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讨鸡肠上皮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方法,进一步研究人源志贺菌对鸡的致病性和为相关侵袭特性提供体外模型,分别取不同日龄鸡胚,用0.1 g/mLⅠ型中性蛋白酶和300 U/mLⅪ型胶原酶联合分离纯化鸡肠上皮原代细胞,筛选其最佳培养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然后采用0.125%胰酶和0.01% EDTA联合消化进行鸡肠上皮原代细胞传代.结果显示,应用Ⅰ型中性蛋白酶和Ⅺ型胶原酶消化15日龄鸡胚肠组织可获得满意的肠上皮细胞分离效果,细胞贴壁性良好.培养出圆形或多角形单层生长呈“铺路石样”的细胞,培养的细胞在12 h内贴壁,24 ~48 h明显增殖,72 h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生长状况不良.经透射电镜观察鉴定为肠上皮细胞.且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建立的鸡肠上皮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鸡肠上皮原代细胞,制备的细胞可以连续传代3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鸡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方法.【方法】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天露黄鸡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CCK-8检测细胞生长活力,RT-PCR鉴定其特异性标记物,化学法对其进行成脂和成骨分化诱导.【结果和结论】原代及传代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并能传代至10代,其活力无明显变化;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RT-PCR检测显示AMSCs的特异性标志物CD71、CD44和CD29表达呈阳性,而属于造血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CD34和CD45呈阴性;AMSCs通过不同诱导液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在成脂分化过程中有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γ(PPARγ)和脂肪酸基因(FAS)的mRNA表达量升高;在成骨分化过程中有钙结节形成,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对照组与诱导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LP基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BMP2)的mRNA表达量升高.研究表明,鸡AMSCs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肉鸡成肌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体系,选取11 d鸡胚为材料,利用Ⅰ型胶原酶消化鸡胚胸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成肌细胞,优化成肌细胞培养条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成肌分化标志基因表达情况进行细胞鉴定,并利用含2%马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其成肌分化。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细胞贴壁后呈纺锤形,39.5 ℃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速度显著高于37.0 ℃(P<0.05);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分析,增殖期与分化期均有成肌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基因成肌因子5(Myogenic factor 5,Myf5)与成肌分化因子1(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1,MyoD)的表达,且与增殖期相比,成肌细胞分化期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与肌肉调节因子4(Muscle regulatory factor,MRF4)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细胞增殖期结蛋白(Desmin)和分化期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C)呈阳性表达。综上,成功分离获得了肉鸡成肌细胞,并在39.5 ℃培养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为研究肌肉发育及其营养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成年鸡肝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10周龄的雄性黄羽鸡为对象,比较了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改良的原位两步灌流法及原位一步灌流结合组织块消化法对成年鸡肝细胞的分离效果,同时比较了不同基础培养液对成年鸡肝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原位两步灌流法可以获得分离效果很好,均匀一致且活率达90%以上的肝细胞;以Williams’medium E为基础培养液,以1×105个/cm2密度接种,4 h后肝细胞贴壁,随后在含φ=7%新生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肝上皮细胞呈现典型的多角形,核圆透亮,聚集呈岛屿状生长,48 h后增殖旺盛,96 h后基本铺满培养皿底部,出现胆小管样结构,并可维持存活13 d以上。本试验为进一步建立成年鸡肝细胞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试验旨在建立一套稳定的鸡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为深入研究鸡舍空气污染物对鸡肺泡功能影响提供体外研究模型.[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对16日龄鸡胚的肺组织进行消化,经过差速离心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采用鸡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吸附法纯化细胞,再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和碱性磷酸酶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培...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固始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的生物学特性和诱导分化,对其进行原代培养及定向诱导分化研究。选取14日龄固始鸡鸡胚的脐带组织,剥离脐带动、静脉,将华通胶部分剪成1 mm3大小,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绘制P3、P9、P15代生长曲线并测定群体倍增时间及克隆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固始鸡UCMSCs形态为长梭形,生长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规律,呈典型的S形;免疫荧光和RT-PCR结果显示,固始鸡UCMSCs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66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基因,但不表达原始造血祖细胞标志物CD34和泛白细胞标志物CD45;经特异性染色和RT-PCR表明,体外诱导固始鸡UCMSCs可分化为脂肪、成骨和成软骨细胞。从固始鸡脐带华通胶中分离所获得的UCMSCs具有良好的体外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与从其他物种体内分离的UCMSCs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它们的多项分化能力预示着细胞移植的应用前景,可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学提供新的潜在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鸡源乳杆菌的分离鉴定与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鸡的肠道中分离、鉴定并筛选出1株耐酸和耐胆盐能力较强的乳杆菌,命名为乳杆菌L3株。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对乳杆菌L3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乳杆菌L3株的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组成是4%的蔗糖、0.4%的胰蛋白胨、10%的番茄汁、0.5%β-磷酸甘油二钠、0.2%的柠檬酸铵、0.5%的乙酸钠、0.1%的吐温-80、0.1%的L-Cys盐酸盐、0.05%的MgSO4、0.02%的MnSO4,最适接种时间是16~18h,最适培养条件是温度40℃、培养时间28 h、初始pH 5.0,在此培养条件下,乳杆菌L3株的菌落总数可达8.14×108cfu/mL。 相似文献
8.
