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舒城县龙河镇近几年来。板栗栽培面积由1800亩扩大到6800亩,而且栽植一片。成括一片,幼林生长发育良好,在充分发挥舒城当地板幕资源优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进行板栗良种壮苗和配套丰产培育技术的推广实施.为发展“两高一优”经济林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
安徽板栗生产现状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生产概况我省板栗著名的产区有:广德、舒城及后起之秀的金寨。其中广德、宁国两县有栗园376万亩,老产区舒城板栗栽培面积达20余万亩,金寨县有栗园31.6万亩,名贵品种有:大红抱、处署红、粘底板、叶里藏、二水早、蜜蜂球、桂花香等,特别是在“八五”期间,板栗栽培面积和产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1985年~1991年期间栽培面积由28.3万亩增加到923万亩,年产量由50o万kg增到I00o多万kg。1995年产量高达4778万kg,栽培面积超过100万亩。但生产中尤其是丰产,保鲜贮藏和加工利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2生产特点1989年省委政府提出:“五年消…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优良板栗品种'粘底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舒城县不同生境中'粘底板'结果枝数、生长指标、生态因子及生理因子的测定,找出了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了影响板栗结果枝数的主要生态因子,并摸索出板栗结果枝数与生态因子关系的模型.主要结论:光照度是影响净光合速率以及结果枝数的主导因子,温度是仅次于光照度的对结果枝数有影响力的因子,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效配合是丰产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安徽板栗真菌性枝干病害的种类及其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安徽省板栗枝干病害已成为板栗生产中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通过对广德、舒城、金寨、岳西、宁国、太湖等重点板栗产区的调查或标本鉴定,基本摸清安徽省板栗枝干病害的种类,分布,危害性及其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5.
最近十几年来,大别山区的板栗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板栗嫁接的任务越来越重.舒城县对板栗嫁接方法和接后管理做了多方位的试验研究,相比较以插皮接具有成活率高、接口愈合快、接口腐烂程度小等许多优点,现已被栗农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6.
影响板栗产量的主要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板栗主要产区全椒、舒城和广德等地板栗产量与立地条件、管理等级等因素关系的调查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板栗产量与土层深度、管理水平、树龄、郁闭度以及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的关联度最大;与全氮含量、pH值、碱解氮、密度的关联度次之;与速效磷、土石比的关联度最小。指出了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灰色关联以及各因子关系的分析,抓住与产量密切的主导的因子,可有效的提高板栗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新昌县板栗苗的不足,于1990年12月中旬从安徽省舒城县调进一年生板栗实生苗104396株,通过起苗移栽嫁接,到1991年底可出圃嫁接苗81936株,出圃率为  相似文献   

8.
板栗是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板栗耐受能力强,耐干旱、瘠薄,是粗放犁林业产业经营的首选产业。镇安有悠久的板栗栽培历史,所出产的板栗享誉海内外,有强大的发展潜质。但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庞大的品种群中随意选择种穗,生产中没有做到品种化和良种化,无有代表性、性状稳定的代表品种,影响了镇安板栗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宁国市板栗栽培已达900余年历史,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品种。已列为安徽省优良品种系列的宁国板栗品种有:特早、二新早、软刺早、黄栗蒲。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管理粗放、滥用农药等原因,使部分板栗品种退化,品质下降。梅林镇是宁国市板栗的主要产区。为了改变群众传统的栗园管理方式,提高板栗品质,梅林镇林业站和梅林镇双丰公司共同  相似文献   

10.
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RAPD分子标记手段,研究板栗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板栗品种RAPD标记的标准程度,以及板栗品种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并为板栗品种鉴别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标准方法,46个板栗品种的样品的DNA,用16个引物进行扩增反应的位点总数为119个,产生69个多态位点,建立了46个板栗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并分析出这些板栗品种分子鉴别的最优化引物组合。对特定的引物组合,计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矩阵,从而确定引物组合对这些品种鉴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程鹏 《安徽林业》2007,(2):37-37
""""近年来,舒城县重视油茶林建设,全县共发展油茶林12.8万亩,其中2001年营造的湘优1号,长势较好,株产果1~2.5公斤。图为县政府段贤柱副县长介绍油茶生长情况。舒城重视油茶生产@程鹏~~  相似文献   

