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稻土细菌群落结构的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直接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方法,提取苗期水稻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土样微生物总DNA.用细菌通用引物扩增16S rDNA基因片段,建立克隆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HhaⅠ进行PCR-RFLP分型,分别得到113个和110个酶切类型.采用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细菌聚类比对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根际水稻土细菌的种属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比非根际土略高;在水稻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的优势细菌种群分别有3 种具有完全相同的酶切类型,其余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冷浆型水稻土施用沸石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冷浆型水稻土施用沸石作了初步研究,并同施用石灰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沸石同石灰一样对于冷浆型水稻土的水稻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对于pH5.5以上的冷浆型水稻土,沸石的增产效果明显好于石灰,而对于pH5.5以下的水稻土。增产效果不如石灰;施用沸石稻的生产和产量性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使水稻的抗性增强,产量显著提高;沸石施于冷浆型水稻土有明显的后效。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土真菌数量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传统的纯培养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土真菌数最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真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是蔬菜连作模式>休闲轮作模式>"123种植模式";真菌数量在土层深度上基本都表现为0.15 cm>15-30 cm.不同种植模式下DGGE图谱条带的数星及亮度有较大区别,且有几条特征性条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0-15 cm、15~30 cm土层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菜稻菜模式"(RVCs)>"休闲轮作模式"(FRCs)>"蔬菜连作模式"(VCCs).  相似文献   

4.
多效唑与二氯喹啉酸混用对水稻秧苗的安全性张学友沈俊明韩娟冒宇翔王玉娟(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如皋226541)多效唑用于水稻秧田,可矮化促蘖,有利于减轻水稻贩苗,平均每亩增收稻谷356kg,增产率为87%[1];二氯喹啉酸用于水稻秧田作为防治...  相似文献   

5.
吴玲 《江苏农业科学》2022,(22):233-238
为探究不同镉(Cd)浓度对水稻土中细菌群落分布的影响,设置不同Cd2+浓度梯度(0、20、40、80、160 mg/kg)的盆栽水稻土,采集水稻成熟期的根际土与非根际土,测定土壤样品的pH值、总氮(TN)、总有机碳(TOC)、铵态氮(NH+4-N)与硝态氮(NO-3-N),并利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水稻土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以及细菌群落结构与Cd含量等理化因子的潜在关系。结果显示,不同Cd含量的水稻土样品中原核微生物主要为细菌界(Bacteria),共有35个门94个纲,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γ-Protebacteria)细菌在不同Cd含量的水稻土样品中均表现出优势。研究表明,水稻土中Cd和NO-3-N含量显著影响水稻土中纲水平细菌群落丰度。  相似文献   

6.
40%富土一号和20%三环唑防治水稻稻瘟病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水稻稻瘟病是大庆市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尤其是穗颈瘟造成水稻大量秕粒,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给稻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控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2002—2003年笔者在大庆市水稻产区做了药剂预防秘防治水稻稻瘟病试验,取得了明显的试验效果,为大庆市的水稽生产在该病的防治上提供了较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8.
免耕与覆盖施肥对水稻土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水稻土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苗期水稻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土样微生物总DNA,采用氨氧化细菌特异性引物(Eub338,Nso1225)扩增16SrDNA基因片段,分别建立水稻根际土(G)和非根际土(F)氨氧化细菌克隆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HhaⅠ/RsaⅠ进行PCR-RFLP分型,分别得到110和105个酶切类型。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细菌聚类比对结果显示,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指数H′、Dg和Jgi为非根际土稍大于根际土,表明非根际土中氨氧化细菌种群比根际土略多。指数Hmax和dMax为根际土大于非根际土,表明根际土氨氧化细菌数量相对多于非根际土。根际土有比非根际土更明显的优势种群出现。序列分析表明,水稻根际土氨氧化细菌的优势种群主要属于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β-变形菌亚门,碱菌属。供试水稻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多效唑与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生理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显著地降低了水稻的株高和鲜重,使用剂量越高,降低程度越明显,且高剂量 (9. 0kg/hm2 )使稻叶出现畸形症状;施用 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 0. 375 ~1. 500kg/hm2 对水稻的株高和鲜重没有明显的影响;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与 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混用后引起的水稻株高和鲜重降低是由前者单独引起的,而与后者无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二氯喹啉酸在保持水层和水层自然沉降两种处理下的稻田环境中的消解趋势,于2012 年在 广州市进行田间试验,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二氯喹啉酸在水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结果显示,二氯喹啉 酸在稻田水和稻田土壤样品中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01 mg/L 和0.001 mg/kg。当添加水平为0.01、0.10、1.00 mg/L 或mg/kg 时,二氯喹啉酸在稻田水中的回收率范围为83.93%~106.7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6.3%,在稻田土 壤中的回收率范围为83.23%~113.50%,RSD 为2.6%~4.4%;二氯喹啉酸在稻田水和稻田土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化学反 应动力学方程C=Coe-kt;在保持水层的稻田中,二氯喹啉酸在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7、14.1 d,在自然沉降的 稻田中,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8 d。  相似文献   

