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是促进乡村振兴、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当前法治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但在实践中还面临多重困境。基于此,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应向多元化维度推进,从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提升乡村法律服务的实用效能、加强民间法和国家法的融合、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载体、壮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健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等方面入手,从而助推新时代法治乡村的优质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效赋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效果,以浙江省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运行为案例,分析在乡村振兴大背景视角下的实践样态。分析认为,在开展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过程中要正视新时代下面临的新挑战,拓展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范畴、理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关系、组建农村专业法律服务团队以及健全农村法律服务考评机制,从而达到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法律保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其重点是产业,关键在人.但在实施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产生的虹吸效应,给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乡村人才的集聚与发展带来了挑战.以广东省H村为例,制约人才振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本地人才素质不高、基层干部后备不足、人才机制不可持续等.为此,必须充分...  相似文献   

4.
钟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250-255
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帮扶镇村协同努力,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帮扶单位根据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积极承担乡村振兴任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科学构建“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机制,在脱贫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防返贫、防致贫措施落地做实,有效开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潘艳芬  杨菊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2):141-143,147
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旅游业成为特色村寨经济增长新的赋能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但在实践中也面临内源式动力欠缺、传统民风民俗危机化、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阻断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因此,做好旅游发展定位、整合旅游资源、复原村民主体的话语权、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吕倩 《甘肃农业》2020,(2):73-75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面面临投入少、设施种类单一、利用率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完整等诸多问题.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政府在投资方面加大力度、还要建立完善的使用和服务机制、加大创新机制、突出乡土风情和区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民宿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针对仍延续"农家乐"发展模式的京郊乡村民宿,以车耳营村为案例地,从游客需求出发探讨其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提出可将商务市场作为主要的客源市场,主打商务民宿品牌,借助中关村的科技优势,提升整体民宿氛围。同时提出商务市场极有可能成为京郊民宿继亲子、家庭两大旅游市场之后的另一重大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结合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及村落发展特性,探讨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乡村的工作模式,并提出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加强规划引领,绘制乡村振兴发展蓝图;加强文化塑造,打造乡村振兴发展引擎;加强产业支撑,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其他乡村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乡土人才已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目前泰州市乡土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乡土人才外流日趋严重、乡土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乡土人才价值难以彰显、乡土人才制度尚不健全等问题。提升乡土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实效,需要从优化引才体系、丰富培养形式、强化产业引领、构建服务体系等方面,因地制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南京谷里街道为对象,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4个农村社区进行SWOT分析,并从建设主体、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和运营管理模式三个视角对江宁区谷里街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进行归纳。探索谷里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为中国乡村振兴、建立美丽乡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颜光霞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3):193-195+199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无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广安市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如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村民供需服务不匹配;乡村文化人才匮乏;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不良风气肆意滋长等。在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相关各方面应努力探索,力争做到“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三农”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战略。乡村旅游因其独特的经济社会功能,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替代的新业态。秦安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实施初期,同步规划乡村旅游,发挥发掘资源优势,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谢丽珍 《新农业》2022,(7):91-9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本文以宁化县为例,从村民自治、乡风文明、农村人居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等治理内容着手,剖析乡村治理模式,助力乡村实现振兴.  相似文献   

14.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力保障,影响着"三农"全面发展的大局。本文试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推动村集体经济为研究内容,对河南省鲁山县团城乡11个村集体经济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鲁山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见解。  相似文献   

15.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滕州市T村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强人才"内育""外引"、发展文化事业、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村民自治体系等措施,探索出一条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在衔接过程中,T村亦面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缺乏、村民思想道德和科学素养落后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各类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措施解决。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48-150
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村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德宏州农村集体经济面临整体发展不平衡、组织功能减弱、产业市场竞争力弱、资产监管不完善、集体股份权能改革难等问题。立足乡情村况,通过破解观念误区、筑牢集体组织发展合力,突出特色优势、推动集体经济错位发展,紧扣确权赋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紧密利益联结、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财务监督、拓宽集体项目融资渠道等新路径,发展壮大德宏农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表达了对青海乡村建设的期许,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大力推进示范村行动,以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卓越.但离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仍有一段距离,党建工作的创新力度不够,人才缺失严重,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建设,在增进民众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针对农民思想素质有待提升、文化建设主体日益减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缺这四个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发展乡村经济、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阐述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探析红色资源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以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为例,分析红色资源丰富的乡村如何用好红色资源,积极有效推动乡村增加经济收益、提升治理能力、重塑乡风文明。研究表明,南阳村拥有丰厚的红色资源,但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开发力度不够、规划不够清晰等原因对乡村振兴作用甚微。因此,要更好地激活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南阳村应该在红色资源的挖掘、延伸、融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洋县S村食用菌产业园为研究视角,挖掘制约S村及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法律建议,推动食用菌产业打破制约壁垒,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方法】结合当前洋县S村食用菌产业园发展现状,通过对该村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调研及查阅相关文献,深入探究影响该产业发展的问题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结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S村食用菌产业已发展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该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行业管理不规范,相关法例不健全,从业者权益保护不到位,建设用地混乱不规范等问题。【结论】为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法律角度出发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监督管理、推进食用菌相关立法工作,加大食用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菇农权益保护体系,规范食用菌产业建设用地、强化监管审批程序,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