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2016年北部湾防城港—钦州近岸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的时空分布;同时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pH、深度5种水环境要素,探讨了该海域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152种,隶属于15目55科96属,二长棘鲷 (Parargyrops edita)、鹿斑鲾 (Secutor ruconius)、多齿蛇鲻 (Saurida tumbil)、褐菖鲉 (Sebastiscus marmoratus) 等为优势种。资源量以春季最丰富,多样性指标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聚类和NMDS分析得出,该海域可划分为4个鱼类组群,组内平均相似度介于18.27% (组群I) 至32.49% (组群II)。ANOSIM分析表明各组群间鱼类组成差异极显著 (R=0.703~0.982, P<0.01),组群I与IV间存在最大相异性 (98.02%)。冗余分析 (RDA) 表明,底层温度、溶解氧、深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北部湾防城港—钦州近岸海域鱼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鱼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为较为稳定的东北部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西岸群落(群落Ⅱ)、北部湾中南部群落(群落Ⅲ)、白龙尾岛附近海域群落(群落Ⅳ)和季节波动较大的琼州海峡西侧群落(群落Ⅴ)。ANOSIN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96~0.956,P<0.001)。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的相关性最好(春季R=0.491,夏季R=0.578,秋季R=0.594,冬季R=0.514),与温度和盐度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4年11月(秋季)和2015年5月(春季)在三门湾进行渔业资源调查以及同步调查的6个主要环境因子数据(水温、盐度、悬浮物、p H、溶解氧及化学需氧量等),对三门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6个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鱼类33种,其中以季节性洄游种类和暖水性种类为主。春、秋季优势种各有5种,其中棘头梅童鱼、龙头鱼和孔虾虎鱼为共同优势种。应用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NMDS)和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可得,春、秋鱼类群落均可划分为2组,其中1组主要分布在湾内,而另1组主要分布在湾口,在不同站位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长度谱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群落长度谱的斜率和截距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RDA分析结果表明,鱼类群落主要受温度、溶解氧、悬浮物和p H等环境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理影响因素,于2016—2017年开展了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运用聚类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州湾附近海域共捕获鱼类256种,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亚群落(Anosim test:R=0.28~0.77, P<0.01),群落Ⅰ的平均相似性为38.48%~47.44%,相似性的主要贡献种为斑头舌鳎(Cynoglossus puncticeps)、中华海鲇(Tachysurus sinensis)和线纹鳗鲇(Plotosus lineatus)等;群落Ⅱ的平均相似性为41.38%~52.59%,主要贡献种为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斑头舌鳎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等。两个亚群落的平均相异性为57.74%~76.25%;水深是4个季度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溶解氧是3个季度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鱼类种类数丰富,高于海州湾、大亚湾等海域;本研究揭示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海域鱼类资源的养护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温州南部沿岸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15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温州南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多元分析及其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南部沿岸海域共鉴定鱼类47种,隶属于9目27科41属,主要以暖水性和暖温性为主,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26种;其次为鲱形目(Clupeiformes),共6种;再次为形目(Tetraodontiformes),共4种。春季,优势种依次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as)、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六丝矛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9.3%;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棘头梅童鱼和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占总渔获量的50.8%。日本鳀、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刺鲳(Psenopsis anomala)、龙头鱼、鳓(Ilisha elongata)和六指马鲅等是各季节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此外,组内的典型种一定程度上是组间的分歧种和群落的优势种。经Pearson分析,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盐度和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酸碱度p H、水深和盐度。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渔业生态评估及体系养护,2016年11月在博尔塔拉河流域展开资源调查,于干流设置4个监测断面,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本调查共采集鱼类1515尾,隶属于3目5科14属,共计15种,均为硬骨鱼类;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指数)获得的博尔塔拉河干流的鱼类优势种共计3种,分别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和新疆高原鳅(Triplophysastrauchii)。基于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的二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60%相似水平上空间聚类,可将博尔塔拉河分为上游及下游2组,物种聚类在50%相似水平上可分为Ⅰ~Ⅳ共计4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冬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温度和溶氧。对照历史资料结果表明,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土著鱼类种类减少;外来鱼类种类逐年增加;经济鱼种减少;鱼类群落小型化明显。本研究可为该流域生态环境评估、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渔业资源养护提供基础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长江口海上风电场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利用多元统计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获得鱼类 28 种, 隶属 6 目 15 科 26 属; 鲈形目鱼类占比最高(57.14%), 其中以虾虎鱼科鱼类最多(21.43%)。鱼类组成以海洋性、暖温性、底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 、刀鲚 (Coilia nasus) 、凤鲚 (Coilia mystus) 、拉氏狼牙虾虎鱼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鮸(Miichthys miiuy), 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凤鲚、棘头梅童鱼、 刀鲚和鮸。多样性分析和 ABC 曲线表明, 调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处于受干扰状态。T 检验显示, 风电场水域鱼类的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与邻近水域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NMDS)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分为春季和秋季 2 个组群。相似性检验 (ANOSIM)显示 2 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726, P<0.01), 群落结构的季节更替明显。RDA 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受溶氧、 温度、深度和盐度的综合影响, 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优势种的影响作用不同。结果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干扰状态主要与季节和环境因素相关, 风电场对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1年3月在珠江口伶仃洋布设10个调查站位,分别在小潮期和大潮期开展鱼类底拖网调查和水环境数据收集,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鱼类群落结构,并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到鱼类33种,隶属于13目(系)15科30属,其中小潮期捕获鱼类10目(系)12科22属23种,大潮期捕获鱼类12目(系)12科23属25种,有15种鱼类在2个时期均有捕获到;大潮期和小潮期各调查到鱼类优势种3种,其中凤鲚(Coilia mystus)和小头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microcephalus)为共有优势种,颈斑鲾(Nuchequula nuchalis)为大潮期独有优势种,鳄鲬(Cociella crocodilus)为小潮期独有优势种;从生态习性看,2个潮期均为底层肉食性鱼类占优势;小潮期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23~0.98之间,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在0.77~... 相似文献
9.