12.
一种与板栗嫁接亲和性高的茅栗居群及其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湖北武汉的北部山区发现一种与板栗有较高嫁接亲合性的茅栗居群,3~5年生该茅栗居群做砧木与当地品种大红袍嫁接成活率在80%以上,嫁接后20年仍然能正常结果;应用RAPD技术分析该居群与栽培板栗品种、野生板栗、锥栗的遗传关系,表明该茅栗居群与板栗的亲缘关系紧密,尤其与野生板栗接近。分析认为该茅栗与板栗嫁接亲和性高的原因可能是该茅栗居群“渗入”更多的板栗基因.  相似文献   

13.
板栗树是我国特有的干果树种,栗于历来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我区广大农村有种植板栗的传统,尤其是灭荒之后,各地进行了林种结构调整,板栗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为克服板栗树单位面积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板栗生产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四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选择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合理安排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板栗是异花授粉树种,实生后代变异较大,单株产量、质量相差悬殊。造成板栗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品种不良或品种混杂(良美不一)。另外,栽培…  相似文献   

14.
对次兴黄草板栗品种资源、经营状况及加工利用等进行全面调查后,通过对各样株的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经济性状等对比分析,将黄草板栗分为8个品种,其中双胚板栗在我国尚属效益发现,三季板栗在我省尚未见报导。根据黄草板栗生产现状,提出了黄草板栗生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板栗良种化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板栗因长期实生繁殖,良莠不齐,至今尚无主栽品种。良种问题已成为限制云南发展板栗生产的主要因素。实现板栗良种化的主要途径是以实生选种为主,引种为辅;建立高接采穗圃,大力推广优良无性系品种。  相似文献   

16.
板栗叶面积测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板栗4个品种叶片长度、宽度、叶长宽和叶面积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了数学关系式。经实际检验得知:回归方程法只用于单一品种,测定叶面积迅速准确;板栗叶面积公式法则适于所有板栗品种的叶面积估算,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云南林业》2011,(6):61-62
要实现板栗的增产增效,要解决板栗资源存在的问题,必须在进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实施板栗高接换头。如果只采用品种改良的方式进行品种更新,一是栽培周期长,短期内难以选择适宜品种。二是选定品种后,新造林需3—5年才能投产,进入盛果期则需8年以上,栗农会因在此期间减少经济来源而不能接受,因此,应在进行品种改良的基础上采用嫁接方式实行板栗高接换头。  相似文献   

18.
安徽是全国主要板栗产区。宁国、舒城、金寨等县的板栗,享有盛誉。80年代,全省有板栗1000多万株,年产板栗5000t,平均单株产量0.skg。1995年,全省板栗面积已发展到12.7万hm‘,若以每公顷平均450株计,约为4750万株,年产板栗1万t,为全国总产量10万吨的1/10。在这127万hm’中,挂果的是《.67万hm’,而且其中50%属低产林分。全省平均单产只有225kg/hm’。根据1995年制订的《安徽省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实施计划》。九五期间,全省要发展100万hm‘经济林,其中板栗占18%,为18万hm’。预计到2000年,全省板栗面积将超过ZO万hm’,…  相似文献   

19.
板栗超补偿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极易遭受剪枝栎实象Cyllorhynchites ursulus(Roel.)的严重危害,为探讨其危害损失程度,在舒城县城冲乡板栗林区,进行了模拟害虫危害和控制虫口自然危害试验。结果表明:板栗具有超补偿力。10a生板栗,疏苞率在5%~23%时,平均单粒增重量为0.4~2.4g之间,疏苞率在5%~17%时,平均单株增产2.41%~6.88%;疏苞率在19%~23%时,平均单株减产1.60%~6.36%;在22a生板栗林,控制单株雌成虫量在1~2头危害时,平均单株增产2.75%~5.39%,但在3~6头危害时,平均单株减产1.09%~24.30%。  相似文献   

20.
《安徽林业科技》2010,(Z1):52-53
2009年以来,省林业厅多次组织专家就薄壳山核桃在我省的分布及栽培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从1901年就有引种栽培的历史,从江南的黄山到淮北的利辛,从沿江的枞阳到江淮的舒城,都有分布和栽培。现将各地引种及栽培情况介绍如下。调查之一:我省最大的一棵百年古树〇调查时间:2010年8月31日◎地点:舒城县城关镇据史料记载,位于舒城县城关镇鼓楼街道东侧的这株薄壳山核桃,是清光绪27年(公元1901年)由一名英国传教士于福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