体的变态率平均提高3.6%。  相似文献   

6.
河蟹幼体不同发育期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温21±2℃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氵蚤状幼体(Z1~5)、大眼幼体(M)及Ⅰ期仔蟹(P1)的耗氧量与体重呈正相关,而其耗氧率、窒息点与体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青虾胚胎及幼体发育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和方法1.1育苗场条件育苗在岳阳市水产研究所原河蟹育苗厂房进行,厂房为玻璃屋顶,育苗池为水泥池,共10个,每个面积30米2,深1.5米。育苗用水取自芭蕉湖,水质清新,无污染。育苗池不铺设气石,采用鼓风机充气增氧,使育苗池水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并形成一定的波浪。1.2亲虾培育及孵化亲虾从洞庭湖捕捞,个体重为0.2~0.3克/尾,长4~5厘米。先将亲虾放入暂养池中交配抱卵,已抱卵的亲虾移入育苗池中培育,待孵出蚤状幼体并达到一定密度时,用虾笼将亲虾诱捕出池。为保证每池排放的蚤状幼体发育同步…  相似文献   

8.
大口鲇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观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平均全长7.6cm和11.6cm的大口鲇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规模鲇种耗氧量比大规格低,但耗氧率比大规格高。2种规格鱼种的最高耗氧率分别出现在白天10:00和12:00左右。鱼种溶氧窒息点分别为0.33mlg/L和0.36mg/L,与四大家鱼相似或销强,适合养殖和长途运输。  相似文献   

9.
孔雀石绿对河蟹蚤状幼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I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换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10.
海虾养殖的水质要求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虾养殖的水质要求和管理(二)溶氧据Liao和Murai(1986)报导,斑节对虾在溶氧3.0~4.0mg/L、盐度为4‰~45‰、温度20~30℃之间可保持正常的呼吸频率。当溶氧水平降到1.5~2.1mg/L开始出现浮头现象;低于这个水平,随着溶氧...  相似文献   

11.
工厂化养鱼中氧气锥的增氧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养殖水体溶氧是工厂化养鱼水处理主要技术之一.介绍一种工厂化养鱼氧气锥的结构、原理及增氧效果.为了掌握氧气锥增氧规律,对氧气锥进行了氧气流量单因素等差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循环水流量为65 m3/h,水温24.5℃,氧气流量为0,1,2,……,10 L/min的条件下,溶氧与氧气流量回归方程为y=0.100 9x2+0.059x+5.958 8(r=0.992 7);根据物料平衡原理,推算出氧气锥的最大氧气利用率为84.56%;在最大氧气利用率的条件下,依照尼罗罗非鱼的耗氧率计算模式,推算出工厂化养鱼系统需配置氧气锥的台数.  相似文献   

12.
为对方斑东风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试验测定了饥饿和饱食状态下方斑东风螺幼螺在不同水温(25℃、28℃、30℃)时的耗氧率,测定了幼螺摄食后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饱食后幼螺的生理代谢活动加强,耗氧率增加;随着水温的升高,耗氧率也增加。幼螺摄食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试验观察发现,在方斑东风螺养殖的正常水温范围内(25℃~30℃),DO高于3mg/L时,幼螺生活正常;DO在2.40mg/L~2.35mg/L时,幼螺表现为缺氧状态;DO在1.5~1.0mg/L时,幼螺表现为严重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六种淡水贝类耗氧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自制的流水密闭装置,测定了六种淡水贝类耗氧率,研究了起始溶解氧对贝类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六种淡水贝类耗氧率大小依次为:圆顶珠蚌、河蚬、扭蚌、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和楔形丽蚌;②水中起始溶氧水平对贝类耗氧率有一定影响,起始溶氧水平与耗氧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随着起始溶解氧水平的降低,六种贝类耗氧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③淡水贝类与其他滤食性鱼类相比具更强耐低氧能力,更适合作为水环境生态修复的工具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简易密闭的流水装置,对普安鲫(Carassius auratus)鱼苗的耗氧率进行了初步研究;选择体重为1.40~2.50 g的小规格及21.20~33.31 g大规格普安鲫鱼苗,研究其昼夜耗氧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水温、体重对其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普安鲫鱼苗耗氧率有显著影响,耗氧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2种规格普安鲫鱼苗的昼夜耗氧率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日均(7∶00~17∶00)耗氧率0.1700 mg/(g.h)与夜均(19∶00~5∶00)耗氧率0.1721 mg/(g.h)相似;其中,小规格普安鲫在23∶00出现耗氧率低峰0.1253 mg/(g.h),5∶00出现耗氧率高峰0.2647 mg/(g.h);大规格普安鲫在21∶00出现耗氧率低峰0.0909 mg/(g.h),7∶00出现耗氧率高峰0.2375 mg/(g.h)。  相似文献   