北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详细了解北江鱼类群落结构,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对北江鱼类资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77种,隶属于8目16科56属。其中鲤形目44种,占总数的57.1%;鲈形目10种,占总数的13.0%;鲇形目8种,占总数的10.3%;其余的鳉形目、合鳃鱼目、鲱形目、鲑形目和鲻形目种数均少于5种。在全部77种鱼类中,只有(Hemiculter leuciscul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鲮(Cirrhina molitorella)三种鱼类属于年度优势种。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Tem)、溶氧量(DO)和盐度(Sal)是影响北江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究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季度调查。利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环境相关分析(BIOENV)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2目47科77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其生物量和丰度占比均超过50%。龙头鱼为全年优势种,春季优势种包括刺鲳、黑鳃梅童鱼和宽体舌鳎;夏季优势种为小黄鱼、带鱼和六丝矛尾虾虎鱼;秋季和冬季优势种相同,为棘头梅童鱼和凤鲚。聚类分析和nMDS结果显示,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鱼类群落可分为站位组I (岛礁周围站点为主)、站位组II (邻近岛礁站点为主)和站位组III (远离岛礁站点为主)。除春季站位组I与站位组III、站位组II与站位组III外,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站位组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BIOENV分析显示,在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3个因素中,底层水温对鱼类群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带鱼保护区春秋季鱼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4年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在带鱼保护区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研究了带鱼保护区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和群落多样性,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水域春季共捕获鱼类75种,隶属14目49科63属;秋季捕获鱼类78种,隶属15目50科64属。春、秋两季鱼类空间结构均可划分为2个组群,经单因子相似性(ANOSIM)分析,不同季节的2个组群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CA分析表明,影响春、秋季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盐度、水深以及浮游动物。春季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65±0.60,丰富度指数为2.46±0.90,秋季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42±0.53,丰富度指数为1.89±0.60。CART分析表明,影响春季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主要因素有Chl.a、DO、水深、p H和浮游动物(磷虾类和浮游幼体);秋季多样性主要受温度、水深和盐度的影响,丰富度主要受水深和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了进一步研究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本文根据2011年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在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 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并分析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种, 隶属于2纲10目31科46属, 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胶州湾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季节变化范围为1.02~1.65,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6~1.73,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1~0.76。方差分析表明, 丰富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显著, 而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无显著性季节变化。单因子相似性(ANOSIM)分析表明, 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 方氏云鳚、六丝钝尾虾虎鱼、细纹狮子鱼、斑、赤鼻棱鳀和皮氏叫姑鱼等是造成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影响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pH, 其次是底质类型, 条件效应分别为0.310、0.084、0.176和0.256。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胶州湾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14.
长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湖泊,对维持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长湖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4、7、10月和2021年1月对长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80种和91种,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分别为38种和50种。两类湖区均以小球藻属(Chlorella sp.)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为主要优势种。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9×107~2.34×107 cells/L和0.73×107~3.06×107 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8.98~18.48 mg/L和 0.08~21.40 mg/L。藻型湖区多样性指数略高于草型湖区,两湖区水质整体介于轻污染到中污染之间。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草型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受水温(WT)、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和水位(WL)影响,藻型湖区主要受DO、TN、氮磷比(N/P)和WL影响。研究可为长湖水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白洋淀水域细菌多样性,于夏季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水质分析显示,白洋淀平均酸碱值(pH)为7.95,溶解氧(DO)为16.67 mg/L,属于偏碱性湖泊且含氧量丰富。通过Illumina NovaSeq6000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白洋淀不同采样点Chao1指数、Ace指数均较高,Shannon指数为7.151~8.443,Simpson指数为0.986~0.992,反映出白洋淀各采样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稳定性好,且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以光淀(GD)最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湖水的优势菌门,丰度之和能达到90%,且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绝对优势菌门,丰度为44.15%~60.18%;在属水平上烧车淀(SCD)和枣林庄(ZLZ)以多核杆属(Polynucleobacter)为第一优势菌属,其余采样点优势菌属为unidentified_Cyanobacteria。CCA(canoni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表明,pH和DO是影响白洋淀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