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苹果不套袋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危害情况及性信息素的诱杀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性信息素监测和诱杀的方法,在烟台、威海、泰安3个苹果产区对不套袋栽培苹果园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及蛀果率进行了调查,并在泰安地区进行性信息素诱杀结合常规药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开展桃小食心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16年烟台、威海、泰安3个地区田间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始末期均为5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6~9月是桃小食心虫群体数量发生的高峰期,其中,田间共出现2次比较明显的高峰,桃小食心虫发生动态趋势、成虫发蛾高峰期和持续时间在2种栽培模式下的差异不显著。3个苹果产区不套袋栽培苹果园的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全年诱捕数量为2 148~5 384头·诱芯~(-1),显著高于套袋栽培苹果园的911~1 235头·诱芯~(-1);且不套袋栽培苹果园的桃小食心虫蛀果率为6.13%~8.63%,显著高于套袋栽培苹果园的0.38%~0.50%。在成虫发生期,7月初和9月初性信息素诱杀处理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效分别为63.70%和78.19%,低于常规药剂防治处理的66.62%和80.94%;而性信息素诱杀结合常规药剂处理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效分别为95.86%和96.85%,显著高于性信息素诱杀和常规药剂防治单独使用的效果。本研究为探明苹果不套袋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虫发生为害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开展桃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兰州地区梨桃、梨苹果混植果园,利用性信息素系统监测了梨小食心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并调查了梨小食心虫桃寄主的折梢率变化动态及其在不同寄主果树的产卵位置、数量、蛀果率。结果显示,梨小食心虫在兰州地区1 a发生5代,发生期为4月上旬至10月下旬。混植园内梨小食心虫周年发生时序依次为梨、桃、苹果。桃折梢率自5月开始逐渐上升,7月中旬达到极值后开始下降。梨小食心虫不同寄主果实的产卵位置,桃果实以胴部最佳,柄洼次之,萼洼最差;在苹果、梨果实以上胴部最佳,萼洼次之,柄洼最差。建议在兰州地区对梨小食心虫周年进行3次防治,即早春重点防治梨园、5月初重点防治桃园、8月中旬全园喷药。  相似文献   

3.
在兰州桃园投放梨小食心虫迷向素,观察其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桃园连续应用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的第3年,诱集到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数量比第1次应用当年减少16倍以上,比应用前1 a减少了25倍以上;梨小食心虫折梢率比应用第2年降低7.7%以上,平均蛀果率降低5%,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兰英 《南方农业》2011,5(2):49-51
作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成都市龙泉驿区桃树上食心虫类害虫已变为以桃蛀螟和梨小食心虫为主,而桃小食心虫在监测中并未发现;对桃蛀螟和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做了调查监测;结合试验结果,从农业措施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几个方面探讨了桃树食心虫类害虫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梨小食心虫在甘肃的主要为害状及发生规律,并从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六盘水钟山区金秋梨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并研究了在不同防治时期采用不同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六盘水钟山区1年发生2~5代,在4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有降雨时期幼虫开始出土,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至7月中上旬属于羽化高峰期,7月下旬进入始末期。梨小食心虫应掌握发生的关键时期进行农业措施处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红外传感器与机器视觉融合的果树害虫识别及计数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决果园环境中单一的害虫监测技术存在的缺陷,该研究将红外传感器和机器视觉识别技术进行融合,从两个角度对目标害虫进行识别计数。选取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干扰物进行试验,通过实验室人工随机散落试验样本,获得其红外传感器以及机器视觉图像的识别结果,构造融合计数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得到害虫计数结果。结果显示: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干扰物的红外分类阈值分别为2.25、9.06、17.88、28.38,其红外识别范围分别为(0,5]、(5,13]、(13,23]、(23,32];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干扰物的红外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2%、78%、80%、88%,图像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2%、88%、92%、90%,融合计数精度分别为98%、92%、94%、96%。可见,将红外传感器和图像识别技术相融合能够提高果树性诱害虫的识别准确率,为果园害虫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昆虫病原线虫(绿保安)对六盘水金秋梨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金秋梨园喷施1亿/667 m2昆虫病原线虫(绿保安)防治越冬出土期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好果率达91.7%,对照药剂50%辛硫磷乳油处理的好果率为71.7%,喷清水处理的好果率仅为28.2%。应提倡大力推广使用绿保安。对发生较严重的区域,应进行区域整体防控,建议在4月中下旬和5月上中旬喷施绿保安2次。  相似文献   

9.
2016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赤眼蜂+性信息素"集成模式综合防控甘蔗螟虫试验,比较"赤眼蜂+性信息素"、赤眼蜂、性信息素和常规防治4种措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赤眼蜂、性信息素及"赤眼蜂+性信息素"防治甘蔗螟虫效果良好,其枯心率、断尾率、螟害节率均比常规防治明显减少,尤其是"赤眼蜂+性信息素"集成模式的防治效果突出,667 m~2比常规防治增产1 598 kg,增产率26.8%。  相似文献   

