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农业生产是在人们意识指导下的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生物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因而,自然条件必然对农业生产起到显著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的农业配置又由国民经济需要、经济效益、农业劳动资源等因素来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环境,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基于此,主要对耕地、自然气候、科技进步及农用资源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浅谈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而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生产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农业经济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今后开展的相关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自然、社会和经济三大因素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是经济因素—投入不足—低而无效的农业补贴的制约。优化农业补贴结构,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合理利用"黄箱"政策,特别是大胆地尝试使用"蓝箱"政策,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撑条件,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世磊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农业信息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因素,信息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面临着需保证粮食供应能力不下降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同时又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即农业从业人员科技和市场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风险加大;人地关系紧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可能占用大量耕地;生态环境条件脆弱,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环境约束硬化,在分析上述任务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特征还未消除。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彰显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但发展缓慢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呈现随时间而动态变化的特质。如何在动态变化中寻找缓慢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是当下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分析发展缓慢地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发掘出一条适应发展缓慢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农户绿色生产,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清并掌握资本禀赋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增强研究成果对行为决策的辅助作用,在农业生产污染的现实背景下,系统整理了绿色生产行为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资本禀赋的内涵及分类、资本禀赋中各要素指标对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民参与绿色生产和提升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定地域内的农业发展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紧密相关, 而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深受所采取的农作制度的影响, 这恰恰是传统研究中重视不够的地方。基于文献回顾, 本文以不同农业发展阶段农作制度的变迁及其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 论述了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农作制度演变的主要特点, 以及农作制度的变迁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发展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与否密切相关。南宋黄河改道以前, 黄河下游在河北平原长期摆动, 加上战争的破坏, 导致河北平原农业发展大部长期落后于黄淮平原。黄淮平原则在黄河南流的漫长时期内深受河患影响。在现代农业科技光临黄淮海平原以前, 黄淮海平原的农作制度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只是在对环境适应的前提下的细微改进,其对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平原自然植被被人工植被安全替代后, 因林木需求而导致山地植被的破坏、山地土壤侵蚀加剧, 从而导致下游地区的河道淤塞、湖泊消失、排水不畅和大面积的盐碱地出现, 最终恶化了农业生产环境, 使得农业生产水平长期维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东北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研究其粮食生产力和耕地变化的影响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数据、自然环境数据、气象数据、区位和交通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现了东北区粮食生产力、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及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这3个区域生态过程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表达。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政策、区位和自然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东北区粮食生产力起着显著作用,农业人口增长、生产投入要素的作用也相对显著。在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过程中,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坡度及政策是其关键影响因素。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过程主要受农业人口比例、地形坡度、区位和交通条件、政策、气候等关键控制变量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将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业生产碳汇的演变趋势及其集聚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业生产具有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双重属性,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碳汇研究系统边界模糊不清、中观尺度研究成果少、核算项目缺失统一性和完整性等问题,本文在全面核算2000—2015年河南省传统农业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农业生产碳汇的演变趋势,并利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研究其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产系统表现碳汇特征,其碳汇量整体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至2015年全省农业生产碳汇量为3 235.11万t,相当于当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22.53%,因此农业生产对于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河南省农业生产碳汇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其农业生产碳吸收能力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自然因素是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方面,至2015年自然因素产生的碳排放占河南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总量的70.15%;而人工农资投入碳排放增长率相对较快,是全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2000—2015年全省人工农资投入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3.27%,是其自然因素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的3.85倍。河南省各地农业生产碳汇在地域空间上表现增长的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和较显著集聚性特征,呈现显著的南北和东西差异,东部和北部农业地区碳汇数值相对较高,而南部和西部农业碳汇数值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设施农业栽培的各项技术得到了飞速前进和推广。对设施农业的保温技术来讲,相对于传统的农业具有很大的优势,最主要的是具有外围结构,能够对一些农作物和家禽、牲畜等生活和生长的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能够在达不到自然条件的情况下或是反季节的条件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基于此,对设施农业栽培中的保温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剖析粮食生产核心区内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与行为差异,为制定相关差异化政策,引导农户加强对耕地的监督和保护提供支持。[方法]选择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周口市为样本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乡村参与性评估法(PRA)对各类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与行为进行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兼业程度的加深,各类农户对耕地重要性和多功能性的认识、时间投入偏好、对耕地保护前景的信心、对农业污染的防范都呈现出:缺失型(Ⅰ)基本型(Ⅱ)自然资产型(Ⅲ)人力资产型(Ⅳ),得到补偿后参与意愿、追加补偿到耕地的意愿、定期施用有机肥或采用过测土配方施肥、制止他人破坏耕地的比例都呈现出缺失型(Ⅰ)基本型(Ⅱ)自然资产型(Ⅲ)人力资产型(Ⅳ)。(2)影响各类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因素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各自差异。相同因素包括户主文化程度、投入偏好、补偿意愿。户均年龄高,家庭劳动力少的缺失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户主年龄、务农人数、补偿方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家庭毛收入、经营土地面积、耕地破碎度;从事短期兼业且非农收入较高的自然资产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非农收入比、粮食种植经济效益、农户兼业;长期居住城镇,较少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型农户的影响因素还包括耕地经济区位、当期粮食价、政策性补偿方式。[结论]农户作为耕地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其认知与行为很大程度决定着耕地保护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差异,该文以中国东中西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08年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值数据构筑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均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随着地区发达程度的降低,这种关系越发明显;同时,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还存在双向长期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模型分析,进一步定量揭示了各地区间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关系的差异,以及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也存在差异;详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指出,在农业现代化普及地区,重点是提高农业物资利用效率和使用合理的种植结构,而在农业现代化中等及欠发达地区,应注重农业物资投入及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今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本文对“三高”农业受时间、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生物类群、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制约,对“三高”的内涵及其定量指标以及实现“三高”农业措施,作了论述及浅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测算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之间脱钩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增减的影响及时空格局演化,为该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影响农业化学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运用K-means方法对河南省农业化学效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993—2016年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总体呈"先升后降"态势,农膜、农药和化肥投入分别于2012,2014和2016年出现下降趋势;23 a来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态势出现了从相对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并存到相对脱钩再到开始出现绝对脱钩趋势的转变;耕地效应是农业化学投入增加的主要推动力量,效率效应对农业化学投入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规模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从空间格局上看,豫东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化学生产资料依赖程度较高,豫中和豫西北地区农业化学参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程度较低。[结论]整体上看,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了脱钩状态,但在区域内部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未来河南省应采取差异化的农业化学控制政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农业可特续发展的可行途径和制约因素,指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全面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走高投入、高效率和高效益统一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和制约因素,指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全面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走高投入,高效率和高效率统一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张侠  彭补拙 《土壤》2001,33(5):251-256
农业生产需要 3大类资源 :土地、劳动力、资本。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特性的分析 ,论述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效率 ,并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 ,测算了海安县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近几十年来,地中海地区由于气候、市场、能源、交通等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规模较大、分布较为集中、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节水高效设施农业,已经和正在为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自然、气候等方面与地中海地区有若干相似之处,如淡水短缺、光照充足、能源丰富等。借鉴地中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消化、吸收该地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如设施温度和光照控制技术、设施气体调控技术、节水灌溉及定量施肥技术、低毒、高效及无公害植保技术等),将对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