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大量实测水下地形及岸线利用资料,对福山倒套成因,演变及发展趋势做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福山倒套上段和倒套中下段均处于淤积阶段。其中倒套下段河床近徐六泾节点主槽,河道较深且具有使河床处冲淤平衡状态的水流条件;倒套中上段河道较浅,水流滞缓,淤涨较快。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模型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倒套落潮水动力场受其上部串沟支配,上部串沟的淤涨,使倒套上段流速进一步减小,淤积加快。此外,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以保证福山倒套河势稳定。  相似文献   

2.
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筹资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供水指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供水系统。从我国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筹资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筹资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针对馆陶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提出对地下水实行计划管理的节水综合措施为农业节水技术措施、工程节水措施及管理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具体工程小清河济南城区段为例,研究水库型河道在确定主河槽河岸设计高程应考虑的影响因素。提出对于既有景观功能又有防洪要求的河道,主河槽河岸设计高程应分汛期与非汛期进行考虑,综合防洪要求及景观效果确定所需高程。  相似文献   

5.
东海河环城东路至昌垦路段河道经多年洪水冲刷,河岸侵蚀严重,河道迂迴弯曲,水流不畅,严重阻碍河道行洪,制约着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介绍工程概况、存在主要问题和气象水文条件等,提出两种防洪方案并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得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6.
济南市供水保泉水资源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保持济南市的“泉城”特色,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分析济南市水资源概况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水资源必须坚持开源节流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综合治理。着重抓好管理体制转变和水法规建设,大力运用舆论宣传、经济杠杆、现代科学技术3种手段,全面实施“资源工程”、“民心工程”、“碧水工程”、“生态工程”4大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马尾沟流域的水能资源,对青龙电站上下坝址和坝型、引水发电系统和厂房,从地形地质条件、技术方案、施工条件、投资效益和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青龙电站工程总体技术方案,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对于引水式水电开发,存在有减水河段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解决的方法是确保河道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介绍了河道的最小生态需水量的定义及一般方法,通过对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四种方法的计算,结合水电站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果,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开发利用水电资源以水资源为载体,是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水电资源的管理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水电资源的管理,规范水电资源开发市场,针对浙江省中小水电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供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时有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受此影响,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遭遇的危险性正在增加,将在洞庭湖流域形成灾害性的特大洪水。研究基于过去的研究成果和现有的水文资料,梳理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洪水规律和防洪策略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对目前防洪减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说明。洞庭湖流域防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长江中游防洪规划与河道的实际安全泄量和蓄滞洪区规模存在差距;三峡水库运行以来,长期超汛限水位运行使得河道的行洪能力萎缩,清水冲涮造成河道崩岸问题突出;蓄滞洪区建设长期严重滞后,安全设施薄弱;水工程联合调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综合调度需求等。因此,洞庭湖流域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防洪仍然是洞庭湖治理开发和保护的首要任务。针对所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以点、线、面为基础建立天地空三位一体的感知层,由感知层及时获取洪水预报所需的数据资源,通过云计算对数据进行智慧化处理,优化防洪资源,建立点、线、面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全流域立体防洪策略,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进而为“四预”的实现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对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区防洪总体布局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基于苏北平原河网水文地理特性,建立了污染负荷控制的计算模型,对江水东引清水通道涉及区域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并结合排污量计算出河道污染物削减量或剩余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污染负荷控制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江水东引清水通道沿线主要河段的水质一般情况下能满足要求,但也应注意到点源污染相对较集中,这会造成支流某些纳污河段容易出现水质超标,而利用清水通道加大调水量可以改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从绿洲农业发展对水资源转化影响的角度,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辨证地分析了流域平原区水资源转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洲农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流域水资源的转化格局,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为绿洲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同时,由于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巨大改变,也引发了地表水域萎缩、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水资源量衰减、水质污染与盐化、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和土地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到了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结合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介绍了湖北省长江防洪规划,包括防洪标准及防洪体系等,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前的湖北省长江防洪形势、当前(2007年)三峡工程对湖北省长江段的防洪作用以及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北省长江防洪形势,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对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北省长江防洪值得关注的荆江河势控制、城陵矶防洪控制水位及超额洪量转移问题的认识,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半干旱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对城市河流水文系统的可能影响,应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和河段水量平衡模型,以秦岭北麓灞河流域为例,对不同重现期及典型降雨过程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对不同LID措施的流域洪峰、洪量、河流水量、水流流速等量值变化及可能的水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虑LID措施的流域暴雨洪水...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桑干河流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形势十分严峻。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指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地表水体维持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所必须蓄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在此概念基础之上,构建计算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理论方法。以桑干河为例,分河流生态基流、水面蒸发量、入渗需水量、输沙需水量以及污染物自净需水量五部分,概算了桑干河河流系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结果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脆弱。四川省“三线一单”编制对处理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系极其重要。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小水电开发众多,随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小水电无序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为切实维护长江经济带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推动四川省“三线一单”的编制,亟待开展小水电管控要求研究。研究拟从流域的角度建立小水电退出标准,提出小水电管控要求,为国家清理小水电、政府管理小水电以及推动“三线一单”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探明小水电绿色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合理设计开采方案对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和避免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以承德市四道河典型傍河地下水水源地为研究区,在明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运用仿泰斯公式和映射叠加原理计算出合理的开采井布局,数值法与解析法相结合得到最优开采方案,确定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结果显示,在研究区4个...  相似文献   

18.
依据内陆河流域不同区域在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水资源利用途径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时序上水资源的利用规律,提出了旨在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水资源优化分配方法。通过在黑河流域的实例应用,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尼洋河流域水体污染特征,基于2018年汛期(7-9月)和枯水期(1-3月)水体的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尼洋河汛期与枯水期水体指标污染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尼洋河水体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同时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风险。总体上,研究区汛期水体水质优于枯水期,汛期和枯水期提取的主成分及各监测断面的综合得分排序存在差异,说明汛期降雨及支流对尼洋河干流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水体指标浓度值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尼洋河水体质量在时空分布上总体呈现为下游水体水质最优,中游水体污染严重,上游水体水质优于中游劣于下游。  相似文献   

20.
受经济和气候驱动,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本研究基于1990-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究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了水田变化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田规模持续缩减,共减少了17390km2,减幅呈增长态势具有显著地域差异,长江中上游与下游的水田减幅相差约为9.56%。其中下游减幅较大,水田占区域比例随之降低,中上游恰好相反。2)由于经济建设及水产养殖的发展,水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系,水田主要由水系、旱地和湿地等转化而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的水田变化最为剧烈,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扩张的现象分布广泛,水田转为水系主要在两湖平原局部地区。3)水田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转化对ESV是正影响,水田转为水系对此贡献最大,其转化规模决定了不同时期ESV净增量的大小,水系转化为水田损失的价值最多,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次之。不同市域的水田变化情况不一致,因此ESV增减情况具有明显差异。4)生态系统服务中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增强的同时,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受到严重损害,与水资源规模扩大和水田资源大量流失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长江流域水田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政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