10.
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水稻二化螟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昭雄  罗标  蒋德赏 《南方农业》2011,(5):27-29,37
为明确昆虫性信息素诱剂(水稻二化螟性诱剂A、B型)的控制水稻二化螟效果,2010年在广西灌阳县开展了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1)使用9个A型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虫总数312头,在第一、二、三、四代诱杀水稻二化螟雄成虫数分别为142头、115头、24头、31头,各代诱虫量呈下降趋势;使用9个B型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虫总数239头,比A型少73头,在第一、二、三、四代诱杀水稻二化螟雄成虫数分别为119头、89头、13头、18头,诱虫量也呈下降趋势。(2)防治示范表明,A型区防治分蘖期枯心苗的防效为66.91%,对穗期防效达81.69%;B型区防治分蘖期枯心苗的防效为50.36%,对穗期防效达46.48%。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的染色标记技术和不育成虫在田间的扩散规律。将Sudan Blue 670(Ⅱ)染料加入到桃小食心虫幼虫的人工饲料内染色标记桃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染料浓度500ppm是较适宜的剂量,不仅使其幼虫、蛹、成虫及F_1代卵均匀染上蓝色,而且使精苞也染上浅蓝色,对桃小食心虫也无不良影响。采用释放染色标记虫及性诱剂诱捕技术研究桃小食心虫不育成虫的田间扩散规律,结果表明:不育虫在果园内的运动方向是随机的,80%集中在距释放点100米为半径的环域内,最远距释放中心225米,扩散密度与扩散距离有明显的回归关系,符合模型N=-0.67+402.45/X。  相似文献   

12.
简述李树主要害虫食心虫、蚜虫、红蜘蛛的为害特性。重点综述了李树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的研究进展,包括:农业防治(改善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性诱剂诱杀、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植物次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应用、天敌资源的应用)和化学防治。建议应该更加重视害虫综合防治,深入开展更多的防治方法研究并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13.
调查表明,隰县试区酥梨主要害虫有中国梨木虱、梨小食心虫、梨黄粉蚜等,观察了其发生规律与生物学特性,制定了其综合治理目标、原则与策略,进行了关键防治技术的开发、集成与应用,有效地控制了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昆虫性诱剂群集诱杀技术在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应用,2013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性诱剂诱芯诱杀二化螟成虫的试验示范。结果初步表明,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成本低,省工省时增收,无污染,对环境影响小,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橘小实蝇在柿子上的发生逐年加重,给广西桂林市平乐县柿子产业带来严重威胁。经连续3年对柿园橘小实蝇进行观察研究,通过开展系统监测,釆取了柿园深翻土壤、捡除落果和虫果、林下养鸡、诱杀成虫和科学用药等防治措施。综合分析柿园实际情况,制定橘小实蝇的防控技术和措施,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可在全县大面积防控柿园橘小实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套袋对梨果主要病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梨果主要病虫有21种,常年梨果受害率为20%-50%。实施梨果套袋后,袋体阻断了病虫直接危害,对食心虫、吸果蛾类害虫的防治效果为100%,对梨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蝽象及梨木虱的防治效果为90%左右。袋内温度、湿度变化幅度小,小生境稳定,梨果可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刺激,果锈、水锈、虎皮等生理性病害发生显著减轻。梨园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减少70%以上,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对梨果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且果点小而浅,果面光滑,果色鲜亮,皮薄鲜嫩,为生产优质绿色梨果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11~2012年采用甲基丁香酚灭雄和蛋白饵剂诱杀雄、雌两性成虫的方法,开展了海南莲雾园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dalis Hendel)种群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治研究。结果显示,海南苏昌和名门莲雾园橘小实蝇种群发生的2个高峰期分别在4月底与6月中旬、5月初与6月中旬;橘小实蝇种群密度(667 m2/d诱杀橘小实蝇虫量)与莲雾果实被害率明显呈正相关。采用诱杀技术与及时清园和处理虫、落果等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莲雾园橘小实蝇的效果显著,在不套袋和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莲雾正造果花果至收获期(3~6月)果实的被害率比防治前降低4.92%~40.75%。  相似文献   

18.
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是一个在昆虫性信息素和其它挥发性信息化学生物活性测定中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EAG技术,测定了八角尺蠖对丙酮、正己烷、乙醇和蒸馏水等4种不同溶剂所浸提的八角叶片及八角尺蠖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正己烷是八角尺蠖性信息素提取的最好溶剂,雄蛾对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的EAG反应比雌虫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雄蛾可能更依赖于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的探测,而不是对寄主气味的探测;雄蛾对八角叶片的正己烷浸提液具有最强的EAG反应,而雌蛾则对八角叶片的丙酮浸提液的EAG反应最强,由此反映了雌雄个体在寻找寄主、繁殖后代等行为中的性别差异;雄蛾羽化后3h对八角叶片气味就有较强的EAG反应,在24h内EAG反应值随着羽化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这反映了随着羽化后时间的延长,触角的机能随之趋于完善,因此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敏感。本研究为利用八角尺蠖性信息素活性成分开展害虫的监测和无公害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长武王东沟试区危害苹果的主要食心虫是桃小食心虫,其次是梨小食心虫。在该地区一年发生两代。原虫始发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沟坡地带比塬面地区早发生6-10天,影响成数量消长的为温度、降水、不同品种组合果园与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形状因子和分割点定位的粘连害虫图像分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单个害虫的分割是进行害虫特征提取和识别的前提。针对害虫识别过程中出现的粘连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形状因子和分割点定位的害虫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形状因子对图像中的每个区域进行粘连判定,然后对判定为粘连的区域进行逐层轮廓剥离和局部分割点的确定,接着根据局部分割点在原区域中搜索边界轮廓的两个分离点,最后连接局部分割点与分离点线段进行害虫分割。通过实验室人工随机散落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和田间粘虫板诱捕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2种场景采集图像,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与分水岭分割算法进行对比,采用分割率、分割错误率和分割有效性3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针对实验室环境下采集的2组桃蛀螟害虫图像,该文方法平均错误率为7%,约为分水岭分割方法的1/2,平均分割有效率为92.65%,比分水岭算法提高了5.7个百分点;在2组田间梨小食心虫图像分割中,该文方法平均错误率为2.24%,平均分割有效率为97.8%,分别比分水岭方法降低了4.29个百分点和提高了3.95个百分点,说明该文方法在分割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分割性能,应用于害虫多目标分割与自动识别系统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