15.
水车式增氧机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车式增氧机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动力效率以及实际养殖池塘试验中上下水层溶解氧变化。结果表明,水车式增氧机对于水深为1 m以内的养殖水体具有良好的增氧和搅拌效果,开启100 min左右,可使距增氧机10 m、水深0.9 m处水体溶氧值从6.5 mg/L左右上升到8.7 mg/L左右,和上层水体溶氧值趋于一致;运转时可形成一股较大的定向水流,对鳗鱼等喜好水流的鱼类较为适合。但水车式增氧机对<1.5 m的底层水体增氧作用较弱。本研究为水车式增氧机池塘养殖的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江黄颡鱼瞬时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种水温条件下 ( 12℃、2 0℃、2 8℃ )测定江黄颡鱼 (Pseudobagrusvachelli)幼鱼 ( 6 .5~ 8.6cm/p ,3.953~ 8.4 0 7g/ p)的耗氧状况 ,据此计算出幼鱼的瞬时耗氧速率 (V ,mg/ g.h)与溶氧量 (DO ,mg/L)及水温的相关关系。试验表明 :江黄颡鱼耐低氧能力较强 ;其昏迷点、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有所增大 ,2 8℃时两者分别为 0 .3183、0 .2 750mg/L ;江黄颡鱼的瞬时耗氧速率随时间的延长、溶氧量的降低而降低 ,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  相似文献   

17.
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区刺参大面积死亡原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9月4日开始,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区15 m以深水域,刺参出现大面积死亡.为了解致死原因,于9月6日开展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害浮游生物与刺参死亡的相关性较小,缺氧水层的出现可能是刺参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所调查的海区,缺氧水层的上界约为13 m~15.5 m,下界至海底.夏季的高温、多雨和少风导致温跃层和盐跃层出现,水体垂直循环受阻后在海底形成缺氧层.建议增殖生产中合理安排增殖放养密度,对海区增殖生物状况和底层溶解氧进行实时监测,开展预警、预报,合理安排采捕生产,以减少因底层缺氧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温度(5±0.5)℃、(10±0.5)℃、(15±0.5)℃、(20±0.5)℃和(25±0.5)℃)下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耗氧率、耗氧量与呼吸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耗氧率、耗氧量和呼吸频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P<0.01)。呼吸频率在5~10℃较低温度时没有明显差异(P>0.05)。呼吸频率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存在明显的昼夜差异(P<0.05),白天明显高于夜晚。不同温度下呼吸频率和耗氧率的回归关系为y=63.052e(0.0115x)(R2=0.982 2);呼吸频率和耗氧量的回归关系为y=-1.719 7x2+38.437x-61.914(R2=0.961 8)。在15~20℃间的耗氧率、耗氧量和呼吸频率相对变化较小,为适宜养殖的水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瞬时耗氧速率与海水比重及溶氧水平的相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中国对虾(7.30±0.32g/p,8.12±0.14cm/p)为测试对象,在海水比重d_1=1.0015至d_7=1.0305之间7个梯度组中分别饲养10天,于32±1℃水温条件下测定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V.mg/g·h);遂将瞬时耗氧速率与时间、溶氧量(DO,mg/L)和水的比重作相关分析。结果是耗氧速率随时间延长、溶氧下降而递减;当比重在1.0030~1.0185范围内。耗氧速率随比重增加而增大。7个比重组虾的昏迷点为0.61~1.48mg/L,窒息点为0.61~1.06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