从江西省一以产蛋下降、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蛋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血凝试验、干扰NDV、鸡胚发育试验等,证实该分离毒株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9.
从发生法氏囊病(IBD)的免疫肉鸡群的法氏囊病料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致使非免疫鸡胚病变、死亡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病变。将其5代内细胞培养毒回归非免疫鸡胚和适龄鸡,复制出类似于野毒引起的鸡胚病变和典型IBD病例,鸡的死亡率为1/3 ̄2/3。其5代细胞毒的灭活制剂,使非免疫鸡在接种后21天或32天100%出现IBD琼扩阳性。 相似文献
10.
鸡肾病状态下的细菌分离及鉴定宋敏训东野传献马永新亓丽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济南250023)于天贵(山东省卫生学校鸡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肾脏苍白、肿大和尿酸盐的沉积。肾脏在机体中具有过滤、排泄机体的代谢废物、化学物质及毒物和毒素的功能,一旦受... 相似文献
11.
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小鼠、奶山羊、奶牛和家猪的表皮干细胞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表明:酶消化法适于小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所获得的小鼠表皮干细胞在维持了两代之后自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奶山羊和奶牛不论用酶消化法还是组织块法都可以获得大量活力相对较好、表皮干细胞特性维持较久的细胞,奶山羊表皮细胞采用型胶原分选,用有血清培养液培养,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为表皮干细胞,可持续传至少9代,随着代数增高,细胞活力减弱。 相似文献
12.
剪切9日龄三黄肉鸡鸡胚肝组织,胰酶消化分离肝细胞,用改良的M199培养液进行培养。结果显示,分离的肝细胞即时存活率为93.7%±2.6%;过碘酸席夫试剂染色后,胞质中布满粉红色糖原颗粒;肝细胞活力和白蛋白分泌功能在第3天达到最高水平,这是体外研究禽类肝脏功能和代谢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鉴定和体外培养引起养殖海水鱼类和棘皮动物体表溃烂的致病性盾纤毛虫,分别从辽宁地区养殖的患病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体表分离出3种盾纤毛虫,采用活体观察、甲醛固定观察、扫描电镜观察、醋酸洋红染色... 相似文献
14.
豫鲁冀接壤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豫、鲁、冀接壤地区部分肉鸡场送检的病料中分离出了49株大肠杆菌,确定42株茵分属11个血清型,其中O2,O78,O1,O74,O11为主要血清型,分别占分离株的26.2%,19.0%,11.9%,9.5%,9.5%,表明该地区血清型的复杂性,给该病的疫苗预防带来困难.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49株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呋最敏感,高敏菌株达94%~100%,可作为防治肉鸡大肠杆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新郑某养鸡场鸡群严重腹泻进行病原确切诊断并提供防治依据,采集病料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经细菌分离培养、抹片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出5株鸡源志贺氏茵.用分离菌株攻毒后的发病比例为2/5~4/5,死亡比例为1/5~3/5.由此表明5个分离茵株均具有一定的毒力.血清学试验鉴定结果表明,5个分离菌株均为鸡源... 相似文献
16.
鸡胚破骨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8日龄鸡胚长骨(股骨和胫骨)中机械分离破骨细胞于盖玻片和骨片上培养,以建立鸡胚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结合倒置相差显微镜、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对其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鉴定。结果表明,直接分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破骨细胞的形态特点:属多核大细胞,TRAP染色阳性,能在骨片表面形成吸收陷窝。结论:鸡胚长骨机械分离法可获得一定数量并具有骨吸收活性的破骨细胞。 相似文献
17.
18.
具氯氰菊酯降解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海郊区某农药厂附近生长的牛筋草中分离到一株能以氯氰菊酯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植物内生菌,命名为A-24。该菌在48 h内对20 mg·L^-1的氯氰菊酯的降解率为91.8%,72 h内可完全降解氯氰菊酯。通过生理生化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Achromobacter sp.。菌株A-24降解氯氰菊酯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当菌株A-24的接种量≥2%时,其对20 mg·L^-1氯氰菊酯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在80%以上;当氯氰菊酯浓度≤50 mg·L^-1时,菌株A-24对氯氰菊酯有较高的降解率,降解率在70%以上。通过HPLC鉴定降解产物3-苯氧基苯甲酸,推测氯氰菊酯通过酯键断裂生成二氯菊酸和3-苯氧基苯甲醛,然后3-苯氧基苯甲醛生成3-苯氧基苯甲酸。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功能内生细菌调控植物代谢氯氰菊酯,进而有效规避作物污染风险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