12.
二氯喹啉酸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为添加法模拟土壤中二氯喹啉酸浓度,研究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二氯喹啉酸进入土壤的短时间内(0~10 d),土壤细菌数量随二氯喹啉酸浓度的增加显著减少(P<0.05)。低浓度的二氯喹啉酸对放线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较高浓度则呈现抑制作用。表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可以指示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植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水稻样品用乙腈或二氯甲烷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经高效液相色谱(三环唑)和气相色谱(嘧菌酯)分析。【结果】三环唑和嘧菌酯的最低检出限(LOQ)分别为0.05和0.01 mg·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5%~100.8%和73.9%~109.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0%~12.9%和3.1%~12.9%;三环唑和嘧菌酯在水稻植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三环唑和嘧菌酯的半衰期分别为2.4~13.1和4.3~16.1 d。【结论】三环唑和嘧菌酯属于易降解农药,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4.
水丝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控制试验,初步研究了底栖动物水丝蚓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组稻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极显著.水丝蚓组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生物量氮(BN)高于对照组,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水丝蚓促进了稻田土壤硫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的增殖,抑制了反硫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和活性,有利于增加土壤硫、氮、磷等生源要素的有效性,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利用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效应,根据农业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的生态特性,可开发多级物质循环、多层次利用、多物种共生的现代农业技术,为可持续农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铁改性生物炭对水稻土中砷(As)/铁(Fe)形态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某矿区周边As污染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对照组(CK)、生物炭(CS)、铁改性生物炭(CFS)和蒽醌-2,6-二磺酸盐(AQDS,AS)4个处理对As/Fe形态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至49 d时,各处理中释放的As(Ⅲ)浓度为CS(383.6 μg·L-1)>AS(335.7 μg·L-1)>CK(296.9 μg·L-1)>CFS(109.7 μg·L-1);Fe(Ⅱ)浓度为CFS(166.3 mg·L-1)>AS(155.1 mg·L-1)>CS(123.8 mg·L-1)>CK(72.43 mg·L-1)。CK、CS、CFS、AS处理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分别被利用了52.37%、56.96%、55.29%、53.52%;3个处理组液相层中DOC的腐殖化程度显著高于CK。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约占细菌总量的70.0%;CFS处理组中As/Fe还原菌(ClostridiumGeobacterAnaeromyx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施加铁改性生物炭会改变DOC的生物利用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调控水稻土中As(V)/Fe(Ⅲ)的还原,为水稻土As污染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两种免耕栽培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插秧相比,免耕栽培能使稻田土壤腐殖质累积,改善腐殖质品质;>0.25mm团聚体含量增加,全氮、全磷和速效氮、速效磷养分含量都有所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性状都有所改善。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在土壤腐殖质总量累积上不如免耕抛秧,但在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全氮和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上则优于免耕抛秧。  相似文献   

17.
稻田固氮细菌分离物的PCR-DGGE及其序列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DGGE法对从福建稻田取得的8个固氮细菌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通过测序比对,发现它们与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sp.)、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sp.)、根瘤菌(Rhizobiumsp.)、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sp.)、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sp.)、伯克霍德尔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诺卡氏菌(Nocardioides)和红球菌(Rhodococcussp.)9个属的固氮细菌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8.
模拟酸雨对水稻土磷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分析不同强度的酸雨下水稻土p H值、磷素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酸雨对水稻土磷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模拟酸度为3.5、4.5、5.5的酸雨淋溶40 d过程中,水稻土p H值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水稻土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而水稻土中全磷变化不大,速效磷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在一定酸度的酸雨(p H=5.5)淋溶下水稻土中速效磷含量最低。随酸雨酸度的增强,水稻土中微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研究揭示p H≥4.5的酸雨可以促进水稻土中微生物生物量磷活性,当酸雨p H3.5时可以促进水稻土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酸度的酸雨(p H4.5)对水稻土中微生物量磷有抑制作用,当酸雨p H≤3.5时可以抑制水稻土中酸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总氮(TN)和有效氮(AN)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种植模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真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优势菌群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的富集有助于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健康。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如TN、AN、总钾(TK)及速效钾(AK)等可能是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稻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于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真菌。综合来看,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是更加适合水稻生态可持续栽培的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和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使用氮肥,维持稻田生态健康发展,运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了4种氮肥管理模式: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氮肥优化管理1(OPT1)、氮肥优化管理2(OPT2)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OPT1处理较CK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而FP、OPT2处理均较CK降低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OPT1处理的土壤总生物量最高,为42.11 nmol·g-1,OPT2处理的土壤总生物量为40.16 nmol·g-1,均高于CK的34.19 nmol·g-1,而FP处理的土壤总生物量为34.16 nmol·g-1,低于CK。OPT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复杂,F/B值最高。综合各项指标,OPT1处理更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